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這種有思想的好課文不用等到高中,小學和初中生就可以讀,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前段時間輔導六年級小朋友寫了兩篇作文,一篇《科技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得了滿分,全校範文級水準,一篇《我變成了氣球》只得了 A,離班級範文 A+ 都還差個等級。
我讓千尋把兩篇做個對比,然後告訴我哪篇好。
她歪着腦袋問:講真話?
我説當然。
她想了想説,老師覺得第一篇好,但我自己更喜歡第二篇。
我説嗯,英雄所見略同,我也更喜歡第二篇。
第一篇我們用了些技巧,優美生動的描寫、對仗工整的排比,還有最後上價值的畫龍點睛式總結,都長在老師的審美點上。(其實就是高級八股文)
把這些技巧教給千尋的同時,我也明确告訴她,這些只是用來應付考試的,他們要什麼,你就提供什麼,但你自己心裏要清楚,這是考試能拿分的寫作,不是真正好的寫作,也不是市場認可的寫作。
真正好的寫作,是《我變成了氣球》這種,沒有畫蛇添足的形容,整篇文字幹淨利落,最重要是有自己的思想在裏面。
我尤其喜歡這段,從向往氣球飄在空中的自由,到真正變成氣球後,發現失去了家人的保護朋友的陪伴,失去了根基,那種孤獨和自由之間,人應該如何做選擇的思考,特别好。
這段思考的靈感,就來自待會要分享的卡夫卡經典作品《變形記》。
千尋這篇 " 氣球 " 是六上語文的單元習作,這個單元所有課文都是圍繞 " 變形 " 主題展開,單元末要求小朋友根據自己想象完成習作《我變成了 ....》。
看完整個單元的課文,我就有點疑惑,既然都講到變形了,為什麼不把最具思辨性的《變形記》選進去?
所有選進去的課文,都只講表層的東西,太局限了。
其實現在小孩沒那麼幼稚,有點深度的作品不用等到高中才接觸,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就可以讀一讀。
于是我找來《變形記》給千尋做延伸,共讀讨論完孩子很有感觸,然後就寫了篇有思想但沒得 A+ 的作文。
▲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中小學課外閲讀未删減全譯本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
适讀年齡:9 歲 +
" 一天清晨,格裏高爾 . 薩姆沙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一只碩大的蟲子。"
這是《變形記》開頭第一句話,很多評論家説這是 20 世紀最讓人膽戰心驚的小説開頭。
我第一次看評論還不太理解,不就是寫一個人變成了一只蟲嘛,有什麼膽戰心驚呢,直到把《變形記》又讀了好幾遍,才發自内心感受到為什麼膽戰心驚。
《變形記》是部中篇小説,故事非常簡短。
主角格裏高爾是一個普通的推銷員,靠自己努力工作,支撐起父母和未成年妹妹整個家的經濟開支。
一天早上醒來,格裏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而醜陋的蟲子,他失去了工作和生活能力,只能待在房間裏,接受家人的投喂。
一開始,妹妹和母親對格裏高爾還是很關心的,妹妹每天會拿食物進去給他吃,還會關心他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變着花樣給他喂食,母親也常常關心他是否有好好吃飯。
後來随着時間流逝,沒了經濟來源的家人都被迫外出幹活,他們對格裏高爾的耐心就逐漸減少了,覺得這只大蟲子不僅毫無用處,還會妨礙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大家工作已經夠累了,還要照顧一只沒什麼用的蟲子。
慢慢,妹妹不再關心格裏高爾愛吃什麼,把殘羹剩菜往房間一倒了事,父親甚至會因為小誤會用蘋果扔他,這重傷了格裏高爾脆弱的身體,也為他最後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再後來,家人們為了多點收入,把家中多餘的房間租給三個房客。
某天,三個房客坐在客廳聽妹妹拉小提琴,但妹妹拉得并不好,他們不喜歡聽,躲在暗處的格裏高爾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很不開心妹妹的音樂被如此嫌棄,那一瞬間他忘記了自己已經是一只蟲子,忘我地爬向妹妹身邊。
格裏高爾的出現把房客們吓壞了,紛紛提出退租。
面對這個局面,父母和妹妹都陷入沉默,房間裏久久無言。
但三人心中都已經開始醖釀一個想法,片刻之後,竟然是妹妹最先開口,她説:
" 它必須離開!如果它是格裏高爾,他老早就會明白,人和這樣一只動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的,他就會自動走掉;但是像現在這樣,這只動物追蹤我們,趕走房客,顯然想霸占整套房子,讓我們在巷子裏過夜。"
格裏高爾有什麼錯呢?他只是想表達對妹妹的疼愛而已,但偏偏是他最疼愛的妹妹,率先喊出了 " 他必須離開!" 這樣的話,并且毫不留情地把他稱為 " 怪物 "。
格裏高爾聽到後什麼都沒有想,也什麼都沒有做,只是默默轉身,慢慢爬回了自己房間。
第二天早上,仿佛是為了回應妹妹的願望一樣,家人打開格裏高爾的門時,他已經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他死了,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來源:書内插畫
看完這段概述,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個普通的奇幻故事。
但其實和孩子的共讀過程中會萌生很多思考、感觸,因為小説裏,卡夫卡把大量篇幅都放在了格裏高爾和他家人的關系變化上。
這些細節描述,會讓人不由自主地為格裏高爾感到難過,為其家人的行為感到憤怒又很無奈,不禁想問:
" 站在格裏高爾家人的角度,好像很難完全去指責他們,畢竟長期照顧一只巨大醜陋的蟲子,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站在格裏高爾的角度,即便變成蟲子,還在費盡心力為家人着想的他,更是沒有可被指責的地方。
那麼,導致這個悲劇的究竟是誰呢?"
千尋的思考是人不該因為失去生產能力,就被無情抛棄。
如果用社會價值來判斷人,豈不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就不值得父母愛,因為疾病、衰老等原因失去工作能力的父母也活該被遺忘?
我覺得她觸碰到了小説想表達的第一層。
變成蟲子是荒誕文學的寫作手法,我們可以把 " 變蟲子 " 理解為患重病、突然的事故、身體的殘缺、年老的身軀等等現實因素,當一個人失去創造價值的能力,長期、持久的愛的确會變成重大的人性考驗。
但卡夫卡作為現代社會的先知,思想深度遠超想象,我們還可以再往深處探一探。
《變形記》其實是用荒誕的形式,探讨對個體屬性的發現。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二是社會屬性。
社會屬性就是社會價值,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角色,不同人給你的标籤和身份認知。在父母那裏你是兒女,在丈夫那裏你是妻子,在妻子眼裏你是丈夫,在公司眼裏你是職員,在職員眼裏你是老板。
所有這些關系,構成日常中的你,但其本質是一種社會層面的建構,這些身份不是你本身,卻時時刻刻都想代替你。
自然屬性的你,才是真正的你,這裏面有動物性有人性,有欲望還有精神追求。
自然屬性層面的你,是可以無所求于社會而自足的,同時也就意味着它不能變現成社會價值,從而也就得不到社會評判,不能體現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存在感。
因此這個自然的你即使丢掉了,也未必會被你發覺。
變形記裏的主角,就是個極端表現。
這個極端,表現在此前格裏高爾一直生存于一種忘我的狀态之下,兢兢業業,小心翼翼,履行着社會屬性層面的每一個身份,是一種完全的社會人的形象。
哪怕變成蟲子,他的第一反應也是千萬不能遲到,因為五年來他在公司從來沒遲到過一次,沒請過一次病假。
在家裏,他是備受重視和尊敬的兒子、兄長,是全家的經濟支柱。在公司,他是本分、勤勉的優秀員工,份内工作做得很好,工作态度也非常好,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變成蟲子後,他這些社會身份全沒了,只剩下自己的精神,被裝在一個蟲子的身體裏。
如果不是突然變成蟲,格裏高爾就是個無比正常的人,他的世界是庸常自洽的,日復一日,分分秒秒,循環于一種有序的假象中,仿佛可以就此天長地久。
果真如此嗎?并不是。
格裏高爾自然屬性層面的東西,也就是他作為個體的意義,其實是無法被這個 " 正常運轉 " 的社會所評估出來的,沒有人關心個體精神層面的得失,連他自己也在刻意壓抑。
讀完小説你再回想,會發現,除了順從温和,格裏高爾幾乎是個沒什麼性格的人。他的 " 個體精神 ",仿佛因為不适應于社會需要,早就被 " 優勝劣汰 " 掉了。
但恰恰是 " 個體精神 ",這個被丢掉的部分,最為重要,這些無價值之物,這些個性,不能用之盈利,不能賣個三瓜兩棗,卻可以讓我們成為人,成為自己。
格裏高爾變成蟲,其實就是一個痛苦的,褪掉社會屬性的過程。
他變成了一只招人嫌棄給人帶來麻煩的蟲子。
之所以招人嫌棄,并不只是因為外表的醜陋,而是因為他在履行社會身份意義上的失能,因為他社會屬性的失落。
他不再是個好兒子,也不再是個好職員,他變得 " 不稱職 " 起來。
因為這個不稱職,他就像貨品一樣,被社會給退了,被退還給了自己。
因此,恰恰是變成蟲子,讓格裏高爾開始回歸到 " 人 "。
換句話講,正是因為他 " 失去 " 了社會屬性,才再度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小説裏,變成蟲後,格裏高爾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官知覺、身體欲望,他會疼、會餓,會思考、聯想,此時他的所有活動,無不是圍繞着那個失落的 " 個體 " 而展開。
所以,《變形記》更深層次想表達的,其實是一種非常可怕,人們卻安之若素的生存狀态。
這種生存狀态的可怕不在于大活人變成甲殼蟲,而是很多人連變成甲殼蟲的福氣都沒有,只擁有一個社會屬性的空殼子。
這個故事如果真的有所批判,也并非批判格裏高爾家人的冷漠。
這麼想你就把卡夫卡看輕了,他批判的恰恰是格裏高爾本人。
他代表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處境,不只是變成蟲子,還有變成蟲子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