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汽車產業鏈公司縱目,IPO折戟後進軍充電機器人,歡迎閲讀。
已開放多個崗位招聘,base 上海寧波。
小米汽車亮相,小米汽車話題熱搜,小米汽車的供應鏈也跟着不斷被讨論和出圈。
但這其中,原本該是重要小米汽車生态鏈公司的縱目科技,不在其中。
這家以自動泊車、雷達傳感器為核心業務的供應商,這家小米進軍造車後第一批投資押注的公司,剛走出上一輪陰影和市場流言:先是科創板上市失敗,後又緊急辟謠 CEO 被控制。
但智能車參考獲悉,燈下黑的縱目科技,正在低調開拓一項新業務、趕往下一個熱風口,未來小米汽車也離不開的新物種——
充電機器人,大号汽車移動充電寶,自動駕駛技術和充電補能交叉創新的產物。
縱目科技布局充電機器人
智能車參考獲悉,縱目科技已經開啓了充電機器人賽道的布局。
而且從招聘渠道,也已經得到了證實。在官方領英上,縱目科技最新發布了多個相關的崗位。比如儲能充電機器人現場運維工程師,部分崗位在寧波,但最主要的依然是其總部:上海。
另外還有充電樁運維工程師,工作地點也包括寧波和上海。
并且這些崗位均提出,求職者必須擁有3 年以上機器人、充電樁、電氣工程等相關經驗。
運維工程師職位簡介
另外,縱目科技也開始招聘運維實習生,工作内容也和充電機器人相關。
種種迹象表明,縱目都在開始全新業務的招兵買馬。
有縱目内部的盆友説,這其實有不得已為之的結果,因為縱目之前的泊車方案業務,現在正在被行泊一體降維打擊,而雷達方面的業務,進展與預期還有差距,之前甚至還考慮過造芯 …… 但不知管理層最後如何做的抉擇,希望把之前的能力和未來的風口,做一個十字路口交叉創新。
充電機器人,就是這個十字路口上的新業務。
充電機器人是什麼?
充電機器人,即 " 會自動駕駛 " 的充電樁。
一般來説它們的工作模式是,用户在手機上下單充電機器人,系統根據車位和電量派出合适的充電機器人接單;接單後,充電機器人可自行找到車位,機械臂自動連接或者用户手動連接充電;充電完成後,充電機器人離開,用户在手機上結算費用。
也就是改變以往車找充電樁的模式,充電機器人是充電樁來找車。
這麼看來,充電機器人的特點或優勢非常明顯。
首先是和一般的充電樁相比,充電機器人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在停車場召喚來就能充,無需開着車去找樁。
并且,雖説新能源車補能是關鍵,但并不是所有小區等場所都适合安裝固定充電樁。
占地面積小的充電機器人,可以實現更靈活、便捷的部署。
最重要的是,當前國内新能源汽車補能,經常出現 " 一樁難求 " 的情況。
以 2022 年的數據為例,中國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為 2.7:1,公共車樁比為 6.4:1,也就是平均每 6-7 輛新能源車要共用一個公共充電樁。
再加上公共充電樁利用效率一直不高。有數據統計,2022 年充電樁平均利用率在3%-5%左右。
體驗差,利用效率還低。除了讓新能源車主難辦,往往還勸退了一批新能源汽車的潛在消費者。
所以在充電這個萬億級的市場,更靈活、更高效的充電方式一直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比如充電機器人。
而縱目,看到了前景和錢途,也似乎公司業務轉型更新中,一個迷人的新賽道。
縱目科技為什麼布局充電機器人賽道
首先先了解一下縱目科技。
縱目科技在 2013 年成立,創始人兼 CEO 是唐鋭。
1976 年出生,擁有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曾任掌微電子公司軟體總監、CSR 半導體(現被高通 Qualcomm 收購)全球資深研發總監,擁有 14 年硅谷汽車電子半導體研發、管理經驗。
公司產品包括智能駕駛系統,包括行車以及泊車網域。
其中,針對泊車系統的傳感器、控制模塊、軟體算法等,縱目科技擁有全棧自研的能力,并掌握全部產權。
并且對于行車網域的智能駕駛系統,縱目科技更強調硬體能力,推出支持不同智駕等級的網域控制器,以及 4D 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硬體。
憑借着這些產品,縱目科技已經拿下十餘家主機廠,以及多家智能車產業鏈公司的訂單。
在之前遞交的招股書裏,縱目科技曾披露自主泊車系統以及在 20 多款車上搭載,年出貨量10 萬套,國内市占率達到 18% 左右。
但主營業務,目前依然無法實現技術模式到商業模式閉環,之前縱目招股書披露數據顯示,虧損經營的狀況在持續,甚至擴大。
在縱目披露的三年半營收中,縱目最高年營收達到2.27 億元。
但當年淨利潤虧損也達到了4.16 億元,從 2019 年到 2022 年第一季度,累計虧損超過 9.4 億元。
這也是縱目衝刺科創板之時,外界質疑的最主要議題:業務模式沒有形成飛輪,虧損缺口不斷擴大,憑啥要在公眾市場募集更多的錢,能帶來可預期的回報嗎?
最終的結果,後來也知道了。縱目的科創板 IPO 進程,被終止了。
所以進軍充電機器人,雖然是縱目尋求突破的新嘗試,但實際在縱目内部,早已有所積累蓄力。
從 2021 年開始,縱目就成立了後裝、無線充電和智慧城市事業部,而且縱目還一直在研發新能源汽車的無線充電系統,其中就包括無人小車充電方向的技術和產品。
這是一個确定性十足的風口賽道。
千億萬億充電機器人賽道
有相關行業報告預估到 2025 年,中國充電樁市場空間将達到729.12 億元。
國際能源署也曾預計,2030 年全球的快充樁和慢充樁市場,中國占比将分别達到72.7%和55%,同時全球移動充電解決方案的商業化将達到 2%,市場規模約 600 億美元(約 4305.84 億元)。
并且,根據發現報告,當前充電樁行業已經度過野蠻生長、供需錯位時期,充電樁平均使用率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一齊提升,若行業平均電樁利用效率未來繼續穩步提升,則充電樁運營企業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強,投資回收期得以縮短,充電樁運營行業的經營效率有望進一步優化。
也就是説,當下正是一個對充電樁需求穩步增長的時期,未來市場規模還非常大。
同時,國内也接連推出利好充電機器人的政策。
比如在今年 6 月 8 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3〕19 号中,就明确要求:
在車流量較大區網域、重大節假日期間等适度投放移動充電基礎設施,增強充電網絡韌性。
在各個地方,也有一些城市推出針對充電機器人的補貼。比如北京一台移動充電設備每月可補貼2400 元,合肥市對移動充電設備一次性補貼400 元 /kWh等。
并且在充電機器人賽道,目前還處于一個群雄逐鹿、新老玩家混戰的階段。
國内已經布局這一賽道的企業可大致分為三類,科技企業、車企、以及傳統能源企業。
其中科技企業有國軒高科、能鏈智電、遠景科技等老牌技術企業,還有國廣順能、始途科技、動進科技、匯電科技、找樁科技等新興科技公司。
車企則以傳統車企為主,比如一汽紅旗、五菱、大眾等。
這個賽道内還有各類傳統能源企業,包括國網金華、海宏科技、國家電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等。
目前,各玩家還都處于初步探索期,推出的首款產品均在剛落地或小範圍試用的階段。市場方興未艾,純電動補能的競速也才拉開序幕,格局争奪,剛剛開始。
還記得雷軍分享小米汽車在自動駕駛進展中,最後泊車入位後,機器人自動化開啓充電的場景嗎?
當新能源甚至純電成為汽車占有率中的大多數,移動充電寶的剛需就會凸顯,智能手機曾經發生過的,會再次在汽車領網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