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自費8億,票房血撲,全網狂噴,拍的什麼玩意?,歡迎閲讀。
前段時間,我説《毒液 3》很爛。
現在,我收回這句話,因為更爛的出現了。
不對,它不應該叫爛,準确來説,應該叫 " 抽象 "。
在它面前,向佐恐怕都得甘拜下風——
「大都會」
Megalopolis
2024.9.27. 美國
現代屎詩
影片從一開始就非常抽象。
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上,咱們的男主凱撒,正在玩跳樓。
只見他顫顫巍巍,小心翼翼地鑽出窗户,挪到高樓邊緣,伸出一只腳,作勢要跳。
同時大喊了一聲:時間!停止!
時間就真的停止了。
但問題是,凱撒都已經一只腳跨出去,眼看着就要掉下去了
這是怎麼回來的呢?這個所謂的時間停止,還能讓重力消失?
看到後面,你才會知道,導演想要的并不是一個邏輯上講得通的超能力。
他只是喜歡這種 " 操縱時間 " 的概念罷了。
而這種讓人倍感疑惑的觀感,從這裏開始,幾乎貫穿了全片。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名為 " 新羅馬 " 的假想大都會。
這裏貧富差距兩極分化嚴重,富人們每天花天酒地,窮人們每天食不果腹。
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市民們的憤怒也已經到了臨界值,一觸即燃。
四舍五入,科波拉版哥譚市。
凱撒是一名心懷夢想的建築師。
他不僅有停止時間的能力,還發明了一種名為 " 巨龍 " 的神奇建築材料。
這種材料的作用包括但不僅限于封存人們的回憶,自動變換形态,飛行 ......
至于這玩意到底是個什麼邏輯,具體作用是什麼?
不知道,導演懶得解釋,恐怕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正所謂 " 一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總而言之,凱撒想借巨龍材料,建造一座完美的城市。
這座城市具有生命,下雨了能幫你自動擋雨,交通也便捷無比。
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裏面的人們全都幸福美滿,因為城市會随着人們一起 " 成長 "。
至于為什麼能幸福美滿?城市怎麼 " 成長 "?
不知道,導演懶得解釋,恐怕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他要傳達的意思只是在説,這座城市,是人們夢想中的烏托邦。
當然,這一烏托邦計劃也遭到了不少反對。
崇尚務實的市長、凱撒的記者舊情人、凱撒的纨绔堂弟 ......
他們都紛紛來找上了凱撒的麻煩 ......
抽象戲外
吐槽這部片子前,或許有一些幕後,需要提前告訴給大家。
本片的核心概念,在 1977 年就已經在導演腦海裏萌生——
以現代紐約為背景,重新講述羅馬共和國的覆滅故事。
自此之後,科波拉便開始致力于收集各種筆記和簡報。
政治的、歷史的、人文的,只要是他覺得有意思的,他都會記下來以備後用。
畢竟,他要講的,城市是假,美國社會才是真。
在科波拉的設想裏,最好的拍片方式,是自己全權掌控所有流程。
從劇本到拍攝,他都希望這是完全屬于他自己的電影,不過人家制片廠不同意。
早在 1983 年,科波拉便開始正式策劃這部電影,但每次,制片廠都選擇了拒絕。
很多觀眾可能不知道的是,雖然科波拉拍出了《教父》《現代啓示錄》等諸多傑作,但他的職業生涯,其實從 80 年代開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除了《教父 3》和《驚情四百年》,其餘大部分作品基本都是票房口碑雙雙滑坡。
随着時間的推移,制片廠當然更加不會給他的這部 " 史詩巨片 " 開綠燈。
轉眼間,四十多年已經過去。
電影事業沒有變得更好,科波拉的酒莊和度假村倒是賺到了錢。
2019 年 4 月 3 日,在他 80 歲生日的前一天,他正式宣布重返《大都會》。
這次,他不再求助于制片廠,而是自掏腰包,花費 1.2 億(約 8.6 億 rmb)美元,為自己圓夢。
而完全的自主權,以及積壓了近半個世紀的表達欲,最終導致了本片的極度自戀。
戲外便已是如此——
前期宣傳期間,影片送展戛納,遭遇口碑滑鐵盧。
很快,大概是為了挽回口碑,官方放出了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預告片。
伴随着旁白 " 真正的天才之作往往會被誤解 ",畫面給到了《教父》《現代啓示錄》等影片,上面寫着一些知名影評人對影片的惡評。
然而,很快就有人挖出來,這些惡評并非這些影評人所寫,而是由 AI 生成。
雖然官方緊急換上了新預告,但開場白仍然保留了一股孤芳自賞的感覺:
一個總是領先于時代的電影導演。
在諸多采訪中,科波拉對于本片的看法也基本都是頗為自豪。
據他透露,史蒂文 · 索德伯格(《十一羅漢》)和吉爾莫 · 德爾 · 托羅(《水形物語》)等電影制作人,都對《大都會》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還有其他很多人都紛紛來信誇獎,稱這部電影在他們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
但,諸位,這種圈内人瘋狂捧殺的狀況,是不是有點熟悉?
抽象戲内
還有諸如随心所欲開除團隊、拿性騷擾當創作需要的指控等等。
光從這些戲外的風波,你就能感覺到導演的一種極度自戀,就更别提戲内了。
沒有任何人限制,而他又顯然是以抒發自己的感受為主,觀眾想看懂,也難。
首當其衝的,便是台詞,咱就這麼説吧——
裏面就沒有一個人願意正常説話的。
男主在玩完抽象跳樓之後,立馬又和市長就建造烏托邦一事上進行争論。
于是上來就開始念起了莎士比亞的對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鬥争把它們掃個幹淨 .......
男主的情人和他調情,用的是精神分析話術:
你就像處于肛門期一樣古板,我則相反,像處于口唇期一樣縱欲。
一個人做了噩夢,另一個人説了句話來安慰他:
只有身處噩夢時,我們才能贊美月光。
......
能念詩就絕不説台詞,能含糊其辭就絕不説明白。
講真,但凡有一個人能正常説話,這電影的評分都能再漲個 0.1。
至于影片的故事和主題,那就更讓人摸不着頭腦了。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片中,有一位吹銅管樂器的小哥,演奏途中看見富二代帶着香車美女朝他招手。
他二話沒説,扔下樂器就跑過去加入了他們,而剩下的樂隊成員也沒什麼反應。
樂隊長只是淡淡地説了一句:他往哪邊走了?那我們往另外一邊走吧。
很明顯,這是為了批判如今社會裏娛樂至死,抛棄精神追求的現象。
又比如,一直想扳倒男主的反派。
他煽動民眾的方法,就只是跟着他們罵兩句男主,高喊兩句 " 權力屬于人民 " 的口号,然後就成功了。
很明顯,這也是為了批判政治家為了攫取權力,利用民眾憤怒的政治亂象。
還有其它諸如新聞操控輿論、官商勾結、貧富兩極分化、娛樂界亂象 ......
導演似乎想對他看到的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表一點看法。
然而,想説的東西太多,最終導致了所有主題的探讨都是淺嘗辄止,徒有其表。
當然,要説最誇張的,還得是咱們的男主凱撒。
這一角色,從頭到尾都是一種充滿了自憐自嘆的殉道者形象。
明明不是他的過錯,卻依然因為思念意外逝世的摯愛而痛苦,自覺難辭其咎。
而片中原本站在他對立面的市長女兒,在看到如此深情又可憐的男主後,馬上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他。
這正是那種非常典型的,意淫式的愛情橋段——
男主必定是痛苦而浪漫的藝術家,這痛苦最好還得跟永失吾愛相關。
這樣才顯得他真誠、深情,才能讓女人們見到之後,升起無限憐愛。
再至于男主的操縱時間的能力,心懷讓世人幸福的大夢,那就更值得稱頌了。
所有人都看不到他的宏偉藍圖,他只能把所有無奈和委屈往自個兒肚子裏咽。
他被懷疑,被陷害,被槍擊,被背叛,但他矢志不渝,最後發表了一番激情演講,用 " 相信人性 " 感化了所有人:
你生來就有權利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不要讓别人説,我們淪為了野獸和無腦的牲口,人類應該被稱為偉大的奇迹,是值得所有人欽佩的物種,我們是夢想的造物!
不能説有多空虛懸浮,只能説他适合去傳銷組織上班。
你應該也感覺到了。
男主的人設,像極了導演的自我投射。
同樣對社會充滿了大而無當的關懷,同樣秉持着一種 " 眾人皆醉我獨醒 " 的姿态。
而當一個導演還未開始便把自己擺到一個布道者的位置上,那别的且先不説,距離觀眾,肯定只會越來越遠。
自籌資金,堅持不懈,這份對于電影的熱忱,我願意報以無限的敬意。
但,倘若一味沉溺于往日的榮光,自説自話。
那説真的,不拍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