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華為這次又跑在了前面?,歡迎閲讀。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張曉玲
ChatGPT 爆火之後,淘金者迅速湧入," 千模大戰 " 上演。作為國内科技行業頂流的華為,迎戰 AI 的排兵布陣,終于被完整展現。
攻占 AI 產業的高地,華為拿出一套雙管齊下的策略。
與 ChatGPT 不同,華為決定着力于行業大模型。用華為雲 CEO 張平安的話講就是:" 盤古大模型 3.0 不寫詩,只做事 ";向行業滲透的同時,在大模型算力供不應求的當下,華為早先布局的 AI 算力集群和芯片、數據儲存產品,迅速充當起 " 承重牆 " 的角色。
華為的這兩條思路,是其面對 AI 浪潮所交出的答卷。不過 AI 行業的激戰,剛剛吹響号角,斷言華為能勝出,還為時尚早。
正式 " 參戰 "
在大模型領網域,華為這個重量級玩家終于登台露面。
7 月 7 日,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盤古大模型 3.0 發布,與外界預想的不同,它并非 " 盤古版 ChatGPT",而是一個面向行業的大模型系列。
盤古大模型 3.0 針對具體的工業場景,設計了一套由 L0、L1 和 L2 三個層級構成的大模型平台。
其中,L0 是通用大模型,集成了自然語言、視覺、多模态、預測、科學計算 5 種基礎模型,負責提供通用技能;L1 層級,是由個 N 個行業大模型構成;L2 則是面向更細化場景,提供 " 開箱即用 " 的模型服務。
這種層次分明、系統化的架構,目的是便于千行百業的應用能基于大模型延展、落地,同時原先 AI 使用場景碎片化的問題,也能聚攏。華為想一統全行業的野心凸顯。
華為雲人工智能領網域首席科學家田奇指出,各個行業内大量的業務場景,迫切需要更多專業大模型和專業 AI 應用來解決問題,以填補通用大模型的短板。
據華為雲 CEO 張平安透露,盤古已經覆蓋了金融、制造、醫藥研發、煤礦、鐵路等十餘個行業,及 400 多個業務場景。
華為押注行業大模型,并非一時興起或一己獨斷,而是阿裏、騰訊、百度、亞馬遜等國内外科技公司的共識;華為的 " 狂卷 ",也是應對殘酷競争的保護色。
近期,騰訊、阿裏、商湯、京東、360、字節等陸續發布了自己的大模型,戰況激烈。
騰訊最早在 6 月啓動了行業大模型,要為傳媒、文旅、政務、金融等 10 餘個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并且借騰訊雲 TI 平台搭建了行業大模型的 " 精選商店 "。
字節旗下的火山引擎,也發布 " 火山方舟 ",面向企業提供模型精調、評測、推理等全方位的平台服務。
同期,周鴻祎宣布 "360 智腦 "API 平台正式開放,首批将為 20 個行業提供解決方案。他直言," 企業級市場才是大模型未來的藍海 "。
7 月 13 日,京東也推出了產業大模型 " 言犀 ",将深入零售、物流、金融、健康、政務等知識密集型和任務型產業場景。
此外,百度亦開始了 " 文心千帆 " 的測試,提供包括文心一言及第三方在内的大模型服務,還配備大模型開發和應用的相關工具鏈。
大廠們步調一致地加入行業大模型的 " 百模大戰 ",究竟是追熱點趕風口,還是自身早有深厚積累,一時之間難分高下,混戰還将持續。
而華為,還有另外一張底牌。
一盤大棋
算力,正是華為在 AI 賽道的一張王炸。
在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看來," 大模型訓練的效率或創新速度,根本上取決于算力的大小 "。
張迪煊指出," 這兩年内,大模型帶來了 750 倍算力需求的增長,而硬體的算力供給僅只有 3 倍,鴻溝巨大 "。
5 年前,華為籌備的昇騰 + 鲲鵬 AI 算力生态,為華為的 AI 大棋局提供基礎支點,并且一直在不斷進化。
在 WAIC 論壇上,張迪煊立下新 FLAG,稱華為将更新昇騰 900AI 集群的規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從最初的 4000 卡擴展至 16000 卡,成為業界首個萬卡 AI 集群,擁有更快的訓練速度和 30 天以上的穩定訓練周期。
此外,華為還在模型計算訓練前端的數據存儲領網域發力。7 月 14 日,華為進一步發布了 OceanStor A310 深度學習數據湖存儲和 FusionCube A3000 訓推融合一體機兩款產品。前者面向大模型數據的歸集、預處理、推理應用,後者針對大模型訓練、推理場景,都是為了降低企業部署、使用大模型的門檻。
華為公司副總裁周躍峰指出,大模型時代數據決定 AI 智能的高度。作為數據載體,存儲成為 AI 大模型的關鍵基礎設施。
從滲透行業的盤古大模型,到自建的昇騰算力集群,華為的野心要伸向整個行業的鏈條。它意圖綁定更多行業用户,也推銷自家的算力業務,形成一套完整的商業閉環。
大規模的算力投資成本,是初創企業 " 不可承受之重 ",而這成了屬于華為等少數大廠的機會。看得出,華為在構建起行業大模型壁壘的同時,還欲深挖護城河。
胡厚崑透露,基于昇騰孵化和适配了 30 多個技術大模型,支撐了近一半的中國原創大模型。
硅谷科技投資公司 Andreesen Horowitz 就指出,生成式 AI 的大量資金最終都穩定地流向了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以及 GPU 芯片商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層。其中生成式 AI 總收入的 10%~20% 都流向了算力提供商。
不過,在算力上,華為同樣面臨友商的挑戰。華西證券就指出,算力已經成為大廠開啓 AI 争奪戰的 " 入場券 "。
今年 3 月,微軟宣布已幫 OpenAI 建設了一個新計算中心,配置了數萬塊 A100 芯片;5 月,Google 推出了有 2.6 萬塊 H100 的計算集群 ComputeEngineA3;國金證券統計,字節跳動今年已訂購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 GPU;而騰訊雲新高性能計算服務中心也采用了上萬塊 H800 芯片。
作為科技行業的 C 位明星,從通訊設施、手機、智能駕駛、再到 AI 賽道,華為以技術為核心貫穿始終,外界對其硬核科技的印象也由此而來。
但華為近幾年因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得不為生存變革更多,跑得更快。無論是在智能駕駛還是 AI 大模型和底層芯片、算力的投入,華為都是想在這波大潮中,抓住機會。
然而無論是行業大模型本身,還是底層算力、GPU,華為都面臨同行的競争。
在巨大的想象空間之下,AI 行業洗牌和重構必定如影随形,一場激戰的大幕,才剛剛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