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外企裁員和民企裁員,有什麼不同?,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瞎説職場 (ID:HRInsight),作者:Sean Ye,原文标題:《從保時捷裁員 N+6 説起,外企裁員和民企裁員有什麼不同》
從 2018 年之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年上半年有一個求職季,未必會火爆,但每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肯定有一個雷打不動,從不缺席的裁員季。
2024 年下半年裏,讓人記憶猶新的裁員,就包括了戴爾、英特爾、IBM 和大眾等知名外企,而在民企方面,有數據顯示,中國民企 500 強企業相比去年也減少了 31 萬個崗位。
最近最新的消息是保時捷也裁員了,有員工爆出,保時捷給出的補償相當于 n+6。
後來保時捷辟謠了。
這套路我還挺熟悉的,因為我在外企也經歷過裁員。補償的計算公式是不對外公開的,且給足緩衝期(1~2 個月)。
所以我大膽猜測真實的補償标準可能要高于 n+6。
我在外企陸陸續續待了超過 15 年,民企待了 5 年。
過去 20 年之間,我經歷過真真切切 4 次裁員,其中兩次僥幸逃過一劫,兩次在劫難逃。很巧的是在劫難逃的兩次,一次在外企,一次在民企。
作為親歷者,平胸而論,無論是在外企還是民企,被裁員這事總是讓人有點焦慮。
但外企和民企又不同。
外企裁員,焦慮中帶着點踏實。
民企裁員
我遭遇過 2 次民企裁員,第一次通過調崗躲過一劫,第二次實在是大環境太差。
我的上司也單獨找到我,反復強調這是公司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但确實需要我拿錢走人。
我是有點優勢的,畢竟我懂法,且 HR 也了解我懂法。
但我也是很焦慮的,我充分做好了所有該做的準備,堅持做好自己的所有固定項目:
拷貝好我的所有績效文檔,工作成績;
視頻錄制好我和 HR/ 上司的企業微信聊天記錄;
涉及工作内容和出勤記錄的郵件和聊天記錄也要備份;
和 HR 的所有溝通統統錄音。
那是 2022 年年底,我當時還陽了,人很暈,實在是不想做這些事情。
另外,我也很清楚,雖然我在民企互聯網公司,但我所在的這家民企是一家企業文化相當正派,相當外企風的好公司——在互聯網 996 大潮那些年,我司是少數幾家堅持不搞大小周的公司。
事實上,那次裁員,我溝通得非常順暢,公司也很爽快的給了 n+1.5 的賠償。
但在籤署協定之前,應該説是在錢到賬之前,我多少是有點提心吊膽的。
盡管,我很清楚我所在的這家民企,不是那些垃圾民企,公司是好公司,但我就會不自覺的擔心,直到最後拿到賠償金。
後來,我自己還自責,怎麼不信公司呢?公司很靠譜啊。
但沒辦法,當時就是擔心 ……
外企的裁員
在外企的體驗就不同。
相比民企的單對單溝通,外企更加透明,公司提前通知,開會分享緣由,完全不擔心員工互相串聯。
而且咱的上司還反復給我們強調:
這次裁員是 MSA(Mutual separation agreements),不是經濟性裁員,不是一定給 n+1,必須是雙方協商一致,你對數字滿意了,你再籤字。
所有的細節,完全不用我提,所有的可能性,人家都幫我想好了:
提供轉崗機會,每天一封郵件,歡迎自家員工投遞轉崗,優先錄用;
提供 outplacement,找了專門的再就業機構,給員工提供其他工作機會;
HR 專門開課來做簡歷和面試培訓;
賠償 N+3,且額外給了 2 個月的緩衝期,其實相當于 N+5,還給額外交了 2 個月的社保;
競業協定廢止;
未休年假兑現,未兑現的福利額外送上。
裁員我是有經驗的,然而坐到那裏,我發現我的優勢完全沒有辦法體現。
人家面面俱到都想到了。
踏實。
錄音?證據搜集?材料拷貝?
完全沒有動力。
這種信任感很特别,我當場就籤字了。
去年去 LinkedIn 拜訪,一個月後他們宣布業務調整,我朋友拿到了 2n+3,一年多的薪水直接進腰包,直接去旅遊了。
之前甲骨文裁員,還有同行拿到了 n+6。
這次保時捷裁員,n+6 也不算是先例,甚至不能説是讓人意外。事實上之前,大眾中國裁員,也是給的 n+6 的補償。
當然,有些外企裁員,也會搞花活,比如:
明明 n 有三倍社平上限,但我不管就不限制,根據員工的真實薪資賠;
明明給了 +1,就不用給緩衝期,非要給,還給好幾個月緩衝期,也不怕這兩個月員工懷孕了。
令人尊重的企業
我之前寫過我對企業以及企業文化的看法:《讓人厭惡的企業文化,是怎麼煉成的》
在我看來,一個企業是否是市場領先,不僅要看他如何對待自己的客户——比如產品質量,產品性價比,客服 ……
也要看它如何對待其他利益相關方,比如:
如何對待員工:
是否遵守勞動法(我居然把遵紀守法也放在加分項裏了);
是否給員工足額繳納五險一金;
是否提供足夠的休假;
是否有讓員工心儀的福利;
福利是否不僅關愛員工個人,還關愛員工的家人;
員工生病時,企業是否理解支持,依然承擔雇主責任;
……
如何對待合作夥伴:
是否按期付款;
是否願意給上下遊企業出讓适度的利潤;
是否允許給上下遊企業一些談判空間;
是否願意用技術帶着上下遊企業一起發展;
是否對合作夥伴的工作環境有起碼的要求;
是否對供應商員工的休息日有足夠的尊重;
……
如何對待所在社區:
環保;
就業機會;
慈善活動;
企業社會責任;
……
我能看到中國車企的很多成績,也很認可、支持目前現在的各家新勢力車企繼續發展。
我坐過新勢力的車,感受很不錯,而且性價比看起來也很香。
但企業的成功,不應該僅僅是客户獲益,企業股東和管理層賺錢,應該是多方共赢,企業成功的同時,也會帶動身邊的員工、供應商、社區變得更好。
能出好產品能賺錢的企業固然值得欣賞,但能賺錢的同時願意和周邊夥伴一起共享利益的企業,才是值得尊敬的企業。
遇到了假外企?
有小夥伴表示為啥自己遇到的外企不這樣,希望不花錢趕走員工 ……
在我看來有這些可能性:
1. 外企和外企是不同的
我有一個沒有數據作為支撐的經驗結論:
歐洲外企 > 美國外企 > 日韓外企 > 港台企業。
我自己很幸運,早年在荷蘭外企,後面在美國外企,再然後是英國外企。所以體驗要遠好于平均水平。
2. 外企的本土化
本土化做得好的外企,往往更接地氣,也對如何 cost control 更精通。
我見過不少案例,原先是福利很好的外企,然後台灣人 / 香港人上任中國區 CEO,立馬員工的福利就少了,就得開始打卡了。
如果是咱自己人做老大,那就不好意思了,很可能外企風秒變民企風。
我遇到過外企從民企招來一個高管,他們團隊立馬遭了罪,他們團隊是全樓裏極少數能加班到晚上 10 點後的 ……
外企本來是彈性辦公,可以居家的;他們團隊沒一個人可以居家辦公,當年上海疫情鴛鴦鍋結束後第一天,他們團隊全員回公司,一個人都不能少。
3. 合夥制假外企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律所這樣的外企,還有一些獵頭公司,就算挂着外企的名頭,本質上來説其實是民企。
因為基層員工的成本是算在合夥人身上的。
前幾年,我就遇到過四大的員工來咨詢,説 HR 告訴他如果自己主動離職,之後背調會説他好話;但如果他堅持要求 n+1,離職理由就會寫成能力不符合公司要求。
我都驚了,貴司可是标準的美企啊,HR 怎麼這麼 low?後來問了業内人,才意識到大概率是合夥人的意思。
後來在我的堅持下,這個員工和公司據理力争,要求 n+1,拿到了半年的補償。
這也是假外企,比真民企好的地方,假外企的 HR 意識到員工懂法,不會輕易就範的時候,還是會果斷慫了,只能説還是要臉的,盡管要得不多。
真民企不同,真民企賭你耗不起,我曾經陪過朋友和民企談判,對方就一副 " 我懂法,但你得順着我 " 的态度。
4. 非統一裁員,屬于個别 case
某一個團隊的統一裁員項目,往往是 Global 給單獨的預算。
這個時候能走,趕緊走,這時候的預算往往是最充足的。
但如果是管理層今天要送走團隊裏某一個人,那是沒有統一預算的,加上本土化做得好,往往會先有勸退,再 PUA,再用收權限的方式惡心惡心員工。
當然,如果你懂勞動法,堅持每天去打卡。外企還是會慫的,一方面要臉(但不多),一方面懂法,内部也會有争執。
最後
當然,你説我是不是推薦大家優先選擇外企,并不是,真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方面要判斷是否是真外企,需要去研究一下他們的員工福利。
另一方面,也需要判斷外企在華的發展趨勢,不是所有的外企在中國都會發展很好,咱畢竟是衝着職業發展選擇公司,并不是衝着裁員補償選擇的公司。
最後再給自己立個 flag,下周一定交稿《打工人裁員完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