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昔日面膜巨頭美即折戟線上, 被歐萊雅收購後經歷掙扎與重塑仍難阻退步,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歐萊雅官網
藍鲸新聞 10 月 9 日訊(記者 王涵藝)曾以 " 停下來,享受美麗 " 廣告語廣為人知的面膜品牌美即,如今卻不得不黯然關閉線上商城。它可能未曾預料,2013 年加入歐萊雅集團後,真的 " 停下來 " 了。
從銷量第一,到折戟線上
10 月 9 日,藍鲸新聞記者從 "mg 美即 " 官方小程式獲悉,美即官方商城将于 2024 年 10 月 30 日閉店。目前,該品牌在天貓、京東、抖音等平台的官方店鋪已搜索不到。
圖片來源:截自美即官方商城
此前,美即京東自營旗艦店客服稱,消費者仍可以通過屈臣氏、嬌蘭佳人等 12 個線下渠道繼續購買美即產品。
對于美即面膜的退網,歐萊雅方面對藍鲸新聞記者表示,由于戰略調整,美即品牌計劃關閉線上店鋪,消費者可以繼續通過線下渠道購買產品。
美即品牌創立于 2003 年,它曾憑借 " 平價面膜 + 單片銷售 " 的模式迅速占領市場,2005 年入駐屈臣氏,2007 年成為屈臣氏面膜品類銷量第一的產品。
2010 年,美即控股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上市,股票代碼為 1633,成為國内面膜上市第一股。在 2012 年,美即面膜達到歷史巅峰時期,在國内市場份額占據 26.4%,銷售額超過 10 億元。
然而,美即面膜在 2013 年被歐萊雅集團以 65.38 億港元全資收購,2014 年在港交所退市,正式成為歐萊雅集團旗下一員。
盡管歐萊雅集團為其成立了專門的面膜研發中心,并在 2015 年邀請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重新設計品牌形象,這本應是品牌發展的新起點。然而,美即似乎并未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2016 年,歐萊雅集團中期财報顯示,美即上半财年減值虧損高達 2.13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5.8 億元)。同年,第三方監測機構曝出,美即 2016 年回款不足 2 億元,較 2012 年的 13.5 億元下滑高達 90%。直到 2018 年美即調整渠道戰略,全面退出屈臣氏,轉戰電商平台。
除渠道外,近年來,美即在產品方面,不斷擴充從面膜到護膚的多品類產品線;在服務方面,重新聚焦線下渠道,并推出高端院線護理服務。
盡管進行了這一系列變革,美即仍未能實現根本性逆轉,也未能扭轉品牌日漸式微的趨勢。最終,走向關閉線上店鋪的結局。
收購的雙刃劍
在當今時代,品牌更替實屬常見。從高位跌落的美即并非孤例。美即的閉店現象,實際上是眾多細分市場衰退的縮影,也是收購後處理的難點。
收購一直是美妝巨頭們擴張的重要手段,例如歐萊雅收購澳洲護膚品牌 Aesop、LVMH 收購意大利平價彩妝品牌 KIKO、雅詩蘭黛收購 The Ordinary 母公司 DECIEM 等。
在整合和發揮協同效應方面,如果處理不當,則會雙輸;特别是外資品牌收購本土品牌,有着跨文化管理的風險,文化差異、衝突會是一個巨大的鴻溝,這也是一些品牌在被收購後可能會遭遇停滞甚至衰退的根本原因。
曾定位于大眾市場的本土護膚品牌小護士,也是在歐萊雅手中折戟的品牌。據 AC 尼爾森統計,2003 年,小護士在中國的品牌認知度高達 99%,市場份額為 4.6%,在被歐萊雅收購前是市場上前三的護膚品牌,僅次于 OLAY 和大寶,擁有較高的消費者認知度。
當時,歐萊雅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不足 2%,缺乏大眾產品線。2003 年 12 月,歐萊雅全資收購了小護士,但随後小護士卻逐漸退出市場。
國民護膚品牌大寶,憑借着早期鮮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成分、重復式的霸屏電視廣告帶來了高效的轉化率。其明星產品 " 大寶 SOD 蜜 ",在其鼎盛時期年銷量超過億瓶。但在被美國強生收購後,大寶逐漸失去了國產品牌的特色,也淡出了市場。
盡管這些品牌在新時期都嘗試過轉型,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并沒有很好地适應市場變化或轉型效果不佳。
另外,一些品牌如美加淨、羽西等雖然重回創始團隊手中,并進行了更新,但在國内外強勢品牌的激烈競争下,市場表現并不理想,未來能否在市場中獲得更大的份額,也還有待觀察。
在美妝行業的不斷演變中,品牌的命運往往充滿了不确定性。
收購與擴張,雖然能夠為品牌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伴随着風險和挑戰。美即、小護士、大寶等品牌的故事提醒着我們,無論品牌的歷史多麼輝煌,都需要不斷地适應市場的變化,保持創新和靈活性,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生存和發展。
化妝品行業資深管理專家白雲虎曾接受藍鲸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面對未來,品牌需要更加敏鋭地捕捉消費者的需求,更加精準地定位自己的市場策略。"
同時,也需要在保持品牌核心價值的同時,勇于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手段。只有這樣,品牌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繼續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而對于消費者來説,他們期待的,始終是那些能夠帶來真正價值和美好體驗的品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一點,始終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