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阿斯巴甜到底致癌嗎?世衞組織官宣了,歡迎閲讀。
阿斯巴甜到底致癌嗎?
6 月底,這個消息剛被外媒預告,馬上被送到風口浪尖。
今天謎底揭曉,阿斯巴甜被歸類為 "2B 類致癌物 "(可能的人類致癌物),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 40 毫克 / 公斤體重。
靴子落地了,致癌性和手機輻射同級
" 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 聽起來很吓人,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完整的分類。
世衞組織旗下的癌症研究部門 IARC,将致癌物質分為 5 個級别:
1 類致癌物:對人體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如空氣污染、砒霜、酒精、煙草、槟榔等。
2A 類致癌物: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高的物質或混合物,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充分的致癌性證據。對人體雖有理論上的致癌性,而實驗性的證據有限。如紅肉、加工肉等。
2B 類致癌物: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的物質或混合物,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有限。如泡菜、手機輻射、氯仿、滴滴涕、敵敵畏、汽油等。
3 類致癌物:對人體致癌性尚未歸類的物質或混合物,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不充分,在動物實驗中致癌性證據不充分或有限。
4 類致癌物: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缺乏充足證據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
IARC 将阿斯巴甜歸為 2B 類致癌物,跟手機輻射同一級别,咖啡也曾在 2B 類致癌物名單待了 25 年,在 2016 年被從名單裏剔除。
不談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定量 " 是世衞另一組織的工作——食品和農業組織的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 JECFA。
JECFA 重申,阿斯巴甜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 40 毫克 / 公斤體重。
為什麼説 " 重申 "?因為他們所評估的數據,沒有給出充分理由改變以往的标準。
假設沒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攝入,一罐含有 200 或 300 毫克阿斯巴甜的減肥軟飲料,一位體重 70 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飲用 9-14 罐以上才會超過每日允許攝入量。
世衞表示,IARC 和 JECFA 進行了 " 獨立但互補 " 的審查,這是 IARC 首次評估阿斯巴甜,也是 JECFA 第三次評估阿斯巴甜。
IARC 和 JECFA 的評估,主要基于以下這些科學文獻:同行評議論文、政府報告和出于監管目的進行的研究。
根據人類癌症(特别是肝細胞癌,肝癌的一種)的有限證據,IARC 将阿斯巴甜歸類為 2B 類致癌物。
至于 JECFA,其實自 1981 年以來,該機構一直認為,阿斯巴甜在一定範圍内是安全的。一個體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喝 12 到 36 罐無糖汽水才會有風險。
所以,這次事先張揚的 " 致癌 ",沒能給阿斯巴甜致命一擊。不過,IARC 第一次評估就把它歸類到 2B 致癌物,這個帽子可能一時摘不掉了。
世衞發布的新聞稿指出:
人類和動物致癌性的證據有限,致癌性如何發生的機理證據也有限,這一發現強調了,需要開展更多研究,來完善我們對食用阿斯巴甜是否構成致癌危害的理解。
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人造甜味劑之一,阿斯巴甜受到的質疑不是第一次。
20 世紀 60 年代,化學家在合成抑制潰瘍的藥物時發現了阿斯巴甜,它的甜度是蔗糖的 200 倍,熱量又和蔗糖相近。人們渴望享受甜蜜,但免去罪惡感的折磨。
從那以後,阿斯巴甜成為無糖食品藥品配料表中的常客。目前,明确使用阿斯巴甜的產品,包括百事無糖可樂、零度可口可樂、部分無糖口香糖等。
給飲料分級,就能對糖敬而遠之嗎?
阿斯巴甜似乎險險過關,人類和糖的相愛相殺,卻從來沒有停止。
為了全民控糖,最近新加坡用了一種很新的方式:強制推行 "Nutri-Grade"(營養等級)标籤。
具體來説,新加坡按照糖含量、飽和脂肪含量,将各種飲料劃分為 ABCD 四級。如果糖與飽和脂肪的等級不同,比如一個 B 級一個 D 級,通常按等級更低的 D 級算。
B 級每 100 毫升含有 1 克至 5 克糖,或 0.7 克至 1.2 克飽和脂肪
A 級的糖和飽和脂肪最低,就連甜味劑也不能有。只要加了,就算含糖量小于 1g/100ml,也只能 B 級伺候。D 級像是被打入了黑名單,敲着黑板告訴你:" 不要買我,我不健康!"
等級不同,地位自然也天上地下。C 級和 D 級标籤必須張貼在瓶身正面,不許藏着掖着,A 級和 B 級倒是可有可無。另外,D 級飲料不能在任何媒體打廣告。
我們熟悉的很多面孔,揭下了最後一層遮羞布。以下是部分例子:
A 級:瓶裝水、東方樹葉、三得利烏龍茶;
B 級:AD 鈣奶、維他奶豆奶、元氣森林氣泡水;
C 級:寶礦力、王老吉、椰樹椰汁、橙味佳得樂、農夫山泉茶 π 、農夫山泉尖叫、康師傅原味冰紅茶、康師傅茉莉蜜茶、貝納頌摩卡拿鐵、娃哈哈營養快線、蘋果味和果汁味旺仔牛奶、咖啡味和摩卡味星巴克瓶裝咖啡;
D 級:養樂多、原味可口可樂、東鵬特飲、北冰洋橙汁汽水、康師傅冰糖雪梨、康師傅熱帶風味冰紅茶、純甄香草口味風味酸奶;
其實," 飲料分級令 " 在 2019 年就已宣布,2022 年 12 月 30 日正式施行。當時針對的,是超市、便利店的預包裝飲料,以及自動咖啡機等設備調制的飲料。
除了貨架上的高糖,街邊和商場的奶茶店也是健康和身材的敵人。
所以今年 6 月 30 日,新加坡衞生部又擴大了射程範圍,盯上了珍珠奶茶、鮮榨果汁等現制飲料,讓它們也按照 ABCD 分級。甚至,珍珠、果凍等小料,也要在菜單标注含糖量。
從年底開始,在新加坡喝奶茶,就得看這種畫風復雜的菜單了,每次點單都是理性和感性的鬥争。
分級标籤的好處一目了然,簡單、彩色、态度鮮明,對看不懂配料表的小朋友也很友好。
不過,它也有些争議,雖然以 " 營養 " 為名,卻只考慮了糖與飽和脂肪,沒能衡量其他營養成分,對部分品類來説不太公平。比如不少全脂牛奶是 C 級,光是明治牛奶一個牌子,就有 ABCD 四個評級,讓人大惑不解:難道牛奶不健康嗎?
牛奶中有天然乳糖,計算含糖量時,這部分已經被扣除,如果不額外加糖,牛奶的含糖量在 B 級甚至 A 級。所以,問題出在飽和脂肪,全脂牛奶基本都在 C 級或 D 級,導致最終評級也更低。
我國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攝入至少相當于鮮奶 300g 的奶類及奶制品。營養師顧中一建議,考慮到飽和脂肪,如果每天喝奶量超過 500ml,最好喝脱脂奶或低脂奶。如果沒有超過 500ml,不用特别在意。
新加坡不是唯一給飲料分級的國家。
歐盟更早地推出了食品分級标籤 Nutri-Score,它不局限于飲料,從 A 到 E 共有 5 級,也被稱為五色營養标籤,對糖、鹽、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賦分,然後算出對應的等級。
Nutri-Score 由各國自願參與,目前在法國、德國、荷蘭等地推行,也有些國家表示拒絕。部分學者認為,它的作用仍然是復雜且不确定的,可能導致消費者只青睐綠色标籤,反而和多樣化的飲食相悖,不能滿足日常營養所需。
説回新加坡,它強制推行飲料分級,有個重要的背景:糖尿病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幾年前,新加坡健康促進局調查發現,新加坡人平均每天消耗 12 茶匙(約 58 克)糖,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飲料,預包裝飲料占 64%,現制飲料占 36%。
過高的糖攝入量,極易增加肥胖及糖尿病風險。所以,新加坡對含糖飲料下了戰書,打算一石二鳥。
既是給消費者提了醒,讓他們伸向貨架的手猶豫幾秒,也是給廠商敲了警鍾,倒逼着他們生產評級更高的飲料,或者更換原有的配方。
當然,我們都或多或少清楚含糖飲料的代價,仍然甘願掉入甜蜜的漩渦。" 油鹽不進 " 的網友們想説:D 就 D,反正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對糖的愛與憂
從阿斯巴甜風波,到飲料分級标籤,一個是如何替代糖,一個是如何控制糖,其實我們讨論的是同一件事。
人類對糖的復雜心情,如同天平不斷上下,卻難以找到真正的平衡。
搖搖擺擺之中,代糖正在變得更加健康。就算沒有世衞組織的參與,初代甜味劑阿斯巴甜也被慢慢抛棄了。
英敏特 2021 年的行業研究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劑代表,2010 年全球市場占比達 91.84%,但 2020 年降至 70.59%。
江山代有才人出,取而代之的是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羅漢果糖苷等天然甜味劑,因為它們坐擁熱穩定性高、代謝途徑清晰等優勢。
6 月底,阿斯巴甜疑似致癌的消息一出,很多新消費品牌站出來 " 割席 "。帶火赤藓糖醇的元氣森林,稱 " 全線產品不含阿斯巴甜 "。奈雪的茶則早在 2022 年 11 月就宣布,更新的天然代糖 " 羅漢果糖 ",已全面應用于門店現制茶飲及瓶裝果茶。
不過,我們還沒有找到完美的代糖。
糖不可能甜度高、口味好、無害處、卡路裏低,如果有,那一定很貴,異麥芽酮糖、赤藓糖醇和麥芽糖醇的缺點就是不夠甜,甚至還沒有作為基本甜度部門的蔗糖甜。
就連在新消費攪起風浪的赤藓糖醇,也陷入了可能加速血栓形成的 " 罪名 ",但後來這項研究又被指出,只觀察到了相關性而非因果性。
迷霧依然重重,寧可信其有的 " 潛在不良影響 ",足夠讓我們心裏留有一絲懷疑。
拒絕代糖還有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在很多人看來,這些代糖始終不對味,喝了可樂會胖但至少開心,但它們卻只留下沒有起伏的空虛。
越來越多的人們,寧願體會真實的苦味,也不要虛假的甜蜜。無糖茶浪潮正在到來,緩慢卻又堅定不移。
在東方樹葉初誕生的 2011 年," 不甜 " 就是不合時宜的。2016 年,東方樹葉被列為中國最難喝的飲品 top5。
但它還是沉默地活了下來,從 2018 年開始銷量明顯起飛,如今占據了即飲無糖茶市場的大半江山,等到了低油、低糖、低脂是 " 飲食正确 " 的時代。
今年 5 月,世衞發布了一份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不應将非糖甜味劑用于控制體重,因為它們在降低體脂方面沒有任何長期益處,長期使用還可能會增加成人患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裏的 " 非糖甜味劑 ",常見的包括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赤藓糖醇、木糖醇等糖醇類甜味劑不适用于這份指南。
指南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如果人們不能降低飲食的甜味水平,那麼 " 不用甜味劑 " 的建議就意義不大,因為我們還可以回歸糖。
無糖茶的流行,某種程度上就意味着,我們從曲折的減糖,走向了直接的減甜。
排斥也好擁抱也罷,觀念的改變,往往是因為我們以新的角度和時代背景看待事物。
曾經,攝入足夠的糖是奢侈的,工業革命裏的英國人,會把糖加到熱茶裏就着面包吃,食物變得容易下咽,幹活也能更加精神煥發。如今,任何人都可以消費糖,控制糖、找到更好的代糖、壓抑靈魂對甜味的渴望,反而需要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