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固态電池量產時間定了!比亞迪再抛“核彈”,又一個國運級技術?,歡迎閲讀。
如果説 AI 領網域的 " 國運級 " 產品是 DeepSeek,那新能源汽車的 " 國運級 " 產品就是固态電池。
固态電池被稱為 " 電動車賽道最後的決賽圈 ",誰率先掌握了固态電池的量產,誰就掐住了汽車行業的脖子。就像 5G 專利決定通信霸權,固态電池的專利就是未來新能源世界的 " 門票 "。誰先制定出行業标準,誰就能收全世界的 " 技術税 "。
因此,固态電池競争本質是國運賭局——赢家通吃新能源世界,輸家可能連汽車產業都得給别人代工。
2 月 15 日,比亞迪突然甩出一張全固态電池量產時間表:2027 年示範裝車,2030 年大規模上車,甚至喊出 " 固液同價 " 的狠話。這一腳 " 電門 " 下去,不僅讓友商們集體沉默,更讓油車車主和剛買電車的消費者心裏打鼓:這波技術革命,又會将誰拍死在沙灘上?
在第二屆中國全固态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深圳市比亞迪锂電池有限公司 CTO 孫華軍透露稱,2024 年,比亞迪已經下線 60Ah 全固态電池;将在 2027 年左右啓動全固态電池批量示範裝車應用,2030 年後實現大規模上車。
圖源:中國全固态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
比亞迪的 " 技術魚塘 " 裏到底有多少好東西,怎麼每隔一段時間就炸一下市場。
據了解,比亞迪早在 2016 年以前就已經投入了固态锂電池的研究工作。在 2022 年就有傳言稱,比亞迪固态锂電池在重慶生產即将裝車試驗,不過比亞迪方面表示," 不予置評 "。
據悉,比亞迪固态電池擁有更為穩定的電解質機械和化學特性,而且能量密度也大大提升,可達目前動力電池的 4 倍!屆時汽車純電續航裏程輕松突破 1000km。
然而更重磅的是,孫華軍表示,從長期的發展的角度看,經過測算,規模化之後,液态的三元電池跟固态的三元電池,理論上是可以做到固液同價。
圖源:寧德時代官網
與以往固态電池的 " 畫餅 " 不同,搞 " 平權 " 一直是比亞迪的長項,從去年的 " 油電同價 " 到今年的 " 智駕平權 ",比亞迪的做法一般是如果一項技術無法達到人人普惠,那寧可不發布。比亞迪一旦确認了時間線,就會用其恐怖的執行力貫徹到底,這家企業總能把 " 技術預言 " 變成市場現實。
大膽點猜測,海鷗都能搭載智駕,那在未來迭代車型中安上固态電池,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屆時我們可能真能開上 10 萬元級别的固态電池新能源車。對于消費者來説,等到固态電池實現固液同價,那買電動車就真的是 " 閉眼買 "。
比亞迪這場豪賭最可怕之處在于:它不是在追趕未來,而是在親手定義未來。當固态電池的價格屠刀落下時,我們終将明白,汽車行業的改朝換代,從來不需要流血,只需要一塊電池。
目前國内的主流電池企業已經紛紛公布了固态電池的量產時間表,大多數集中在 2026 年至 2030 年這一時間段内。與此同時,各大車企也迫不及待地宣布了固态電池的裝車計劃。
例如,廣汽集團在 11 月 8 日宣布,公司已成功打通全固态電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藝,預計該產品将于 2026 年正式裝車,并搭載于昊鉑車型上。奇瑞汽車也透露,其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固态電池,計劃在 2026 年投入定向運營,2027 年則實現批量上市,屆時純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将有望突破 1500 公裏。
此外,上汽、蔚來、賽力斯、長安、東風、江淮等車企也均在固态電池領網域有所布局,基本上是各家都在暗中競賽,看誰能成為先發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固态電池的產業化熱潮并不僅限于國内。外資企業如豐田、日產、三星 SDI 等全球領先的制造商也已進入全固态電池的試制階段,而奔馳、大眾和通用汽車等跨國巨頭也在積極布局這一領網域。
比如去年三星的固态電池就在汽車界掀起了不小的讨論度。根據韓國媒體報道,Samsung SDI 于首爾舉行的 SNE Battery Day 上透露,其電動車用的固态電池產品已經交付汽車原廠,并且已經進行了約 6 個月的測試驗證。具體來看,測試車的滿電續航裏程可超過 600 英裏 ( 約 966 公裏 ) 的成績,且在 9 分鍾之内就能充滿 80% 的電量,壽命可達 20 年。
而且三星也承諾将在 2027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固态電池。
日系雖然在新能源轉型的上半場表現得非常遲鈍,但是有着豐田這個全球汽車企業老大坐鎮,而且根據日本經濟產業數據,截至 2023 年,日本企業持有全球 68% 的硫化物固态電池核心專利。
去年年中,媒體就透露日本政府将向豐田提供 1200 億日元支持,大力發展電動汽車電池產業。随後豐田也公布了自家的固态電池技術,承諾将從 2027-2028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去年 4 月日產也公布了固态電池計劃,計劃将在 2025 年 3 月起試生產固态電池,并在 2028 年實現每月 100 兆瓦時的產能。
圖源:寧德時代官網
各國政府也将固态電池的發展視為重中之重。在我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将固态電池視為未來電池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并為此提供了研發補貼、税收優惠等政策支持。
比如早在 2017 年,國家能源局就與科技部共同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規劃》,明确要加速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研發,着重扶持固态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在國際上,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制定了相關政策,以支持固态電池的研發和應用,從而推動本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
如同文章開頭所説,誰先制定行業标準,誰就能躺着收全世界的 " 技術税 "。寧德時代説 2030 年全固态成本降 50%,三星 SDI 放話 2027 年量產充電 9 分鍾跑 965 公裏的電池,這都是在搶定價權,誰先突破成本線,誰就能把對手的研發投入變成自己的嫁衣。現在全球固态電池專利中國占 36.7%,日本靠豐田死守技術壁壘,兩邊都在賭國運。
舉個接地氣的例子:燃油車時代德國靠 BBA 賺走利潤大頭,電動車時代寧德時代成了新貴。固态電池一旦突破,就像智能手機淘汰諾基亞——現在買電車的人,五年後可能因為續航落伍被迫換車。這時候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就能吃下全球車企的更新紅利。
不過這事也有坑,三星的固态電池成本高到只能先給豪車用,寧德時代説硫化物電解質成本還是液态電池的十倍。所以各國現在瘋狂砸錢,中國投 60 億搞研發,日本撒 1200 億日元,賭的就是誰先突破成本線。這哪是技術競賽,簡直是新能源時代的 " 軍備競賽 "。
這時候再回頭看比亞迪的 " 固液同價 ",确實含金量滿滿。對比亞迪來説,這波要是成了,可不只是賣車賺錢這麼簡單,全球電動車產業鏈的标準都得看他們臉色,這才是 " 固液同價 " 真正的含金量。
比亞迪放出固态電池的消息,最開心的是等等黨,但最焦慮的是那些最近購買了油車或電車的老車主:會不會再過兩年,自己剛買的新車就變成了廢鐵?
首先明确一點:固态電池落地不會讓現有電車油車一夜變廢鐵,但會加速它們的 " 過時感 "。咱們分兩頭看。
對電車來説,固态電池的出現更像是 " 技術迭代 " 而非 " 淘汰 "。現在電車續航 500 公裏、充電半小時,固态電池一來直接翻倍到 1000 公裏 +,充電 10 分鍾搞定。這就像 iPhone 11 用户看着 iPhone 16 發布,用還是能用,但心裏總膈應。不過好在電車有硬體可更新的優勢,比如蔚來這種換電體系,老車主花 3 萬塊換個固态電池包就能滿血復活。
圖源:蔚來汽車
真正慘的是剛買頂配電車的小白鼠,比如去年花 40 萬買 700 公裏續航的,明年發現新車續航 1200 公裏還便宜 10 萬,二手價直接腰斬。所以建議大家别在 2026 年買新車,這個節點可以再等等。
對油車才是真正的 " 降維打擊 "。油車現在還剩倆優勢:續航無憂和補能快。固态電池一來,這倆優勢全滅,這帶來的附加效果就是 2026 年後二手油車可能每年貶值 20% 以上,比現在的新能源車還狠。
更可怕的是產業鏈崩塌,當充電比加油更快時,加油站終将成為歷史陳列館;發動機廠要轉型做電驅,變速箱工程師得學電池熱管理。更刺激的是充電樁得更新換代,現在 500V 的樁以後充固态電池會慢得像蝸牛,國家電網已經在規劃淘汰舊樁了。最魔幻的是 4S 店,以後機修工都得考電池維修證,保養項目從換機油變成檢測固态電解質界面。
固态電池的量產倒計時,本質是一場 " 殺死燃油車、颠覆電動車 " 的技術革命。對比亞迪而言,這是鞏固全球新能源霸主地位的關鍵戰役;對行業而言,2027 年或将成為新舊能源車的分水嶺。
所以結論是:固态電池雖然不會立刻讓現有車變廢鐵,但會拉開 " 能用 " 和 " 好用 " 的差距。就像現在還有人用諾基亞,打電話沒問題,但你會覺得那是上個時代的產物。建議最近要買車的朋友:如果現有車還能開,建議苟住等固态;如果是剛需,優先選支持換電的電車,給自己留條後路。
當然,買了車的也不必為固态電池過度焦慮,技術進步永遠在進行時,早買早享受是永遠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