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拍成這樣,難怪全網嗑瘋,歡迎閲讀。
提問,如果二十七歲的你魂穿到十七歲,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打工人可能想着早日買房,學霸想着好好學習,社畜想的是重新享受青春,而還有一種選擇是——
叮!強吻男神!
也是,畢竟告白什麼的失敗率太高,親到了才是真賺到。
小孩子才做選擇,二十七歲的成年人了,我全都要!
説真的,好久沒看到這麼自然好嗑的 CP 了,説的就是這部快手出品的新短劇:《我回到十七歲的理由》。
先來簡單介紹下劇情。
女主角鍾笑笑,意外從二十七歲穿越回到十七歲。
原以為這就夠抓馬的了,沒想到還會經常時空跳躍,讓人暈頭轉向。最後她發現,只有呆在男主角許漾身邊,她才會有正常的時間流速。
正好,許漾也是她暗戀多年的男神。
于是,説不清是為了穿越回到現實世界,還是為了多靠近一點點,兩人正式走向了歡喜冤家的暧昧拉扯中。
少男少女的青葱戀愛千千萬,男神和平凡女孩的愛情也早就被拍了不止一輪,為什麼這部劇重新燃起了大眾的萌點?
要我説,最讓人嗑上頭的,還得屬鍾笑笑的直球設定。
因為是二十七歲的人穿越回到十七歲,所以看起來學生氣的鍾笑笑,早已有了一顆被歷練到坦誠的靈魂。
年少時總擔心説出口的人就輸了,總覺得一次告白失敗就是天塌下來,長大以後才知道,這個世界上的痛苦有千千萬萬種,而最讓人遺憾的,莫過于從未争取過。
于是,穿越回去的鍾笑笑學着主動出擊。告白時,她堅定勇敢:我喜歡你,你要不要跟我談戀愛?
因為總粘着許漾而遭受非議時,她滿不在乎:人要活得開心,第一步就是要忽略别人的看法。
看到男主身上的傷痕,察覺男主到被欺負,她眼神亮晶晶,語氣铿锵有力:如果真的有人欺負你,你告訴我,我保護你。
十七歲身體裏那個二十七歲的靈魂,早在十年的磨砺裏先一步認清了真心。
在兩人相處時,鍾笑笑總是會 " 故作高深 ":" 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懂了。" 只留下許漾一頭霧水。
但這句話,可能真的只有鍾笑笑和螢幕前的我們才懂。
海明威曾説:"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一個人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 意外擁有了再一次青春的鍾笑笑,是在用自己強大的内核,重新彌補青春。
在她一次比一次猛烈的直球進攻下,許漾對她也有了别樣的情愫。
一開始聽到鍾笑笑的告白,他冷面拒絕:腦子進水了就趕緊倒出來。
後來,他會默不作聲地接過女生身上的背包,并幫她對付那些欺負她的同學。
當他被家暴,逃出家門卻被鍾笑笑找到時,他的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了脆弱和信任。
那一刻,他已經交出了自己的真心。
沒有酸澀擰巴的自我感動,沒有説不出口的甜言蜜語,也沒有誤會迂回的彼此試探。
青春的悸動,就是要這些坦誠和熱情才好看。
看劇上頭,社長也邀約到了兩位主角來做采訪,和他們聊了聊青春的故事。
1998 年出生的張淼怡,眼神像小鹿一樣純淨,早就是不少觀眾的互聯網女兒。
00 後方曉東,劇裏看起來冷面憂郁,劇外也很有清冷的氣質。
但聊起青春故事,兩個人都飛快地打開了話匣子。
方曉東記憶裏的十七歲,是簡單的,像是夏日的風,隔着遙遠歲月依然飒飒作響,吹來清爽味道。
他那時常常騎行,和三五好友一起,打打籃球打打遊戲,碰上周末就騎着自行車去很遠的地方。包裏裝好零食和幹糧,沿着路一直走,好像就能抓住一片飄蕩的雲。
張淼怡的十七歲則和水有關。那時她在杭州念書,周末常和朋友們去逛西湖。
碧波蕩漾的湖面靜谧温柔,萬物寂寥的時刻,再多的考學壓力都可以被消解。
都説少年不識愁滋味,但身處其中的少男少女依然滿腹心事,有歡笑淚水,也有難過開心。
回想起來,更珍貴的除了青春,還有那些陪伴自己走過的人。
談到青春格外懷念的階段時,兩個人都想起了藝考。
張淼怡的藝考旅程很奔波,各個城市來回跑,和身邊的朋友們一起,站在寒風中等待面試,又急匆匆地奔向去往下一個城市的行程。" 真的,互相能依靠的就只有對方。"
方曉東則會想起藝考時和朋友們相處起來的點滴,一個班的同學,無論做什麼都在一起,像是一個温暖的小家庭,彼此分享彼此包容,構築起了十七歲的小小烏托邦。
相似的青春旅程,相似的成長環境,讓兩個人的相處變得簡單而 " 絲滑 "。
第一次見到對方時,方曉東以為張淼怡很高冷,張淼怡則覺得方曉東是乖乖仔。後來混熟了,兩人都 " 挺能叭叭的 ",工作狀态和生活狀态無縫切換,上一秒在劇裏互相别扭,下一秒喊了 " 卡 " 之後,他們又湊到一起聊天。
" 拍《十七歲》感覺像在一起玩了半個月,但還是很認真地在工作。"
説回到劇。
當談起 " 回到 17 歲的理由 " 時,張淼怡和方曉東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救贖。
在張淼怡看來,鍾笑笑回到十七歲,既是為了彌補遺憾,也是為了救贖許漾。而在方曉東看來,這種救贖幾乎是扭轉了許漾的人生軌迹,也影響了他的心态和生活。
而這種救贖,也正是主創團隊想要傳遞的青春力量。
五月天在歌裏唱:" 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轉眼消失在指間。"
青春不僅僅是夏日晚風、不僅僅是甜蜜悸動、也不僅僅是花樣的少男少女,它更是一種力量。
它象征着勇氣,象征着無畏的決心,也象征着與全世界為敵都不後退的堅定。
這部《我回到十七歲的理由》,就不僅僅是發糖硬齁而已。
它關注了家暴、關注了校園霸凌、關注了成長和反抗,也扎實地講好了一個故事。
你可以看到家暴者如何道貌岸然地實施侵害,受害者如何在生理心理的雙重折磨中自救;也可以看到校園霸凌的天真之惡,借此反思青春時期未曾關注的角落。
雖是短劇,但卻有着更為獨特和完整的表達。團隊有意司深耕青春賽道多年,擅長拍少年少女的拉扯,也很懂得怎麼捕捉那些青春萌動的瞬間。
説真的,相較于動辄幾十集還注水的所謂長篇巨制,這些内容架構精巧、人物弧光飽滿的短劇,反而更能讓觀眾看得下去。
事實上,這兩年的短劇市場也在飛速崛起。
除了這部青春劇,快手的其他短劇也正在以小博大,生長出自己的枝桠。
去年年初,快手的古風短劇《長公主在上》橫空出世。
角色人設放在小説裏不新鮮,但在劇集中卻很少看到。長公主在外人看來驕奢淫逸,豢養男寵,男主角就是她挑選的侍衞之一。
然而這個俊俏侍衞卻是皇帝派來的卧底。于是,各懷鬼胎的故事裏,兩人張力拉滿,關系更是層層反轉。
有網友評價説:一共六十分鍾的劇,卻演完了六十集古裝劇的容量。
以小博大,五髒俱全,就是快手短劇的特征。
除了愛情向的短劇,快手現在還有各種各樣的落地故事。
有講年輕人婚戀的《胡同兒》、有聚焦醫生職業的《仁心》,也有家長裏短、育兒養老。
故事雖短,但卻看得出用心用情,是真正想拍出一個好故事。
數據顯示,快手短劇日活用户超過 2.6 億,過去一年爆款短劇的數量增長近 40%。截止 2023 年初,快手短劇累計播放量破億的項目超 200 個,而總播放量則超過 600 億次。
不得不説,過去的幾年裏,觀眾們已經被所謂的 S+ 大制作、流量 + 大 IP 的公式騙了一次又一次。
但説到底,看劇不是看演員,追劇也不是追制作,沒有哪套公式可以完全復刻照抄,觀眾們茶餘飯後打開的電視劇,也不該是粗制濫造到給自己找罪受。
最後什麼能出圈,什麼能爆火,觀眾手裏自有一個投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