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許小年:企業家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宏觀上,歡迎閲讀。
内容來源:本文為公眾号華夏基石 e 洞察(ID:chnstonewx)首發,轉載請聯系原公号。
責編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第 8019 篇深度好文:6156 字 | 15 分鍾閲讀
宏觀趨勢
最近幾年的企業調研使我發現,做好一個企業和宏觀沒有太大的關系。
宏觀好,企業可以乘風揚帆,跑得更快一點。
宏觀比較差,企業同樣有非常多的機會。宏觀不好的情況下,優秀的企業才能夠脱穎而出,取得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業績。
一、後工業化時代,一切要靠自己
從中國經濟總體來講,目前處于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純粹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的前三四十年,我們基本上是通過工業化取得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這種模式在世界歷史上并不是中國獨此一家。
早在十九世紀的中期和晚期,日本和德國就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比當時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快的增長率。
1868 年日本明治維新,打破了封建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迅速地開展了工業化,經濟增長超過了老牌的先行的工業化國家,法國、英國不在話下,甚至超過了美國。
1871 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德意志民族第一次有了統一的國家,形成統一市場,推動了工業化,使得德國的工業增長超過了英國。
正是憑借着工業化所帶來的超強增長,德國人、日本人向當時的世界秩序發起了挑戰。德國人在歐洲挑戰英國為支柱的現存的經濟政治秩序,日本人則在太平洋地區向美國人發起了挑戰。
挑戰的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的工業化國家的慘敗宣告結束。
二戰之後,這兩個國家回望工業化路程,終于走上憲政民主的道路。如果説中國經濟存在奇迹的話,那就是工業化的奇迹。
改革開放将中國從農業社會帶入了工業社會。工業社會階段和農業社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别,就是要進行大規模的資本積累,要抽出國民經濟中的剩餘(盡管是很小一部分的從農業方面來的剩餘),進行工業和商業方面的投資,來推動經濟的增長。
中國也不例外。在改革開放的前 30 年間,中國經濟的增長都是由投資驅動的,這是工業化階段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投資的驅動使得每個人、每個勞動力擁有的資本存量迅速提高,和農業社會相比,擁有了更復雜的機器、更先進的技術來進行生產活動,其效率當然要比農業社會高。
所以,工業化帶來在傳統社會看不到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均資本擁有量的提高,是生產技術的全面提高。
後發的工業化國家,之所以超過自然增長的工業化國家,比如説英國和法國,原因就是他們有着後發優勢——可以利用當時世界上已有的技術。
德國、日本工業化的時候,蒸汽技術在西方已經普及了,鐵路也成了一個支柱產業,日本和德國不需要自己去進行研發,利用當時世界上現存的、已有的技術,就可以建設自己的鐵路,就可以用蒸汽機來裝備自己的工業,這使其取得了後發優勢。
其實中國的工業化和日本德國走過的道路非常類似。我們打破了計劃體制以後,資源開始自由的流動,從低效率的農業部門轉移到高效率的工商業部門,從低效率的國有部門轉移到高效率的民營部門。
同時,開放使我們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獲得當時我們還沒有的工業技術、商業技術。這裏講的技術,不僅僅限于電腦、無線電、化學工業等等,其中還包括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的組織,用時興的話來説,不僅僅是硬技術還有軟技術。
我們幾乎不用支付先期的成本,就可以現成的去利用,所以改革和開放一定是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的兩大基石。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獲得那些技術;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知道如何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去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
我認為,工業化的高速增長帶來了發展高峰,但在過去的十年間,推動力逐漸地衰竭,原因是經過兩輪的投資高峰,中國的工業化基本上已經結束,也就是資本積累的階段已經結束。
這兩個高峰一個是 1990 年代初期,一個是中國加入 WTO 階段。第二次的高峰從 2001 年持續到大約 2012 年。
經過兩輪投資高峰以後,中國的各個行業各個產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以至于今天再講投資,已經不知道往哪裏投了。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對未來的投資都相當的謹慎。當前投資、資本積累、工業化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引擎了。
那麼,新的增長動力從哪裏來?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不僅僅是產能過剩、投資飽和,更重要的是過去的 30 多年間,我們幾乎是免費獲得的技術,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想要的技術都不可能在市場上以低成本獲得。
後工業化時代有兩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就是對國家經濟來説,在投資增長速度不斷放慢的情況下,如何去尋找增長的動力;對企業來説,同樣面臨這樣的挑戰,就是企業已經不可能依靠擴大生產能力來獲得持續的發展。
第二個挑戰,是過去的低成本甚至免費的技術不復存在,對企業來説,現成的技術已經利用到了極致,下一步企業要發展的技術必須依靠自己研發才能獲得。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手機。過去做麥克風、做電腦等等這些看上去是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實際上不用做太多的前期的開發,如果能夠把核心的原器件買來,比如説 CPU 的芯片,自己組裝一下,一台 PC 機就可以賣出去了。
今天已經不是這個情況了。做智能手機已經不能在市場上獲得低成本手機制造的技術和設計技術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手機生產方面,我們基本上是跟在蘋果、三星後面。現在華為趕上來了,其他廠商還都是跟随者。
我們的前期研發沒有奠定堅實的基礎,當一款新產品出現的時候,不能像過去那樣迅速的仿制,然後推出低成本的產品。
二、宏觀環境一視同仁,專注自己就夠了
在後工業化時代,在投資拉動現有技術、低成本技術為基礎的增長結束之後,下一階段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的企業往哪裏走?
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後工業化時代,投資不再作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技術現在不得不依靠研發來獲得,而不可能在市場上廉價地通過收購、仿制來取得。
宏觀上、微觀上都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
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經濟從過去經常見到的通脹變成現在的通縮,政府在需求方面采用的各種政策越來越沒有效率,我們稱之為政府政策效益的遞減。
貨币政策的放水、信貸政策的松寬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
新增加的貸款,投放到市場上的信貸,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反而是 " 脱實向虛 "。……宏觀環境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你沒有道理對此感到特别悲觀。
問題在于你要比競争對手做得更好,宏觀政策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專注做好自己企業的事情,在市場上争取做得最好,最起碼你要做的比主要競争對手好。
這樣在同樣不利的宏觀環境下,你就相對的可以比别人發展的好。大家不必對宏觀環境關心過度,現在的這個時代,在後工業化的時代,不是看宏觀做企業的時代,而是看着企業、看着市場、看着需求、看着你的客户做企業的時代。
我自己都從宏觀轉行到微觀了,你們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宏觀上。
三、創新門檻并不高,把握這 2 點就夠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要做些什麼事呢?要持續創新,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創新轉型不等于轉行,跨界很危險,傳統行業依然有巨大潛力可挖。
剛才張維提到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也是我極力向中歐學員推薦的一本書。這本書裏的兩個觀點,我非常的贊同。
第一個觀點,創新無需高科技。
不要以為我們是在傳統行業,就沒辦法做創新。傳統行業創新的機會遠遠多于科技行業。德魯克用他那個時代的數據表明:1980 年代,美國的創新企業 3/4 來自于傳統行業,1/4 來自于科技行業。
他在這本書裏提到了兩項傳統行業的創新,一個是麥當勞,實現了漢堡包的操作标準化、工業化生產;一個是貨櫃,一個卡車司機發明的貨櫃,完全改變了港口以及世界航運的格局。它們都沒有用什麼科技,但是對行業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德魯克講創新何需高科技,傳統行業照樣可以做。
第二個觀點,創新需要專注,需要在一個行業、一個領網域中長期的積累之後,才能形成突破。
創新不是找風口,不是找到下一個要成為朝陽產業的領網域。我經常講的一句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朝陽行業,只有朝陽企業。
傳統行業裏,你可以看到朝陽企業;在科技行業裏,你照樣可以看到衰敗的公司。創新不分行業,不分地區,哪裏都有這個可能性,關鍵是看你自己怎麼做。
在夕陽行業、傳統行業中,我們看到很多的朝陽企業,我給大家分享幾個案例,它們大多數是在傳統行業。
案例 1:餐飲業
餐飲業多傳統啊,有什麼好做的?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走訪過海底撈,在我們所認為的夕陽行業中,這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它的創新可以作為彼得 · 德魯克這本書中的一個現實案例。
經過長期的摸索,它的創新是激勵機制、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
張勇開玩笑説,在餐飲業幹了 20 多年了,才摸索出了今天這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把過去我要幹的事兒都幹完了。其實這也是事實。
他幹的這些事現在由他的幾百家店長在做,他的激勵機制把這些店長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過去開餐館他自己選址,現在不用去操心了,店長在積極地幫他尋找,幫他思考在哪裏開店?這個店該怎麼布局?招多少人?
一套很好的利益分享機制,把大家全都調動起來,他自己卻沒有什麼事情可幹了。這就是公司經營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
這種方法保證了海底撈的快速擴張,同時也保證了產品和服務的一致性。現在海底撈正在跟松下在談合作,要做後台的無人廚房。我們要再花一點時間,很好的去提煉總結海底撈在激勵機制和人力資源管理上的創新。
創新何需高科技,實質是説運用高科技。高科技不能夠改變經濟規律,不能夠改變商業的本質。高科技只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的解決商業的本質問題。關于技術和創新之間的關系,我們需要進行思考。
案例 2:服裝業
第二個案例,是做定制西服的紅領。只是運用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都不算是高科技,而是中科技,甚至是低科技。
在市場上,你外包找一家軟體商,他就能給你做。關鍵是你自己要把商業模式想清楚,要把技術的大方案拿出來讓外面的公司給你做。
這家服裝制造商就用大數據的技術解決定制化服裝、個性化服裝制作中的重點問題,實現了手工裁縫操作的方式改變成了流水線的生產,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但是這個流水線生產之所以成為可能,是有大數據的支持。
我們的創新往往是創新在名詞上,創新在口号上,而不是創新在市場中,不是創新在對客户的服務上。
今天會有 AI 的專家來講人工智能。AI 滿大街都在談,但它怎麼賺錢?你不能站在街上吆喝:
我是一個新公司,產品是 AI。這看不見,摸不着。AI 如何把人工智能變成產品,再把產品銷售出去 ? 我是平台,上有大數據,大數據将來可以賣,這全都是美好的故事。誰來買你的大數據?你的大數據從哪裏來?人家為什麼要買你的大數據?
扎克伯格賣大數據賣出問題來了,現在被美國國會追着打。用互聯網和數據技術來改造傳統行業,提高傳統行業的效率,我認為這是一個出路。
在市場上,在企業的經營中,我們需要深入的思考,如何運用技術解決本行業面臨的重點問題,而不要去追逐那些新鮮的名詞,不要去追逐那些潮流,不要去尋找風口,不要去幻想着卡位卡在什麼地方,布局布在什麼地方。這都是工業化時代在技術已知的情況下才可以這樣做。
在後工業化時代,這種思路已經行不通了。
案例 3:傳統銷售渠道
傳統方法比互聯網更有效,比如銷售渠道。小米在網上銷售,銷售得挺好。但是到目前為止,華為、OPPO、vivo 全都用的是線下銷售渠道,銷售量不比小米差。
那麼要思考的問題是,線上銷售、線下銷售哪一個效率更高?為什麼效率更高?不要去追求潮流性的東西,認為不上線就不行。
案例 4:金融業
我一直主張 " 傳統行業 + 互聯網 ",而不是 " 互聯網 + 傳統行業 "。金融業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是由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信貸風險,所以在金融行業,第一要義不是資產規模,不是增長速度,而是風險控制。
如果你不懂風險控制,就不要做金融。目前我們國家的信用環境中,完全依靠線上進行風險控制是不可能的,是不現實的,必須要走線下,但是走線下的問題是成本太高。
于是他們就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用移動技術,用影像識别技術,用互聯網技術,千方百計去降低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的成本,從而能夠降低利率,能夠服務更多的小微企業。我覺得用技術來解決金融的問題,而不是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來做金融,這也是在做創新。
你如果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來做金融,首先連監管這道關你都過不去。
案例 5:大數據解決個性化定制
如何用大數據來進行個性化服裝的流水線生產?我稍微展開説兩個案例,也是我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研究的案例。
一般來講,流水線生產都需要标準化產品,這家時裝企業卻實現了個性化產品的流水線生產。
它是怎麼解決問題的?客户來了以後,先給你量體,把尺寸量好,過去是裁縫師傅拿皮尺給你量,現在三維技術掃描解決問題。360 度三維掃描機一掃,一秒鍾就給你量完了。
量體很方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身體的三維數據變成兩維平面上的尺寸?布片是兩維的,三維數據變成兩維平面上的尺寸,把它裁下來,再縫起來,這是服裝制作的過程。
過去,從三維尺寸畫出這個褲子布片的形狀,這是一個技術活,必須要有經驗的老師傅才能做。定制服裝為什麼都是小裁縫鋪,不能做大規模,原因就在這裏。
因為一個老師傅,他生產能力有限,他每天就能畫這麼幾十件衣服,每天就能畫這麼幾十條褲子,再多了他就幹不了。
現在呢,由機器來幹,這邊數據采集完進入到系統,系統自動生成。每條褲子做成什麼樣的圖片,自動畫出來,這個背後需要數據庫來支持。
生成了這些圖片以後,馬上把數據送到了數控裁床,這個機器根據比例,把每一片布都裁好,裁好了。工作人員在邊上站着,給每一片布上釘上一個傳感器—— IC 卡,把它挂在流水線上,就在車間裏走。
布片走到這個工位的時候,由機器發出指令自動停下來,工人就把這片布拿下來,縫紉機上都有一個螢幕,一掃卡就知道這片布在這個工位上,應該幹什麼活。該開扣眼的開扣眼,該鎖邊的鎖邊,該縫制的縫制,該繡名字的繡名字,加工完了以後再掃一下,挂回到流水線上,繼續往下走。
這一條流水線走到盡頭,就是打包發給客户的地方。大家注意一下,流水線上的西服,顏色、款式、大小,沒有兩件是相同的。
這就是個性化的大批量生產。這家企業做的經濟效益非常好,現在訂單雪片一樣飛來,生產能力不夠,急着在擴張產能。
在時裝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家企業產能不夠用,為什麼?是由于運用了大數據驅動的流水線生產,大幅度的降低了成本,一套西服的售價是市面上裁縫鋪售價的一半。
這個價格優勢,訂單當然紛紛湧來,這是毫不意外的。這家老板跟我説,這是全中國第一個物聯網,我跟他説這還不是物聯網,不是工業 4.0,只算是工業 3.2,因為工業 4.0 物聯網是智能的,是 AI 的。
你做衣服用不着 AI,不要為 AI 而 AI,而是要問一下用人工智能來解決什麼問題?目前這個企業根本沒有用人工智能,因為人類的智能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你用什麼機器智能啊。
我説你先把這個 HI(HumenIntelligence)用好就可以了。從餐飲業到制造業,從服務業到金融業,這些非常現實的案例説明還是有機會。
中國處于從資本積累時代到創新時代的轉型過程中,誰能夠認識到這個轉型的趨勢,先行一步,在自己熟悉的領網域中推進創新,盡量的采用先進的技術來改造行業和企業,就有可能在下一輪的經濟發展中取得領先的地位。
祝大家好運!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