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北京取消“離婚限購”政策,對樓市有何影響?,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杭
北京樓市政策迎來新一步調整。
北京城市建設 圖源:圖蟲創意
據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消息,3 月 27 日起,北京市廢止 " 夫妻離異任何一方 3 年内不得購房 " 規定的有關檔案。
現有資料顯示,上述政策發布日期為 2021 年 8 月 4 日,檔案名為《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購政策的公告》,依據失效時間,上述 3 年内不得購房的政策執行未滿 3 年。
新政實施意味着北京夫妻離異後不再受到額外購房限制,購房權益将回歸個人基本需求。
對此,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21 年出台的離婚限購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如今的情況已經不大一樣,在許多一線城市限購政策逐漸放寬的基礎上,北京取消 " 離婚限購 ",無論其是否對市場能產生多大影響,但至少具有積極的導向。
政策出台緣由
為了穩住 " 兩年一大漲 " 的北京樓市,北京在 2017 年 3 月 17 日出台了限購限貸政策,即對首套房實施 " 認房又認貸 " 的标準,暫停發放貸款年限 25 年以上的個人住房貸款。這一被稱為北京 "3 · 17 新政 " 中,特别提出 " 提升二套房首付比例 ",這導致部分購房者通過假離婚來獲得首套房產的較低首付。
據第一财經等多家媒體 2021 年報道,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2017 年限購政策出台後,當時一段時間内有約 14% 的房屋交易屬于離婚者購房,離婚購房呈擴大趨勢。
為了遏制利用 " 假離婚 " 手段購房,北京進一步給樓市 " 打補丁 ",更新限購門檻。
2021 年 8 月 5 日,北京市住建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購政策的公告》。該公告明确,夫妻離異的,原家庭在離異前擁有住房套數不符合本市商品住房限購政策規定的,自離異之日起 3 年内,任何一方均不得在本市購買商品住房。
簡單來説,就是一户京籍家庭在京有兩套住房,即達到北京限購上線,但通過離異将房產歸屬其中一方,則另一方擁有北京户籍的仍可再購房。而非京籍家庭在擁有一套住房後,通過離異,另一方繳納社保滿 5 年,也可以在北京再購買一套住房。
" 北京離婚限購政策出台的初衷是避免‘假離婚’獲得購房資質,如首套房資質,降低購房成本,也是出台在北京二手房市場相對活躍的階段。"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王小嫱表示。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上海、深圳、西安等地都在先後出台過類似政策。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也表示,2021 年出台離婚購房政策,目的是打擊離婚後财產分割并轉給另一方,以此來達到獲得購房資格的目的。即所謂的 " 假離婚,真購房 "。這樣的行為是多套房購置的炒房行為,違反了 " 房住不炒 ",也違背了以家庭為部門的差别化住房政策。這樣的政策,不僅在北京有,在一二線熱點城市都有。
對整體市場的影響有限
2024 年之前,為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北京就已陸續出台寬松的樓市政策。
2023 年 9 月 1 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優化我市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标準的通知》,宣布落實 " 認房不認貸 " 政策。
在這之後,降首付,降利率,調普宅标準等一系列優化政策陸續落地。今年 2 月 6 日,北京市進一步調整優化通州區商品住房銷售政策,在通州落户或就業的家庭,如果需要購買通州區商品住房,符合北京的整體限購政策即可,不再受到 " 雙限購 " 的制約。
在接連的利好政策之下,北京釋放了一批剛性與改善性購房需求,推動樓市交易提升與復蘇。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後,北京房地產市場情緒有所提升,二手房表現明顯好于新房。新房方面,根據中指數據,近五周(2.19-3.24),北京新房市場情緒緩慢修復,周均成交 634 套,但仍低于 1 月周均水平。
二手房方面,近兩周(3.11-3.24)成交量均恢復至 3000 套以上,3 月截至 26 日,北京二手房成交 11024 套,已明顯高于 2 月全月,但在去年高基數下,同比降幅仍超 20%。
而如今,北京再次釋放新政,開放了離異人士的購房渠道。
李宇嘉表示,3 月 22 日,國常會部署優化房地產政策,在這一新形勢下,既有的、過時的政策要進行調整和糾偏,比如深圳退出了 "90/70" 政策,北京相應地也進行了政策調整。
不過,政策的具體效果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逐步顯現。
王小嫱表示,離婚限購政策的廢止可以為市場傳遞積極信号,肯定了限購松綁的趨勢,但該政策的松綁力度不大,對整體市場的影響有限。
今年以來,北京二手房成交規模不及預期,不及前兩年同期成交水平。根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 2024 年 3 月 24 日,北京二手房住宅成交量 2.85 萬套,較去年同期下降 27.8%,較 2022 年同期下降 12.7%,促市場回穩還得依賴于更大力度的政策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