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北京取消“离婚限购”政策,对楼市有何影响?,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北京楼市政策迎来新一步调整。
北京城市建设 图源:图虫创意
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消息,3 月 27 日起,北京市废止 " 夫妻离异任何一方 3 年内不得购房 " 规定的有关檔案。
现有资料显示,上述政策发布日期为 2021 年 8 月 4 日,檔案名为《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购政策的公告》,依据失效时间,上述 3 年内不得购房的政策执行未满 3 年。
新政实施意味着北京夫妻离异后不再受到额外购房限制,购房权益将回归个人基本需求。
对此,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21 年出台的离婚限购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如今的情况已经不大一样,在许多一线城市限购政策逐渐放宽的基础上,北京取消 " 离婚限购 ",无论其是否对市场能产生多大影响,但至少具有积极的导向。
政策出台缘由
为了稳住 " 两年一大涨 " 的北京楼市,北京在 2017 年 3 月 17 日出台了限购限贷政策,即对首套房实施 " 认房又认贷 " 的标准,暂停发放贷款年限 25 年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这一被称为北京 "3 · 17 新政 " 中,特别提出 " 提升二套房首付比例 ",这导致部分购房者通过假离婚来获得首套房产的较低首付。
据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 2021 年报道,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2017 年限购政策出台后,当时一段时间内有约 14% 的房屋交易属于离婚者购房,离婚购房呈扩大趋势。
为了遏制利用 " 假离婚 " 手段购房,北京进一步给楼市 " 打补丁 ",更新限购门槛。
2021 年 8 月 5 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购政策的公告》。该公告明确,夫妻离异的,原家庭在离异前拥有住房套数不符合本市商品住房限购政策规定的,自离异之日起 3 年内,任何一方均不得在本市购买商品住房。
简单来说,就是一户京籍家庭在京有两套住房,即达到北京限购上线,但通过离异将房产归属其中一方,则另一方拥有北京户籍的仍可再购房。而非京籍家庭在拥有一套住房后,通过离异,另一方缴纳社保满 5 年,也可以在北京再购买一套住房。
" 北京离婚限购政策出台的初衷是避免‘假离婚’获得购房资质,如首套房资质,降低购房成本,也是出台在北京二手房市场相对活跃的阶段。"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示。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上海、深圳、西安等地都在先后出台过类似政策。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表示,2021 年出台离婚购房政策,目的是打击离婚后财产分割并转给另一方,以此来达到获得购房资格的目的。即所谓的 " 假离婚,真购房 "。这样的行为是多套房购置的炒房行为,违反了 " 房住不炒 ",也违背了以家庭为部門的差别化住房政策。这样的政策,不仅在北京有,在一二线热点城市都有。
对整体市场的影响有限
2024 年之前,为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北京就已陆续出台宽松的楼市政策。
2023 年 9 月 1 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宣布落实 " 认房不认贷 " 政策。
在这之后,降首付,降利率,调普宅标准等一系列优化政策陆续落地。今年 2 月 6 日,北京市进一步调整优化通州区商品住房销售政策,在通州落户或就业的家庭,如果需要购买通州区商品住房,符合北京的整体限购政策即可,不再受到 " 双限购 " 的制约。
在接连的利好政策之下,北京释放了一批刚性与改善性购房需求,推动楼市交易提升与复苏。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北京房地产市场情绪有所提升,二手房表现明显好于新房。新房方面,根据中指数据,近五周(2.19-3.24),北京新房市场情绪缓慢修复,周均成交 634 套,但仍低于 1 月周均水平。
二手房方面,近两周(3.11-3.24)成交量均恢复至 3000 套以上,3 月截至 26 日,北京二手房成交 11024 套,已明显高于 2 月全月,但在去年高基数下,同比降幅仍超 20%。
而如今,北京再次释放新政,开放了离异人士的购房渠道。
李宇嘉表示,3 月 22 日,国常会部署优化房地产政策,在这一新形势下,既有的、过时的政策要进行调整和纠偏,比如深圳退出了 "90/70" 政策,北京相应地也进行了政策调整。
不过,政策的具体效果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逐步显现。
王小嫱表示,离婚限购政策的废止可以为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肯定了限购松绑的趋势,但该政策的松绑力度不大,对整体市场的影响有限。
今年以来,北京二手房成交规模不及预期,不及前两年同期成交水平。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4 年 3 月 24 日,北京二手房住宅成交量 2.85 万套,较去年同期下降 27.8%,较 2022 年同期下降 12.7%,促市场回稳还得依赖于更大力度的政策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