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燒錢燒腦,年輕人最怕過年送禮,歡迎閲讀。
心疼錢包,更不想被人情綁架。
定焦(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蘇琦
編輯 | 金玙璠
距離大年初一還有幾天,你回老家過年的禮物買好了嗎?
在外打拼了一年的年輕人,面對即将到來的春節,内心喜憂參半。開心的是,有些人已經多年沒回老家過年,想念家鄉、想念爸媽、想念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熱乎乎的飯。擔心的是,近鄉情怯,一想到要給爸媽和親戚們置辦禮物,頗感壓力。
給家人親戚送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錢包被掏空,還要費勁心思,好好準備一番。
年前," 走親戚花了一千五買年貨 " 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分享,自己結婚第一年,給各家親戚準備的年貨、紅包加起來花費近萬元,再扣除從親戚手裏收到的紅包金額,倒虧 1500 元左右。評論區裏,多數網友認為走親戚買年貨,只花 1500 元其實并不算多,過年花費數萬、花去一個月工資的大有人在。
随着年齡增長,年輕人逐漸發現自己不僅需要給父母送禮,還需要代表父母給親戚送禮。而過年如何送禮,實在是一門學問。
太貴重或太實在都不是最佳答案,親戚的親疏遠近和家族地位也會影響禮物的選擇,更多時候,送出去的禮不僅可能面臨沒送到點子上、被對方閒置的問題,還可能會被親戚與同輩送的禮進行比較。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在這樣的節日裏,晚輩通過送禮表達心意、聯絡感情無可厚非。只是,送禮不該成為人情枷鎖和形式主義,互相之間的溝通、理解和體諒,才是最好的方式。
燒錢燒腦,年輕人難逃過年送禮
每逢過年,年輕人總被同一個問題難倒:該給爸媽和親戚們送什麼禮物呢?
送禮本就考驗心意,春節送禮更是一場情商和财力的雙重大考,而且這張答卷還不得不交。
在廣州工作、已經有兩年沒回老家過年的安文,一邊搶車票一邊買年貨。這是他第一年給親戚們準備禮物,買什麼、買多少、買給誰,每個環節都是難題。最終,他定下了一個思路,買自己老家沒有的、親戚們沒嘗過的食品。
他先是從廣州回濟南,在三姨家中過渡一晚,一開始只準備了燒鵝禮盒和公司發的年貨禮盒,覺得有點少,就又準備了廣州當地經典小吃雞仔餅和花生酥各一盒,以及當地的英紅九号茶葉,這款茶葉從 25 元 / 半斤到 100 元 / 半斤有好幾個價位檔,最後選了有紅色禮袋、中檔 65 元 / 半斤的一款。
安文為親戚購買了廣州點心
晚上睡覺前,他越想越覺得還是不合适," 如果三姨過年去舅舅家串門,説這是自己從廣州帶回來的點心,舅舅會覺得自己被怠慢了。" 為了不厚此薄彼,他分别給舅舅大姨三姨四姨小姨五個親戚家,各準備了一盒茶葉、一盒雞仔餅、一盒花生酥,一共花了 640 元,加上五盒燒鵝禮盒 1290 元,花了近 2000 元。
路上行李太多不方便,他先是将燒鵝禮盒寄回老家,又在行李箱裏裝好了五盒茶葉,五盒點心怕壓碎只能提在手裏。" 回老家的動車上,像我這樣大包小包人肉将這些禮物背回去的年輕人,還有不少 ",安文稱。
對雙雙來説,婚後第一年的親戚 " 拜年禮 " 簡直是又多又雜。她形容自己,從婚前只顧自己美美美的小輩,變成了過年送送送的卑微大人,買禮物的難度和花銷幾乎是指數級增長。
在媽媽的指導下,她列出了一份 Excel 表格,舅舅大姨二姨外婆四家,小外婆和兩個小舅舅三家,每家一條硬中華加兩瓶海之藍,外加一箱牛奶,花費 5068 元。雙雙愛人那一邊,也同樣要支出五千多元,加起來花費過萬。
婚後回老家過春節,經濟壓力不小。雙雙解釋,一方面是每年過年都要買禮物,每家送一點,加起來花銷就很多;另一方面,自己只有過年才回老家,買的東西還不能特别便宜,不然送不出手。
以前年終獎都用來旅行或置辦大件電子產品,今年的年終獎,則被雙雙留出來給兩邊親戚送禮以及給兩邊爸媽包紅包,此外還要預留一部分資金,給親戚家的孩子們包壓歲錢。
從工作第一年就開始給長輩送禮的穆瑤,更是深知送禮的難度,這些年,她甚至總結出了一套送禮的方法論。
她一般會按照親戚關系的親疏遠近、親戚的家族地位、輩份高低送禮。家中老人去世後,家族的新一代話事人地位最高,每年要送的禮會相對重一些;平時走動頻繁的親戚的禮,會重于一般親戚的禮,一些曾經斷絕來往後又開始來往的親戚,禮會更輕;長輩之外,平輩之間幾乎不送禮,平輩有了下一代,上門拜年則需要發紅包。
由于近幾年一些長輩去了外地兒女家,穆瑤現在只會準備二舅一家的禮物,基本是兩瓶五糧液加阿膠或者人參,再拎一箱牛奶、一盒水果,花費在 3000 元左右。" 因為二舅喜歡喝酒,我的表哥們收入比我高,他們還會專門收年頭很長的老酒送禮。"
這些年輕人的送禮花銷并不算特例,據 CBNData 數據顯示,大眾購買新年禮物的預算集中在 3000-4000 元,同比上漲 10%。其中,月收入在 1 萬以下的消費者,新年送禮支出占到月收入的 40% 以上,為送禮 " 一擲千金 "。
過年送禮,難在哪?
臨近年關," 過年送禮太難了 "" 過年送禮難倒年輕人 " 等話題在社交平台上有數千萬的浏覽量,不少網友在評論區互相訴苦和支招。過年送禮,為什麼這麼難?
長輩們不習慣表達,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差異,送禮沒有标準答案,就很難送到心坎上。如果送得太高端,面子有了,但不一定實用,反而容易造成壓力;如果送得太實用,容易和别人送得重復,體現不出心意。
姜萊對此深有體會,她此前給姥姥買過一條羊絨圍巾,後來發現她平時還是喜歡戴頭巾,方便幹活,圍巾只在過年圍了一次,就被閒置了。此外,她還給大姨二姨們送過按摩儀、護膚套裝等,但後來從媽媽口中得知,按摩儀因為不會用被阿姨轉送别人了,平時她們也沒有護膚習慣,護膚品一直在家裏吃灰。
禮物選不好,送禮和收禮的人兩頭難受。姜萊感嘆," 不能按照我們在外面工作的價值體系去買禮物,而是要回到他們的系統裏,如果禮物超出他們生活的場景,反而成了負擔 "。
送禮傷腦筋,還因為送禮一般有來有往,但禮物包含感情,無法簡單計算價值高低,而有些人會在送禮中摻雜攀比性和功利性,這樣容易讓送禮 " 變味 ",變成一種 " 人情債 "。
雙雙聽媽媽提起,前年表妹結婚,給親戚們送的禮不如表哥早幾年結婚時送得重,親戚們對比之後頗有微詞,于是提醒她準備的禮不能比妹妹家的差。同時,因為老家的親戚會覺得她在 " 大城市 " 打拼,禮物買輕了不僅失了面子,也是在外面 " 混得不好 " 的表現。
姜萊的姥姥則會将前來拜年的晚輩進行排序,然後将他們送的禮物以家庭為部門放在隔壁房間,等到客人都走後,再和兒子商量,根據各家送禮的多少進行回禮," 誰家送的多,回禮也要多送一點;誰家今年的禮物比去年少,那就少回一點 "。
為了避免尴尬,穆瑤説,會在給親戚們送禮時保留價籤,或送能在網上直接查到價格或品牌的禮物。同時,價錢差不多的禮物,買盒子大的才不會顯得小氣。
" 這樣的送禮環節又虛又難熬 ",常年在外工作的雷雷解釋,虛的部分是禮節繁瑣,但不得不做,禮物工具屬性強,一件禮物可能會流轉很多家;難熬的部分是,我過年過節想着親戚們,但親戚們好像幾乎沒人對我爸媽這樣上心。
為了送出 " 人類高質量禮物 ",送禮難的年輕人開始上網搜索答案。不料,焦慮的 " 送禮人 ",反倒給了各種種草和測評博主 " 恰飯 " 的機會,據 CBNData 數據顯示,短視頻平台博主的種草測評對新年禮購買的影響巨大,74% 的人偏好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收集信息。
博主和品牌借過年送禮營銷
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新的送禮風向,帶火一個新的送禮品類。穆瑤舉例,近兩年,越來越多人重視健康,保健品行業也開始借助過年送禮進行宣傳,從前兩年的新西蘭蜂蜜,到去年的超級食物,再到今年的磷蝦油,價格也越來越高。
在各類商家和博主的營銷下,送禮這件事更加 " 卷 " 了,不少情感賬号還常以 " 送禮 " 為案例,輸出人情世故的 " 情商教育 ",将送禮分段位,讓年輕人的送禮焦慮又多了幾分。
一些年輕人,開始整頓 " 送禮 "
年輕人為送禮發愁的背後,是越來越多 90 後、95 後進入到挑起家中人情來往大梁的階段。
以前是自己跟着父母去送禮、發紅包,現在則需要由自己代表父母去送禮、發紅包,這些年,不少年輕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正逐漸成為家裏主要的對外聯系的角色," 這意味着自己長大、成熟了,身上的擔子也重了 ",雷雷稱。
随着年輕一代開始掌管 " 家中大事 ",送禮的必要性及其代表的意義,也在發生變化。
送禮環節在過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禮尚往來形成了最初的經濟流動。别人送價值 100 元的禮物上門,自家需要按照 110 元的标準甚至更高價的禮物還回去,這中間就產生了 " 投資回報 "。同時,自家給别人送禮,也會獲得類似回報,資金也随着人情流動。
圖源 / Pexels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稱,但随着經濟條件的發展,社會保障已經比較完善,跨期融資和互相投資的功能已經弱化,過年送禮和給壓歲錢更多用于鞏固人際關系和親友網絡。
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發展,不少年輕人遠離家鄉、不與父母同住,已經逐漸脱離熟人社會的圈子,建立獨立的 " 個體島嶼 "。
當代年輕人個體意識越來越強,社交關系也在動态變化,親戚關系維護的意願和作用大幅度降低,過年送禮更像是人情約束。一位心理學博士告訴「定焦」,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為了滿足某些世俗的期望給自己增加過大的經濟壓力,得不償失。
多位受訪者均表示,相比在老家工作的同輩,自己平時在外工作,跟親戚的走動和聯系很少,一年到頭也説不了兩句話、見不到兩次面,自己送禮,更像是在替父母一輩還人情、續交情。同時," 送禮 " 這件事原本是表達心意,禮在前、物在後,如果送禮變得 " 吃力不讨好 ",或成為 " 機械性動作 ",就失去了送禮的意義。
社交平台上,不少有類似心态的年輕人之間開始互相開解," 不要内耗 "、" 量力而行 "、" 大家可以商量好互相不送不收 "。
實際上,在一些地區,過年不收禮、不走親戚,正在成為一種新的風俗。在親戚之間的互相理解下,不少人也開始用一起吃頓飯聯絡感情,代替形式主義送禮背後的無效社交。
不過,這樣的新風俗目前還只在小圈子裏流行,畢竟送禮習俗在老一輩眼中還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説到底,這屆年輕人依然看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鏈接,他們不是不喜歡送禮,只是不想被沒有情感的送禮所綁架。
與其在過年期間掏空錢包、絞盡腦汁,不如在日常多關心爸媽和長輩。雙雙就會在平時給父母購買家中所需的小家電和保健品,必要時補貼一些家用,看到外婆年邁耳聾,也會主動給外婆配助聽器," 做這些都是我心甘情願的,而對于愛你的人來説,最好的過年禮物就是常回家看看 "。
* 題圖來源于 Pexels。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安文、雙雙、穆瑤、姜萊、雷雷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