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買車還要做數學題?樂道還在「踩雷」,更多車企卻已頓悟,歡迎閲讀。
今年的新能源車市競争堪稱 " 神仙打架 ",從推出換新版 Model Y 的特斯拉開始,比亞迪、長安、鴻蒙智行、吉利等車企相繼加大投入力度,值得買的新車越來越多。
當消費者選擇變多時,車企產品線的 " 清晰化 " 就變得日益重要。小通留意到,推出市場不久就爆單的新能源車,都擁有精簡或者配置差距十分清晰的 SKU,比如只有兩個版本的騰勢 N9,只推出三個版本的新款小鵬 G6/G9 等等。
圖源:電車通攝制
零跑 B10 上市一小時後獲得 10016 輛大定量,推出的五個版本看起來還算比較多,但如果不看只為了拉低購車門檻的入門版,另外四個版本也就在續航、智能化配置兩個方面有差距而已,消費者要想選到合适的車型并不困難。
今年比亞迪推出的漢 L、唐 L、秦 L EV,鴻蒙智行發布的 2025 款問界 M9、問界新 M5 Ultra,吉利銀河 L6 EM-i,紅旗天工 05 等車型的 SKU,都有着足夠簡單的 " 刀法 "。
決定用户下單的首要原因确實是產品實力,但并不是所有車型都搭載所有賣點,也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有足夠高的預算直接買頂配。因此,能否快速留住客户,SKU 是否精簡只會越來越重要。
還記得 2022 年下半年推出的小鵬 G9,作為品牌的旗艦 SUV,小鵬 G9 确實搭載了不少配置,但在競争激烈的新能源 SUV 市場中,表現始終不及預期,多個配置版本和多個選裝件的提供讓消費者無所适從。
上市不久的 2025 款小鵬 G9,直接取消了 570 Plus 版、650 Pro 版以及頂配版的紀念版,只保留三個版本的同時,還在購車門檻上進一步下調,這樣的調整除了進一步強化小鵬 G9 的智價比優勢之外,還能減少消費者的選擇困擾,最終新車上市 72 小時後就獲得了超 8000 輛的大定量,一破以往的市場頹勢。
圖源:微博 @小鵬汽車
縱觀國内新能源市場,小通認為車型 SKU 最復雜的車企應該是蔚來,除了車型本身的各個版本之外,官方為了拉低購車門檻還特地推出了 BaaS 電池租用服務,以及一眾配置的選裝。
以樂道 L60 為例,官方提供了四個車型版本,結合整車購買方式和電池租用服務兩種方式,光是選擇标準配置,消費者就已經要面臨八個選擇了,而且獨特的車漆顏色、輪毂、智能鑰匙、ETC 等配置都需要選裝,在這些基礎上官方還要給出 "5 年免息 "" 無憂加電包 "" 積分 " 等等一眾禮遇供消費者參考。
再者,可以享受換電技術的蔚來、樂道車主,除了體驗到換電模式的便利之外,還可能需要計算換電、充電哪種體驗成本更低。
截圖:樂道汽車官網
平心而論,如此豐富的選項放在蔚來上其實沒有太大問題,但樂道現階段有些 " 水土不服 ",直接套用蔚來車型的產品策略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
蔚來強調豪華屬性,旗下車型在 30 萬元以上,其閱聽人群體對價格的敏感度不是特别高,有能力為自己的喜好買單。然而,考慮樂道的潛在用户更看重家庭屬性,購車預算相對來説沒有那麼寬松,因此讓用户考慮的點最好只剩下不影響乘坐體驗的性能、續航、智駕、驅動形式。
再看定位相近的暢銷新能源 SUV,特斯拉 Model Y、理想 L6、智界 R7 在選哪個版本這一環節上确實不會讓用户太傷腦筋。
除了降低用户的決策疲勞之外,SKU 精簡化還能夠減少供應鏈的復雜度,整個供應鏈的效率也随之提升,從而也避免了經銷商庫存量過高的可能性,這對于需要走量的車企而言很重要,因此才會被多家車企效仿。
就連依靠品牌知名度 " 打天下 " 的傳統品牌,面對銷量的 " 跌跌不休 ",在降價的同時設法讓交易更簡單透明。
在過去很長時間裏,市場競争不是特别激烈,傳統合資品牌完全扎根主流家用車市場。以一汽豐田為例,轎車陣營中已經有豐田卡羅拉,緊跟着推出定位更高的豐田亞洲龍,後續又推出了定位在兩者之間的豐田亞洲獅,光靠三款車型就已經完全覆蓋了 7 萬元 -25 萬元這一價格區間的燃油家轎市場。
吉利、奇瑞、長城等傳統國產品牌遵循 " 多生孩子好打架 " 的策略,集團旗下擁有數個不同調性的子品牌,每個子品牌旗下又有多款新車,甚至是一款車型都有出乎意料的車型版本數量。
讓小通印象尤為深刻的國產車是哈弗 H6。
圖源:哈弗汽車官網
當年的哈弗 H6 可謂是國内 SUV 市場的銷量之王,連續六十多個月國内 SUV 市場銷冠席位,但你可知道,哈弗 H6 包含紅标版、藍标版、運動版、Coupe、經典款、榮耀版等車型,而且每個車型都擁有多個配置和不同動力,哈弗 H6 整個車系曾擁有超 60 個款型,或許銷售人員都不一定記得清楚。
傳統車企設定如此豐富的 SKU,主要因為這是車企實力的證明之一,目的是有更多實力輻射到更廣的閱聽人群體,只有沒啥實力的車企才會設定較少的車型 SKU。只要你信任這一品牌,你很容易找到比較适合自身需求的產品。
只不過,為什麼是 " 比較适合 " 而不是 " 非常适合 " 呢?
歸根到底,每款車型的版本針對乘坐體驗的配置差距會比較明顯,消費者很有可能陷入購車預算和追求配置體驗的兩難境地。
小通在老家駕駛的是 2023 款本田 XR-V CVT 熱力版,即全系車型的入門版本。當時家裏的購車預算并沒有那麼吃緊,但是對比配置後發現,入門版與中配版差了 L2 級輔助駕駛、車載智能系統、車聯網、倒車影像等等,而價格相差了 1.4 萬元。
家裏完全有經濟能力選擇中配版,但作為一位追求實在的用户,小通花了不少時間去思考這些配置是否實用且是否值得 1.4 萬元左右的差價,由于這些配置的實用性和常用性在老家的出行場景中都不算高,最終才選擇了入門版。
反倒是在廣州市區購買小米 SU7 和極氪 007 的朋友,在選車時沒有太多糾結:只要确認高階智駕、高續航、高性能三個方面的取舍問題,就可以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座駕,他們只需要為配色、輪毂等個性化配置動腦筋。
小通注意到,合資品牌今年推出的新車也在逐漸改變。針對大力投入的新能源領網域,合資品牌逐步有新勢力品牌的影子:東風本田 S7 只有兩個版本,廣汽豐田鉑智 3X 擁有足夠清晰的命名規則,光看車名也大概知道怎麼選。
現在的消費者獲取的信息渠道很豐富,甚至都不需要銷售人員介紹就已經知道一款產品的基本實力,SKU 太復雜的產品注定會逐步磨滅用户的購車耐心。
因此,主流閱聽人群體在選車時更希望做的是簡單的選擇題,而非更為復雜的數學題。
當然,SKU 精簡化只是吸引消費者下單的一環,產品品質、保值率、品牌影響力等仍是車企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武器。
不過話説回來,當車企已經開始在 SKU 這一小環節上比拼,這也意味着車市競争正趨于白熱化狀态,國内車市的競争格局逐步以 " 智能化 " 為主要戰場,以細節服務為次要戰場,小通也将持續關注國内車市,或許下一個次要戰場很快就會出現。
(封面圖源:電車通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