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Rokid 被資本熱捧背後,難掩生态荒漠真相,歡迎閲讀。
文 | 科技新知,作者 | 王思原,編輯 | 蕨影
蘋果 Vision Pro 的成功量產和發售,以及熱門遊戲《黑神話》等在 AR 平台上的推出,都标志着 AR 產業的成熟度和應用場景的豐富性。
在國内 AR 市場,Rokid 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 " 獨角獸 "。目前 Rokid 已經連續獲得多輪融資,估值高達 10 億美元,資本的密集關注也昭示着其美好前景。
然而,盡管 AR 市場日益活躍,Rokid 的表現卻未達預期;再加上 AR 市場尚未大規模爆發,且玩家越來越多的背景下,Rokid 能否突破技術路徑、生态系統上的瓶頸,保持市場聲量,仍是一個大大的問号。
空間計算任重道遠
自去年蘋果将空間計算概念落地在產品上後,Rokid 緊跟其後成了國内第一家入局空間計算的 AR 眼鏡廠商。
所謂空間計算,本質是虛拟與現實的深度融合,在 XR、3D、計算機圖形學、機器視覺、物聯網、傳感、體感、AIGC 等融合技術的加持下,用户可利用 MR 頭顯等終端以及空間作業系統身臨其境地與數字内容和空間環境進行互動。
盡管 Rokid 創始人祝銘明在多個場合都不忘和蘋果的 Vision Pro 對标,但二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
" 在 Vision Pro 發布之後,未來純 VR 将不復存在,只會剩下兩種 AR 產品的不同技術路線:分别是以 Vision Pro 為代表的 VST(視頻透視)以及以 Rokid 等采用的 OST(光學透視)技術路線。蘋果的 Vision Pro 在當下不會給 Rokid 造成直接衝擊,作為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重量級與輕量級的產品在未來也會同時存在。" 祝銘明表示。
Rokid 所謂的 OST(光學透視)路線,通俗理解就是通過光學顯示模組,将虛拟的影像投影到用户視野中,用户最終既能看到真實世界又可以見證增強現實内容;蘋果走的是 VST(視頻透視)路線,可以簡單理解成将虛拟的影像疊加到真實世界的實時視頻流上。
不過在多個對外場合上,祝銘明都強調,Rokid 不會碰 VST 的路線,且本質上就不大認可這個路線。顯然,祝銘明更看重的還是 " 做自己 " 的勇氣和定力,即便兩種模式都得以驗證。
然而,一年過後,Vision Pro 暫時折戟,給空間計算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也導致業内對兩種路線的優劣始終沒能形成統一答案。
VST 路線的優點是畫面好,畫質好,融合得整齊,不可避免的是沉浸式、必須是包裹型的;而 Rokid 選擇的 OST 路線缺點是無法沉浸,真實世界與虛拟世界的兩個坐标很難融合,但佩戴時和身邊人溝通會自然一點。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前不久 Rokid 發布的空間計算新品 AR Lite 包括 Rokid Max2 眼鏡和 Rokid Station2 主機,被指核心能力缺失。不少人發現,Rokid 這套全新的空間計算套裝與此前的 AR Studio 系列直觀差距,就是去掉了 " 單目攝像頭 + 手勢互動 " 這一方案。
這其中單目攝像頭不僅承載着互動屬性,更重要的是承擔了 SLAM 和視覺定位功能,而 SLAM 功能是空間計算的核心。去掉單目攝像頭後,Rokid 只是選擇了在 Max 2 眼鏡和 Station 2 機身裏各搭載一個 IMU 單元,并搭載了遠距離傳感器檢測是否配鏡,毫無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和錨定能力,且不能确定自身所處的空間位置。這樣的方式顯然很難再説是 " 空間計算 "。
另外,AR 產品想要将空間計算落地,需要在三維空間中進行高精度的計算,包括影像處理、聲音定位、動作捕捉等,這對算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同時,空間計算需要融合來自多個平台的數據,包括傳感器、PC、雲端等,确保數據的準确性和一致性也是一個挑戰。
然而一個明顯的對比是,蘋果此前發布的 Vision Pro,搭載了核心處理器 M2 和專用傳感器數據實時處理器 R1 這種強力芯片,并且整合了大量傳感器,力求向消費者展示在場景擴張上的巨大潛力;但 Rokid 最新的 AR Lite 系列卻選擇了高通骁龍 6 Gen 1 這款多是在千元機上使用的芯片,雖然成本更低,但這是以犧牲用户核心體驗作為代價的。
如果説硬體技術是 Rokid 進入大眾視線的基礎,那麼想要讓用户買單,生态建設則是重中之重,祝銘明也曾多次強調,Rokid 本質上是一個藏在硬體產品背後的系統軟體公司,只是 Rokid 真的有搭建生态的能力嗎?
生态建設略顯單薄
早在 2012 年,谷歌 Google Glass 搶先蘋果在虛拟現實領網域做出了嘗試。然而除了 " 節奏光劍 " 一類的應用,AR/VR 設備之前的實際使用場景頗為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内容生态的缺乏都是這個行業 " 軟肋 ",且直接影響出貨。
第三方機構洛圖科技(RUNTO)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 年上半年,我國消費級 AR 設備全渠道銷量達到 11.0 萬台,同比增長 49%。剛破 10 萬的數據直觀地反映了 AR 眼鏡市場的冷清與小眾,雖然 Rokid 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但也難以獨善其身。
最近兩年 Rokid 不斷推出新品,Glass 系列、Vision 系列、Air、Max 系列以及 Rokid Station、Rokid AR Studio 等等,試圖通過豐富的產品線來搶占市場,但效果并不理想。
如今 AR 硬體廠商沒能找到一個説服用户、讓他們慷慨解囊的真正原因,是内容生态的極度匮乏。過去 AR 硬體廠商都在尋求重走智能手機的路,也就是建立一個以 AR 眼鏡為硬體平台的生态系統。
但遺憾的是,由于 AR 眼鏡本身在硬體層面的缺陷,導致了相應的開發者生态始終沒能成長起來。即便是從 2016 年這個 "AR 元年 " 算起,經過 8 年時間後,目前的 AR 應用生态也僅僅只能用聊勝于無來形容。而智能手機的應用生态從 2008 年問世的 App Store 算起,8 年後的 2016 年就已經誕生了《王者榮耀》。
與智能手機豐富的内容生态相比,AR 眼鏡的内容生态顯得極為單薄。而 AR 硬體的閱聽人規模小,導致開發 AR 應用的性價比非常低,進而使得用户缺乏體驗,也讓 AR 應用生态進入了死亡螺旋。
因此,AR 眼鏡的應用場景有限且缺乏不可替代性,尤其内容生态的匮乏是制約 Rokid 發展的一大瓶頸。在今天 Rokid AR 眼鏡套裝的應用商店裏,用户可以随意下載體驗軟體和遊戲也寥寥無幾。
目前包括 Rokid 在内的眾多 AR 廠商也開始将 AR 與過去的生态做一些融合,然後再做一些新生态的探索,簡單來講就是,既然做 AR 應用開發者興趣寥寥,那麼不如直接使用成熟的智能手機應用生态,AR 眼鏡作為顯示媒介來使用。
在生态場景上,Rokid 主要挖掘的是文旅、教育、娛樂等領網域,但這些場景并不能為 AR 眼鏡帶來持續的增長動力。用户在使用幾次後,往往因為缺乏新鮮感和實用性而将其束之高閣,最終導致產品淪為閒置品。
而以 AR 眼鏡普遍涉獵的遊戲賽道來看,Rokid 還只能支持一些小遊戲,無法适配主流遊戲,這極大地限制了用户的使用興趣。即便是《黑神話》的爆火,引發過一陣 AR 眼鏡的熱潮,但也僅僅是幾天的時間。
不過好的一點是,《黑神話》的 " 上頭 ",多少也帶動了一部分追求沉浸感和便攜性的玩家去體驗 AR,只是對于 Rokid 乃至整個 AR 行業來説,一款《黑神話》還遠遠不夠。
在巨頭陰影下求生
從外部市場環境來看,值得讓 Rokid 等廠商高興的是 Vision Pro 的發售。因為按照蘋果的一貫作風,一旦确立了產品線,便會持續投入和迭代,這對于供應鏈來説是一個積極的信号,意味着蘋果已經正式進入這一領網域,并将不斷迭代和發展。
相信蘋果将繼續在產品形态和用户體驗上進行改進,預計未來的迭代產品将更加精細化,并可能成為現象級的產品。
不過悲觀的是,蘋果 Vision Pro 并未能完成其最初期望的大規模市場教育的意義。今年 1 月,Vision Pro 開啓預售,雖然不足半小時就全部售罄,但後續在中國區發售并沒有引起像 iPhone、iWatch 那樣的全民關注,甚至沒有上架電商平台。
因此,國内市場的突破仍然需要依賴于 Rokid 等廠商自身在技術和生态上的完善。然而相對國内其他主流品牌和新生品牌,其背後往往有手機廠商支撐,因此在後期的產品适配上,Rokid 少了太多 " 搶占 " 的勝算。
當前,國内 AR 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頭部集中趨勢。洛圖科技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AR 四小龍 " 雷鳥創新、XREAL、INMO 和 Rokid 位列前四,合計銷量份額達到 89.2%。但 Rokid 僅以不足 10% 的份額排在第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下 AI 眼鏡風頭正盛,從終端到資本市場,都成為關注的寵兒。相比較 AR 眼鏡,AI 眼鏡由于更貼合日常佩戴的眼鏡,加上有音頻、拍照、AI 大模型的加持,整體的體驗更為新穎。
此前 Meta 與雷朋合作的產品的成功,足以證明市場的接受度很高。華為、小米等企業發力智能眼鏡賽道,并且與手機生态做了結合。另外,字節跳動也極有可能在布局 AI 眼鏡賽道。其已于近日完成對知名開放式耳機品牌 Oladance 的收購,行業普遍預測其要做 AI 智能眼鏡。
除此之外,去年新入局的大廠魅族也在做 AR 智能眼鏡;還有一批 AR 眼鏡新鋭廠商,諸如,INAIR、VITURE、致敬未知等。
" 我覺得在最近一兩年,AI 眼鏡的銷量會比 AR 眼鏡大,并且大很多。但是到 2027 年之後,AR 眼鏡的量會超過 AI 眼鏡。" 雷鳥創新 CEO 李宏偉説道。
事實上,AR 在争搶落地的同時,上遊產業也在加速。在最新報告中,IDC 就指出,Apple Vision Pro 發布後,Micro OLED 螢幕成本快速下降。一位上遊光學廠商的負責人也表示,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很強,在一些領網域的技術已經是引領者,未來在產業鏈上也會有更多的話語權。
拿到了錢,有了更多的支持,加上產業鏈的迭代,終端產品的發布速度也正在加快。但在科技新知看來,對于 Rokid 等 AR 廠商來説,需要警惕的是華為、小米等消費電子巨頭們已經開始争搶用户的眼睛,雖然沒有 AR 產品,但關鍵在于 AI 產品能夠更簡單地教育用户,當 AR 眼鏡成熟後這些巨頭品牌可以順其自然推出產品,對于用户來説接受度也更高。
毋庸置疑,AR 行業的增速快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共同推動 AR 技術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展望未來,就像新能源車市場一樣,如果手機廠商開始下場,説明這個賽道爆發了。只是到那一天,以 Rokid 為代表的 " 小微 " 企業,又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