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Rokid 被资本热捧背后,难掩生态荒漠真相,欢迎阅读。
文 | 科技新知,作者 | 王思原,编辑 | 蕨影
苹果 Vision Pro 的成功量产和发售,以及热门游戏《黑神话》等在 AR 平台上的推出,都标志着 AR 产业的成熟度和应用场景的丰富性。
在国内 AR 市场,Rokid 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 " 独角兽 "。目前 Rokid 已经连续获得多轮融资,估值高达 10 亿美元,资本的密集关注也昭示着其美好前景。
然而,尽管 AR 市场日益活跃,Rokid 的表现却未达预期;再加上 AR 市场尚未大规模爆发,且玩家越来越多的背景下,Rokid 能否突破技术路径、生态系统上的瓶颈,保持市场声量,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空间计算任重道远
自去年苹果将空间计算概念落地在产品上后,Rokid 紧跟其后成了国内第一家入局空间计算的 AR 眼镜厂商。
所谓空间计算,本质是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在 XR、3D、计算机图形学、机器视觉、物联网、传感、体感、AIGC 等融合技术的加持下,用户可利用 MR 头显等终端以及空间作業系統身临其境地与数字内容和空间环境进行互动。
尽管 Rokid 创始人祝铭明在多个场合都不忘和苹果的 Vision Pro 对标,但二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 在 Vision Pro 发布之后,未来纯 VR 将不复存在,只会剩下两种 AR 产品的不同技术路线:分别是以 Vision Pro 为代表的 VST(视频透视)以及以 Rokid 等采用的 OST(光学透视)技术路线。苹果的 Vision Pro 在当下不会给 Rokid 造成直接冲击,作为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重量级与轻量级的产品在未来也会同时存在。" 祝铭明表示。
Rokid 所谓的 OST(光学透视)路线,通俗理解就是通过光学显示模组,将虚拟的影像投影到用户视野中,用户最终既能看到真实世界又可以见证增强现实内容;苹果走的是 VST(视频透视)路线,可以简单理解成将虚拟的影像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实时视频流上。
不过在多个对外场合上,祝铭明都强调,Rokid 不会碰 VST 的路线,且本质上就不大认可这个路线。显然,祝铭明更看重的还是 " 做自己 " 的勇气和定力,即便两种模式都得以验证。
然而,一年过后,Vision Pro 暂时折戟,给空间计算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导致业内对两种路线的优劣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答案。
VST 路线的优点是画面好,画质好,融合得整齐,不可避免的是沉浸式、必须是包裹型的;而 Rokid 选择的 OST 路线缺点是无法沉浸,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两个坐标很难融合,但佩戴时和身边人沟通会自然一点。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 Rokid 发布的空间计算新品 AR Lite 包括 Rokid Max2 眼镜和 Rokid Station2 主机,被指核心能力缺失。不少人发现,Rokid 这套全新的空间计算套装与此前的 AR Studio 系列直观差距,就是去掉了 " 单目摄像头 + 手势互動 " 这一方案。
这其中单目摄像头不仅承载着互動属性,更重要的是承担了 SLAM 和视觉定位功能,而 SLAM 功能是空间计算的核心。去掉单目摄像头后,Rokid 只是选择了在 Max 2 眼镜和 Station 2 机身里各搭载一个 IMU 单元,并搭载了远距离传感器检测是否配镜,毫无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锚定能力,且不能确定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这样的方式显然很难再说是 " 空间计算 "。
另外,AR 产品想要将空间计算落地,需要在三维空间中进行高精度的计算,包括影像处理、声音定位、动作捕捉等,这对算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空间计算需要融合来自多个平台的数据,包括传感器、PC、云端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是一个挑战。
然而一个明显的对比是,苹果此前发布的 Vision Pro,搭载了核心处理器 M2 和专用传感器数据实时处理器 R1 这种强力芯片,并且整合了大量传感器,力求向消费者展示在场景扩张上的巨大潜力;但 Rokid 最新的 AR Lite 系列却选择了高通骁龙 6 Gen 1 这款多是在千元机上使用的芯片,虽然成本更低,但这是以牺牲用户核心体验作为代价的。
如果说硬體技术是 Rokid 进入大众视线的基础,那么想要让用户买单,生态建设则是重中之重,祝铭明也曾多次强调,Rokid 本质上是一个藏在硬體产品背后的系统軟體公司,只是 Rokid 真的有搭建生态的能力吗?
生态建设略显单薄
早在 2012 年,谷歌 Google Glass 抢先苹果在虚拟现实领網域做出了尝试。然而除了 " 节奏光剑 " 一类的应用,AR/VR 设备之前的实际使用场景颇为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容生态的缺乏都是这个行业 " 软肋 ",且直接影响出货。
第三方机构洛图科技(RUNTO)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 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级 AR 设备全渠道销量达到 11.0 万台,同比增长 49%。刚破 10 万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 AR 眼镜市场的冷清与小众,虽然 Rokid 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但也难以独善其身。
最近两年 Rokid 不断推出新品,Glass 系列、Vision 系列、Air、Max 系列以及 Rokid Station、Rokid AR Studio 等等,试图通过丰富的产品线来抢占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
如今 AR 硬體厂商没能找到一个说服用户、让他们慷慨解囊的真正原因,是内容生态的极度匮乏。过去 AR 硬體厂商都在寻求重走智能手机的路,也就是建立一个以 AR 眼镜为硬體平台的生态系统。
但遗憾的是,由于 AR 眼镜本身在硬體层面的缺陷,导致了相应的开发者生态始终没能成长起来。即便是从 2016 年这个 "AR 元年 " 算起,经过 8 年时间后,目前的 AR 应用生态也仅仅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而智能手机的应用生态从 2008 年问世的 App Store 算起,8 年后的 2016 年就已经诞生了《王者荣耀》。
与智能手机丰富的内容生态相比,AR 眼镜的内容生态显得极为单薄。而 AR 硬體的閱聽人规模小,导致开发 AR 应用的性价比非常低,进而使得用户缺乏体验,也让 AR 应用生态进入了死亡螺旋。
因此,AR 眼镜的应用场景有限且缺乏不可替代性,尤其内容生态的匮乏是制约 Rokid 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今天 Rokid AR 眼镜套装的应用商店里,用户可以随意下载体验軟體和游戏也寥寥无几。
目前包括 Rokid 在内的众多 AR 厂商也开始将 AR 与过去的生态做一些融合,然后再做一些新生态的探索,简单来讲就是,既然做 AR 应用开发者兴趣寥寥,那么不如直接使用成熟的智能手机应用生态,AR 眼镜作为显示媒介来使用。
在生态场景上,Rokid 主要挖掘的是文旅、教育、娱乐等领網域,但这些场景并不能为 AR 眼镜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用户在使用几次后,往往因为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而将其束之高阁,最终导致产品沦为闲置品。
而以 AR 眼镜普遍涉猎的游戏赛道来看,Rokid 还只能支持一些小游戏,无法适配主流游戏,这极大地限制了用户的使用兴趣。即便是《黑神话》的爆火,引发过一阵 AR 眼镜的热潮,但也仅仅是几天的时间。
不过好的一点是,《黑神话》的 " 上头 ",多少也带动了一部分追求沉浸感和便携性的玩家去体验 AR,只是对于 Rokid 乃至整个 AR 行业来说,一款《黑神话》还远远不够。
在巨头阴影下求生
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值得让 Rokid 等厂商高兴的是 Vision Pro 的发售。因为按照苹果的一贯作风,一旦确立了产品线,便会持续投入和迭代,这对于供应链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苹果已经正式进入这一领網域,并将不断迭代和发展。
相信苹果将继续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进行改进,预计未来的迭代产品将更加精细化,并可能成为现象级的产品。
不过悲观的是,苹果 Vision Pro 并未能完成其最初期望的大规模市场教育的意义。今年 1 月,Vision Pro 开启预售,虽然不足半小时就全部售罄,但后续在中国区发售并没有引起像 iPhone、iWatch 那样的全民关注,甚至没有上架电商平台。
因此,国内市场的突破仍然需要依赖于 Rokid 等厂商自身在技术和生态上的完善。然而相对国内其他主流品牌和新生品牌,其背后往往有手机厂商支撑,因此在后期的产品适配上,Rokid 少了太多 " 抢占 " 的胜算。
当前,国内 AR 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洛图科技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AR 四小龙 " 雷鸟创新、XREAL、INMO 和 Rokid 位列前四,合计销量份额达到 89.2%。但 Rokid 仅以不足 10% 的份额排在第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下 AI 眼镜风头正盛,从终端到资本市场,都成为关注的宠儿。相比较 AR 眼镜,AI 眼镜由于更贴合日常佩戴的眼镜,加上有音频、拍照、AI 大模型的加持,整体的体验更为新颖。
此前 Meta 与雷朋合作的产品的成功,足以证明市场的接受度很高。华为、小米等企业发力智能眼镜赛道,并且与手机生态做了结合。另外,字节跳动也极有可能在布局 AI 眼镜赛道。其已于近日完成对知名开放式耳机品牌 Oladance 的收购,行业普遍预测其要做 AI 智能眼镜。
除此之外,去年新入局的大厂魅族也在做 AR 智能眼镜;还有一批 AR 眼镜新锐厂商,诸如,INAIR、VITURE、致敬未知等。
" 我觉得在最近一两年,AI 眼镜的销量会比 AR 眼镜大,并且大很多。但是到 2027 年之后,AR 眼镜的量会超过 AI 眼镜。" 雷鸟创新 CEO 李宏伟说道。
事实上,AR 在争抢落地的同时,上游产业也在加速。在最新报告中,IDC 就指出,Apple Vision Pro 发布后,Micro OLED 螢幕成本快速下降。一位上游光学厂商的负责人也表示,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强,在一些领網域的技术已经是引领者,未来在产业链上也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拿到了钱,有了更多的支持,加上产业链的迭代,终端产品的发布速度也正在加快。但在科技新知看来,对于 Rokid 等 AR 厂商来说,需要警惕的是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们已经开始争抢用户的眼睛,虽然没有 AR 产品,但关键在于 AI 产品能够更简单地教育用户,当 AR 眼镜成熟后这些巨头品牌可以顺其自然推出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接受度也更高。
毋庸置疑,AR 行业的增速快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共同推动 AR 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展望未来,就像新能源车市场一样,如果手机厂商开始下场,说明这个赛道爆发了。只是到那一天,以 Rokid 为代表的 " 小微 " 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