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長安三萬裏》,李白跌下神壇?,歡迎閲讀。
電影《長安三萬裏》裏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白——貪圖功名、愛喝酒。這似乎與我們傳統印象中充滿仙骨的李白完全不一樣。
很多人認為這是電影 " 黑化 " 李白,但實際上,這才更接近真實的李白。盡管李白身上有不少的缺點,但這些掩蓋不住他為中華文明所帶來的光芒。
作者丨小熊貓
今年暑假檔,一部國漫電影《長安三萬裏》成為令人意想不到的黑馬。
上映 10 天,票房突破 7 億元。
該片在 7 月 15 日、16 日周末兩天連續票房破億。其中 16 日單日票房達到 1.4 億,反超電影《八角籠中》。
高票房的同時,難得的是還赢得了高口碑——豆瓣評分 8.2 分。足以可見,這部電影的受歡迎程度。
然而這部電影,以李白和高适的友誼為切入點來展開。
網絡上對這部電影最大的争議就是對李白人物的塑造。
電影中,李白不再是大眾所熟知的:放蕩不羁、不畏權貴折腰的浪漫主義詩人,反而是一個愛喝酒、愛耍酒瘋的酒鬼,一心搞投機、利欲熏心的投機分子,對權力極度渴望,想做官的文人。
對于這樣的形象,觀眾有些接受不了。
畢竟從小到大讀了太多李白的詩,他本人的濾鏡很厚。
那麼真實的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作為文人,李白追求功名,想建功立業,這太正常了。
只不過,他的身世有些特殊,想奪取功名,只能劍走偏鋒。
公元 701 年,李白出生于一個商人家庭。
在唐代,受中國傳統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商人地位低下,作為商人的兒子,李白無法正常參加科學考試。所以,他想從政只能找關系了。
年少的李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很快展現了自己的才華。
"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大約十五歲時,李白就能效仿司馬相如,運用豐富的典故,寫出洋洋灑灑的大賦。
也正是因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李白有了更多時間去遊歷——遊山玩水,結交文人雅士。
開元十四年(726),李白經過渝州谒見當時的大名士李邕。在《上李邕》中的名句 "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 成為了千古絕唱。
也是在遊歷中,他寫下了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當然,李白不斷結交權貴,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可是文章寫得雖好,但運氣一直不怎麼樣。
開元二十二年(734 年),李白為唐玄宗獻上《明堂賦》,他用賦中的 " 四門啓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 " 等句贊頌明堂的壯麗,盛世的雄偉,以圖讓玄宗看到自己。
開元二十三年(735 年),玄宗外出狩獵,李白再次獻上《大獵賦》," 聖朝園池遐荒,殚窮六合 ",字字都是對玄宗治國的贊譽。
無奈之下,李白只能想别的辦法——入贅豪門。
很快,李白迎娶了第一位夫人許夫人。許夫人的祖父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一位宰相,當時和李白結婚唯一要求就是李白要當上門女婿。
為了功名,李白同意了。
不得不説,這段婚姻期間,李白過着類似隐居的生活,夫妻二人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岩,這地名聽着就像是世外桃源啊。夫妻二人開墾了幾畝良田,李白耕種之餘,每天讀讀書,偶爾呼朋喚友賦詩、飲酒,日子過得不要太滋潤。
開元二十八年左右,許氏病故,40 多歲的李白帶着一雙兒女,投奔自己的親族。後來,他又再婚了。
新婚妻子嫌棄他只會舞文弄墨,沒有正經工作。
也正是在這種壓力之下,李白無奈再次向權貴低頭,只為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
李白甚至拉下了臉,給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寫了首拍馬屁的詩。也正是這些詩,讓玉真公主記住了李白這個人。
在玉真公主的推薦之下,唐玄宗看到了李白的詩,于是給了他一份正式的工作——翰林供奉。
有了正式官員工作的李白,興奮地寫下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一年,李白 41 歲了。
這個職位,并不能參與國家大事,反而是一個陪皇帝玩的官職。
事實上,并非唐玄宗昏庸,而是李白實在放浪形骸,有些不靠譜。
皇帝以為把國家大事交給這種人,有些不放心。但畢竟人家有才,就讓他寫一些粉飾太平的文章。
李白似乎也接受了命運,這期間他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 " 公務員 "。
他寫出了 "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 的佳句。盡管當時的文章都是在拍皇帝的馬屁,但這并不影響李白的創作熱情。
民間甚至相傳,李白的創作是楊貴妃在這席間為李白捧硯,高力士為李白脱靴 ……
但據專家學者考證,并不可能。
畢竟,高力士的權力極大,甚至能參與讨論太子的人選,相比之下李白壓根沒有接近權力核心,這是他不敢得罪的人。而楊貴妃被封為貴妃之後,應該沒有見過李白。
這份工作對于李白來説枯燥且無聊,更重要的是沒法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幹了幾年之後,他有些厭倦,加上得罪了同事,更慢慢得罪了皇帝。就這樣,他提出了辭呈,皇帝很快就批準了。
就這樣,李白離開了長安。
40 多歲的李白,再一次失去了正經工作。
他也希望自己能夠超脱,不去追求名利和官職。
于是,他開啓了修仙之旅。
他去過浙江天目山,寫下了 "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與朋友送别,寫下了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面對自己挫折寫下了 "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盡管詩句裏寫着不為權貴折腰,可是現實中,李白有太多的意難平。他還是希望自己和古代的知識分子一樣: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并不消極避世,也是希望能有一官半職。
這樣的機會,很快就來了,只是這個機會也差點害得李白家破人亡。
公元 755 年,唐朝發生了 " 安史之亂 ",唐玄宗為了避難逃往了四川。在逃亡的路上,太子李亨慢慢掌握了大量的兵權,未經唐玄宗同意,他就宣布自立成為唐肅宗。
對于太子的突然奪權,身為永王李璘自然不服,畢竟皇位的誘惑實在太大了,于是他宣布起兵讨伐李亨,從而實現自己當皇帝的美夢。
為了讓自己的出兵合法合理化,同時也為了收買人心。李璘開始廣招人才,當時作為社會名流的李白,自然成為了李璘拉攏的對象。
李璘也學劉備,三次修書給了李白,并允諾了高官厚祿。可能長期遠離政壇,李白的政治敏感度并不高,與其説他對永王李璘并不了解,倒不如説他多年一直想求得功名建功立業,兩人一拍即合,李白成為其幕僚,并且也寫了大量的文章來歌頌李璘,使其出兵合理化、合法化。
可惜,歷史并沒有給李白機會。
毫無意外,永王李璘兵敗。永王因為謀逆犯了重罪被處死,而李白,也成了反賊中的一員。
電影《長安三萬裏》展現了當時的真實情況:李白成為了階下囚,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高适,他請求高适幫忙能夠救他,但高适并沒有出手幫助李白。
很多觀眾看到這裏似乎有些意難平,朋友有難,為何不幫?
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之下,李白寫出了:" 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
好在在一些親友的奔走之下,李白并沒有被處死,公元 758 年,李白收到了被流放夜郎的消息。
走到了半路,走到白帝城的時候,趕上了朝廷進行全國大赦,李白恢復了自由。
這一天,李白欣喜若狂,寫下了《早發白帝城》: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年少時讀這首詩的時候,并不能理解輕舟和萬重山。當了解到了李白免于流放,能夠直接回家時,這才理解了 " 萬重山 " 的含義。
重獲自由的李白最後投奔了自己的當縣令的叔叔李陽冰,不久後就病故。
直到李白去世,他的建功立業的理想也都沒有實現。
不得不説,如果李白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那麼唐朝可能會失去一位偉大的詩人。
正如綜藝《國家寶藏》中説的那樣:
如果沒有李白,我們應該會少背很多唐詩,少用很多成語:説童年,沒有 " 青梅竹馬 ";説愛情,沒有 " 刻骨銘心 ";説享受,沒有 " 天倫之樂 ";説豪氣,沒有 " 一擲千金 "。浮生若夢,揚眉吐氣,仙風道骨,這些詞都不存在;蚍蜉撼樹,妙筆生花,驚天動地,也都不見了蹤影。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不會想到 " 長風破浪會有時 "、" 我輩豈是蓬蒿人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扶搖直上九萬裏 "……
如果李白一心一意做官,規規矩矩做事,那麼以他的出身和智慧,很可能會安穩的度過一輩子。
而中華文明,則會失去一顆璀璨的星辰。
沒錯,李白并不完美。
他一生追求功名,為了為官也會卑躬屈膝,甚至因為高官厚祿而加入謀反的陣營。
這是真實的李白。
受制于那個時代,他無法突破時代的限制的李白。
可是這絲毫無法掩蓋他的才氣。
他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詩,除了人們熟知的詩句之外,李白更是化身為了一種理想和精神信仰。
這些精神信仰内化成了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人生理想、追求社會責任的道路上前進。
而寫下這些詩句的李白,更是用這些作品向世人展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所具有理想和為國家效力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