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长安三万里》,李白跌下神坛?,欢迎阅读。
电影《长安三万里》里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贪图功名、爱喝酒。这似乎与我们传统印象中充满仙骨的李白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认为这是电影 " 黑化 " 李白,但实际上,这才更接近真实的李白。尽管李白身上有不少的缺点,但这些掩盖不住他为中华文明所带来的光芒。
作者丨小熊猫
今年暑假档,一部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成为令人意想不到的黑马。
上映 10 天,票房突破 7 亿元。
该片在 7 月 15 日、16 日周末两天连续票房破亿。其中 16 日单日票房达到 1.4 亿,反超电影《八角笼中》。
高票房的同时,难得的是还赢得了高口碑——豆瓣评分 8.2 分。足以可见,这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
然而这部电影,以李白和高适的友谊为切入点来展开。
网络上对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就是对李白人物的塑造。
电影中,李白不再是大众所熟知的:放荡不羁、不畏权贵折腰的浪漫主义诗人,反而是一个爱喝酒、爱耍酒疯的酒鬼,一心搞投机、利欲熏心的投机分子,对权力极度渴望,想做官的文人。
对于这样的形象,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毕竟从小到大读了太多李白的诗,他本人的滤镜很厚。
那么真实的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文人,李白追求功名,想建功立业,这太正常了。
只不过,他的身世有些特殊,想夺取功名,只能剑走偏锋。
公元 701 年,李白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在唐代,受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商人地位低下,作为商人的儿子,李白无法正常参加科学考试。所以,他想从政只能找关系了。
年少的李白,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很快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大约十五岁时,李白就能效仿司马相如,运用丰富的典故,写出洋洋洒洒的大赋。
也正是因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有了更多时间去游历——游山玩水,结交文人雅士。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经过渝州谒见当时的大名士李邕。在《上李邕》中的名句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成为了千古绝唱。
也是在游历中,他写下了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然,李白不断结交权贵,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可是文章写得虽好,但运气一直不怎么样。
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李白为唐玄宗献上《明堂赋》,他用赋中的 " 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 等句赞颂明堂的壮丽,盛世的雄伟,以图让玄宗看到自己。
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玄宗外出狩猎,李白再次献上《大猎赋》," 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 ",字字都是对玄宗治国的赞誉。
无奈之下,李白只能想别的办法——入赘豪门。
很快,李白迎娶了第一位夫人许夫人。许夫人的祖父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一位宰相,当时和李白结婚唯一要求就是李白要当上门女婿。
为了功名,李白同意了。
不得不说,这段婚姻期间,李白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夫妻二人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这地名听着就像是世外桃源啊。夫妻二人开垦了几亩良田,李白耕种之余,每天读读书,偶尔呼朋唤友赋诗、饮酒,日子过得不要太滋润。
开元二十八年左右,许氏病故,40 多岁的李白带着一双儿女,投奔自己的亲族。后来,他又再婚了。
新婚妻子嫌弃他只会舞文弄墨,没有正经工作。
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李白无奈再次向权贵低头,只为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
李白甚至拉下了脸,给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写了首拍马屁的诗。也正是这些诗,让玉真公主记住了李白这个人。
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之下,唐玄宗看到了李白的诗,于是给了他一份正式的工作——翰林供奉。
有了正式官员工作的李白,兴奋地写下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一年,李白 41 岁了。
这个职位,并不能参与国家大事,反而是一个陪皇帝玩的官职。
事实上,并非唐玄宗昏庸,而是李白实在放浪形骸,有些不靠谱。
皇帝以为把国家大事交给这种人,有些不放心。但毕竟人家有才,就让他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文章。
李白似乎也接受了命运,这期间他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 " 公务员 "。
他写出了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的佳句。尽管当时的文章都是在拍皇帝的马屁,但这并不影响李白的创作热情。
民间甚至相传,李白的创作是杨贵妃在这席间为李白捧砚,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
但据专家学者考证,并不可能。
毕竟,高力士的权力极大,甚至能参与讨论太子的人选,相比之下李白压根没有接近权力核心,这是他不敢得罪的人。而杨贵妃被封为贵妃之后,应该没有见过李白。
这份工作对于李白来说枯燥且无聊,更重要的是没法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干了几年之后,他有些厌倦,加上得罪了同事,更慢慢得罪了皇帝。就这样,他提出了辞呈,皇帝很快就批准了。
就这样,李白离开了长安。
40 多岁的李白,再一次失去了正经工作。
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超脱,不去追求名利和官职。
于是,他开启了修仙之旅。
他去过浙江天目山,写下了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与朋友送别,写下了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自己挫折写下了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尽管诗句里写着不为权贵折腰,可是现实中,李白有太多的意难平。他还是希望自己和古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并不消极避世,也是希望能有一官半职。
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只是这个机会也差点害得李白家破人亡。
公元 755 年,唐朝发生了 " 安史之乱 ",唐玄宗为了避难逃往了四川。在逃亡的路上,太子李亨慢慢掌握了大量的兵权,未经唐玄宗同意,他就宣布自立成为唐肃宗。
对于太子的突然夺权,身为永王李璘自然不服,毕竟皇位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于是他宣布起兵讨伐李亨,从而实现自己当皇帝的美梦。
为了让自己的出兵合法合理化,同时也为了收买人心。李璘开始广招人才,当时作为社会名流的李白,自然成为了李璘拉拢的对象。
李璘也学刘备,三次修书给了李白,并允诺了高官厚禄。可能长期远离政坛,李白的政治敏感度并不高,与其说他对永王李璘并不了解,倒不如说他多年一直想求得功名建功立业,两人一拍即合,李白成为其幕僚,并且也写了大量的文章来歌颂李璘,使其出兵合理化、合法化。
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李白机会。
毫无意外,永王李璘兵败。永王因为谋逆犯了重罪被处死,而李白,也成了反贼中的一员。
电影《长安三万里》展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李白成为了阶下囚,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高适,他请求高适帮忙能够救他,但高适并没有出手帮助李白。
很多观众看到这里似乎有些意难平,朋友有难,为何不帮?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之下,李白写出了:"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好在在一些亲友的奔走之下,李白并没有被处死,公元 758 年,李白收到了被流放夜郎的消息。
走到了半路,走到白帝城的时候,赶上了朝廷进行全国大赦,李白恢复了自由。
这一天,李白欣喜若狂,写下了《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年少时读这首诗的时候,并不能理解轻舟和万重山。当了解到了李白免于流放,能够直接回家时,这才理解了 " 万重山 " 的含义。
重获自由的李白最后投奔了自己的当县令的叔叔李阳冰,不久后就病故。
直到李白去世,他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也都没有实现。
不得不说,如果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那么唐朝可能会失去一位伟大的诗人。
正如综艺《国家宝藏》中说的那样: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应该会少背很多唐诗,少用很多成语:说童年,没有 " 青梅竹马 ";说爱情,没有 " 刻骨铭心 ";说享受,没有 " 天伦之乐 ";说豪气,没有 " 一掷千金 "。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这些词都不存在;蚍蜉撼树,妙笔生花,惊天动地,也都不见了踪影。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不会想到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扶摇直上九万里 "……
如果李白一心一意做官,规规矩矩做事,那么以他的出身和智慧,很可能会安稳的度过一辈子。
而中华文明,则会失去一颗璀璨的星辰。
没错,李白并不完美。
他一生追求功名,为了为官也会卑躬屈膝,甚至因为高官厚禄而加入谋反的阵营。
这是真实的李白。
受制于那个时代,他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的李白。
可是这丝毫无法掩盖他的才气。
他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诗,除了人们熟知的诗句之外,李白更是化身为了一种理想和精神信仰。
这些精神信仰内化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人生理想、追求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前进。
而写下这些诗句的李白,更是用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所具有理想和为国家效力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