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7000人大裁員後,德國汽車零部件和輪胎制造商大陸集團宣布:再裁3000人!,歡迎閲讀。
>據新華社報道,德國知名汽車零部件和輪胎制造商大陸集團 2 月 18 日宣布,計劃在 2026 年年底前再裁減約 3000 個工作崗位,這些崗位集中在研發部門,其中德國本土崗位占比将低于一半。
本次是大陸集團一年多以來第二次宣布裁員,上次裁員規模超過 7000 人。去年 2 月 14 日,大陸集團宣布正在實施其 2023 年 12 月宣布的全球措施,以提高汽車部門的研發效率,這将影響全球約 1750 個工作崗位。此外,大陸集團正在分析萊茵 - 美茵地區的地點合并問題,約 5400 個工作崗位将受到行政精簡措施的影響。
實際上,大陸集團的不斷裁員,正是德國經濟現如今面臨困境的一個縮影。
自 19 世紀 70 年代開始,德國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從農業國迅速崛起為工業強國,從煤炭到鋼鐵,從化工到電氣,各領網域的工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蓬勃發展。
然而,近幾年德國這一傳統優勢的衰落迹象越發明顯,大眾汽車、巴斯夫集團、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等多家工業巨頭減產、關廠、裁員,企業外遷步伐加快,本國淨投資額連年為負值 ……
德國汽車行業正經歷深度調整期
大陸集團還表示,計劃在 2027 年前将研發投入占比降至 10% 以内。該集團表示,這些措施是公司在面對行業轉型和市場挑戰時,進一步提升競争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目前,大陸集團汽車部門擁有約 9.2 萬名員工,其中約 3.1 萬人從事研發工作。
大陸集團此前稱,汽車子集團計劃從 2025 年起每年大幅降低 4 億歐元成本,例如縮減行政結構、界面、層級和復雜性,簡化決策結構與流程。此外,汽車子集團還計劃降低研發費用比重,目标短期内将研發淨支出降至銷售額的 11% 左右(預計 2023 年為 12%),中期降至 10% 以下。
大陸集團正在推動汽車子集團拆分,該計劃預計将于今年 3 月獲得監事會批準,并于 2025 年 4 月 25 日提交至年度股東大會進行決議。正式拆分計劃将于 2025 年底完成,預計所有準備工作将在同年第三季度末完成。
大陸集團發布的 2024 年第三季度業績顯示,銷售額為 98 億歐元,同比減少 4.0%;調整後的經營性利潤增加到 8.73 億歐元,同比增加 36.0%,對應的調整後的息税前利潤率為 8.9%;淨利潤為 4.86 億歐元,同比增加 62.8%;調整後的自由現金流為 3.23 億歐元,同比減少 30.6%。
大陸集團預計 2024 财年集團銷售額約為 395 億歐元至 420 億歐元(此前為 400 億歐元至 425 億歐元),調整後的息税前利潤率預計約為 6% 至 7%。
德國汽車行業近期正經歷深度調整期。受全球需求波動以及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巨大壓力影響,包括大眾、博世、采埃孚等多個德國汽車企業已相繼宣布裁員或調整業務結構。
當地時間 2 月 13 日,保時捷人力資源主管 Andreas Haffner 和工會稱,保時捷将在德國斯圖加特祖文豪森和魏斯阿赫工廠裁員約 1900 人,預計 2029 年前完成。
據了解,保時捷在全球擁有約 42000 名員工,該公司去年已開始通過讓臨時合同到期的方式在德國裁員。該公司近日還開始談判,以提前終止首席财務官(CFO)Lutz Meschke 和銷售主管 Detlev von Platen 的合同。
據不完全統計,德國汽車產業 2024 年宣布的未來幾年裁員總人數超過 7 萬人,僅大眾汽車一家便計劃在 2030 年之前在德裁員 3.5 萬人。
除大眾外,工業巨頭巴斯夫集團在德工廠因虧損嚴重不得不部分關閉;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決定出售一半鋼鐵業務,并裁員 1 萬多人;采埃孚集團等多家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大規模裁員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 一艘開始進水的船 "
德國經濟遇困境
據參考消息網,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 1 月 31 日報道,德國經濟歷來被比作拉動歐洲經濟這趟列車的火車頭。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最好的比喻卻是 " 一艘開始進水的船 ",沒有人知道如何将水排出去。
2024 年,德國工業增加值同比下滑約 3%,機械制造、汽車、化工等幾大行業均陷入谷底,進而拖累了德國 2024 年出口罕見下降 0.8%。
如果説 15 年前,德國還是歐洲的 " 優等生 ",那麼現在,德國經濟的長期停滞和工業部門,尤其是真正的 " 皇冠上的明珠 " ——汽車行業的不斷動蕩,已經成為頭條新聞。改革和投資遲遲不見蹤影,而衰退勢頭卻愈演愈烈。
截至目前,德國工業生產仍低于疫情前 10%。德國工商總會(DIHK)一項調查進一步顯示,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公司中有 18% 表示計劃遷往國外或減少生產,工業企業中這一比例從 2022 年的 21% 增加到 2024 年的 37%,在能源密集型企業中,這一比例甚至高達 45%。
這一嚴峻現實反映在德國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上。如果不考慮新冠疫情持續了幾年,這種情況在和平時期幾乎前所未有。
迄今為止發表的數百份分析報告中,沒有一份能像 1 月 30 日公布的宏觀數據那樣清晰。德國人均國内生產總值(GDP)倒退了近 10 年。歐盟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人的人均收入在 2024 年降至 36130 歐元,這是自 2016 年以來未曾出現過的水平。
據經濟日報,德媒近日報道,2025 年初,德國的失業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數據顯示,經季節性調整後,2025 年 1 月德國失業人數增加 1.1 萬人,達到 288 萬人,雖低于分析師此前預測的 1.4 萬人增幅,但經季節性調整後的失業率升至 6.2%,為 4 年多來的最高水平。
德國失業率的上升反映出德國經濟的深度疲軟狀态。德國經濟在過去幾年經歷了明顯的下滑,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經價格調整後,2024 年德國國内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實際下降 0.2%,連續第二年負增長。
2 月 23 日,德國将舉行新一屆聯邦議院(議會下院)選舉。随着大選日期臨近,失業率的狀況無疑将成為各黨派競選的核心議題。選民将通過選票表達對經濟政策的期望,而新政府将需要在保持德國經濟穩定性與推動必要改革之間找到平衡,以應對當前的就業挑戰。
未來,德國需要在數字化、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競争力方面作出更大努力,才能扭轉失業率上升的趨勢。同時,政策制定者必須意識到,解決失業問題不只是通過短期的經濟刺激措施,更需長遠的戰略規劃,包括教育改革、產業政策調整,以及在國際舞台上更積極的經濟外交等。這将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但對德國來説,也将成為實現可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的一次機遇。
編輯|孫志成 蓋源源 杜恒峰
校對 |何小桃
封面圖自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新華社、界面 · 新聞、經濟日報、參考消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