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流量來了,這國產9分不能變味啊,歡迎閲讀。
如果你沒看過《種地吧》。
請欣賞以下這些片段。
倆少年嘴硬逞強拉最重的魚苗,卻譁啦一跤——
一群人買來懷孕母羊,但羊圈還沒搭好,讓母羊直咳嗽——
看他們幹活,總有那麼懸着的心終于死了的感覺。
畢竟,沒有什麼簍子是他們捅不出來的。
沒錯,《種地吧 3》又開播了,Sir 又開始下飯了。
先給不懂的人科普一下《種地吧》這個綜藝。
一檔讓内魚鑲邊小咖集體種地的綜藝:
脱口秀演員説得好——
面向這兩年在家待業的這幫愛豆
對,待就業 idol。
這十個人。
除了大哥蔣敦豪,是中國新歌聲的冠軍,稍微有點成績。
其他的呢?
混迹娛樂圈多時,但無一例外,都是娛樂圈 " 小透明 "。
當然節目組不是沒想過找明星。
比如《種地吧》最初的企劃宣傳上也想請明星來,奈何聽到要體驗 6 個月,還要考取各種證就給吓退了。
所以這個險,也只有這群糊咖才願意。
人齊,開幹。
面對 142.8 畝地 。
剛開始,十個年輕人意氣風發,實際務農過程卻被啪啪打臉。
第一天。
先來體驗純手工割小麥。
不是説機械化,新農人嗎?
怎麼十個人忙活了一天,割稻進度才 0.04%.......
不僅進度慢。
第二天,每個人都累得起床自動跳僵屍舞。
等到站在田裏,一籌莫展時。
節目組才慢悠悠推來一架機器——
自動收割捆草機。
呦呵!
早説嘛。
但,前一秒,蕪湖起飛~
後一秒,割草機的輪子被卷成了個大菠蘿。
果然務農不是這麼簡單。
别急,接下來意外更多。
小機器不行了,大割草機上來了。
一下子現代化程度就上來了,成員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仿佛在遊戲裏開坦克——
诶,怎麼開不上去啊。
結果,路也被軋壞了。
車也被撞壞了。
主打一個辛苦,但不靠譜。
再轉頭看一旁的師傅,面龐突然滄桑。
除了人禍,農業節目裏,當然還有 " 天災 "。
下雨。
好好的田,變成爛泥。
這泥有多深呢?
能把割草機大半個輪子都給 " 吞 " 了。
那邊。
成員在大地裏哀嚎。
這邊。
運載着 30 噸肥料的超大型運輸車,也轟隆隆地從遠方趕來。
結果,毫不意外,運輸車車輪陷泥裏了,開不出來了 ……
因為距離倉庫很遠,司機又催得緊,十人幹脆決定原地卸貨。
但看着 30 噸肥料,整整裝了兩大車。
再看看自家拉貨的小三輪車,一股莫名的辛酸湧上心頭。
最後,還是十個人一邊喊着号子,一邊扛着 50 斤一袋的化肥。
搬 " 屎 " 搬了一整夜,搬得腰都快斷了。
看到了嗎?
第一季的種地吧,簡直突出一個苦字。
出賣體力,靠天吃飯,随時貢獻蕭瑟凄涼的畫面。
一群少年,冒着雨夾雪,在泥濘的田裏埋頭苦挖溝渠。
佝偻的背影,滿目瘡痍的泥地,不知道的還以為誰家拍的農民紀錄片。
零基礎,真種田。
就連組合名字十個勤(晴)天的由來,也是想要向天再求十個大晴天。
這就是節目爆火的原因。
它讓十個年輕人聚在一起,靠天吃飯,克服困難,從而產生了奇妙化學反應。
也讓蝸居在都市家裏少有朋友的觀眾們,體驗到了一份難得的友誼和團體力量。
然而,這種 " 苦 ",卻在後續慢慢被淡化。
雖然第二季,一上來還是一個艱巨任務。
修繕廢棄大棚。
大棚的規模是這樣的——
但,裏頭卻是這樣的——
你看,種地吧第二季工程量也很大,垃圾清理,翻土、田壟規劃、土質改善、大棚的修繕。項目很多,什麼種辣椒,種玫瑰,釀黃豆醬,搞魚塘。時間也緊,得趕在春節前供菜收工,一整個雄心勃勃。
但,整一季看起來卻愈發趨于懸浮了。
懸浮在哪?
第一 ," 錢 " 變多了。
從剛開始的零贊助,到空降後品牌商只能 p 圖。
到後來節目爆火,品牌商不斷加盟。
節目組,開直播,賣周邊,額外收費,廣告越來越多。
然而效益越來越高,随之而來的,是種地 " 直播化 "。
啥意思呢,就像現在一些賠錢賣吆喝的直播博主,他們的工作具有了整活性質,實際產出還不如觀賞價值高。
第二," 嘉賓 " 變多了。
其實第一季,來的嘉賓都不能叫嘉賓。
叫 " 農人 "。
因為他們大體上,都是以幹活為主。
比如。
第一季的徐志勝來做客,一來就得搬種子。
還得參與把懷孕母羊安置進羊圈的高難度工作。
第二季呢?
還是徐志勝,只能夠在大棚裏四處逛逛。
最多只能參與下慢悠悠的釣蝦活動了。
所以,比起第一季的看天吃飯,節目與第一季相比較。
慢慢傾向于真正的 " 慢綜藝 ",種地的内容在弱化。
而這種慢綜藝,我們還看得少嗎?
最關鍵的是——
真實性降低了。
以往,土地是最誠實的,農作物不好," 老板們 " 也不會收。
第一季也種玫瑰花,但忘記鋪平地面,導致種出來的玫瑰就是歪着長。
成員突發奇想,诶既然是歪的,我們就按歪着的品種賣。
可以賣?
不是。
收花老板假裝失聰。
現在呢。
成員們很少再遇到實際困難,種出的產品經常能夠刷臉被人 " 收購 "。
比如,第三季,成員們推廣的沙棘皂。
沙棘皂,其實是沙棘樹的衍生產品。
背景是沙棘樹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但也不能光防治,不賺錢,不然無法可持續發展。
于是乎,政府資助下,農民們開始研究沙棘果的應用。
為了出圈,十個勤天呢,也想自己創造出一個產品沙棘手工皂。
可是這個想法是怎麼得出來的?
在一次聊天裏聊出來的。
那實踐,又是怎麼做的?
一群人拿着手機查着教程,一點點做實驗," 鑽子攪拌機 "。
一通攪得滿天飛後做出來的。
看起來很認真?
但成品給人的感覺呢?
不好看,不好用。
作為一個肥皂,它搓不出泡沫。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生產模式,成本打得平嗎?怎麼推廣?推廣是靠產品的成功,還是靠他們刷臉?
Sir 當然不懷疑在節目的熱度下,不愁銷路。
但如果這種 " 成功 " 經驗不能被復制,他們做了手工皂能買,而換了普通人做了同樣的手工皂就賺不到錢的話。
那麼本質上在發揮作用的不是農業,還是偶像產業。
于是我們看到。
在沒有任何市場調研及驗證的情況下(至少節目看上去如此)。
十個勤天就開始搞起了 " 鄉村合作社 ",鼓勵農閒時的村民一起大搞沙棘手工皂。
高情商總結:試錯。
低情商:懸浮。
當真實性減少了。
随之而來的,對真正農民的體恤和共情也被稀釋了。
因為,只有經歷過真正的苦,才能共情理解農人的艱辛。
國外有一部綜藝,叫《克拉克森的農場》。
講的也是種地,但主角是個百萬富翁。
經歷了 40 年一遇的暴雨,還經歷了農業政策的制約,甚至國際環境的變動。
比如受英國脱歐和全球疫情的影響,物價斷崖式下滑。
一周時間,原本能賣 100 鎊的綿羊,現在只值 52 鎊。
一年下來,他辛苦種地 6000 畝,最後賺了144 鎊(折合 1200 多人民币)
而這些錢,還是他起早貪黑趕工,借了節目組的熱度、自己的名人效應,才賺到的。
他都只能賺一百多塊,那麼,其他人呢?
後來,這位老兄才頓悟了。
并且真正和農民感同身受了:
抱一抱他 給他買杯酒
他的抱怨不是因為在雨裏幹活很可憐
他抱怨是因為這很可怕
有人説,為什麼要來對比呢?《種地吧》其實是一個團綜節目吧?
然而,《種地吧》最開始的時候也有過助農的初心。
導演最初想要做這檔節目的理由,也是看到年輕的新農人越來越少了。
所以,這才是《種地吧》這個節目的痛處——
難以調和商業擴張和内容初心的矛盾。
一方面 ,它希望保持初心。
比如。
第三季選擇不再固守一方土地,而是決定出走中國,去多看看那些隐入塵煙的農民們。
也成功讓我們看見一個個農業人背後動人的故事——
比如青海的囊謙縣,鹽農世代靠鹽地生存。
老人江洋巴桑,就是靠着這一片片鹽地,支撐起了十一個孩子的撫養。
還有想推廣芫根的藏醫更确木蘭——
在玉樹地震後,目睹許多人的死亡,校長從此心底埋下了一個名為 " 無常 " 的價值觀。
生命無常,他要開一個藏醫的學校。
這輩子要培養 1000 個藏醫,哪怕有 10 個人成才,就能把自己的意志傳承下去。
可是。
另一方面呢?
節目所走的卻是 " 團綜 " 和流量的邏輯。
比如,開發周邊商品、舉辦付費演唱會,發起 " 種地吧禾夥人 " 互動标籤、鼓勵粉絲二創内容擴散節目熱度等等。
導演曾經説過,做節目都離不開流量。
如果離開流量,是不是連這些也見不到了呢?
于是乎,《種地吧》未來還将在這道獨木橋上,不斷糾結,搖擺,艱難生存。
寫到這,Sir 倒覺得,《種地吧》就像是那些被種歪的玫瑰花一樣。
當所有的地面是平的時候,歪着長的玫瑰沒人要。
可是當沒有人在意地面平不平的時候。
這些歪歪斜斜的玫瑰,好像也長成了獨特的風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