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流量来了,这国产9分不能变味啊,欢迎阅读。
如果你没看过《种地吧》。
请欣赏以下这些片段。
俩少年嘴硬逞强拉最重的鱼苗,却哗啦一跤——
一群人买来怀孕母羊,但羊圈还没搭好,让母羊直咳嗽——
看他们干活,总有那么悬着的心终于死了的感觉。
毕竟,没有什么篓子是他们捅不出来的。
没错,《种地吧 3》又开播了,Sir 又开始下饭了。
先给不懂的人科普一下《种地吧》这个综艺。
一档让内鱼镶边小咖集体种地的综艺:
脱口秀演员说得好——
面向这两年在家待业的这帮爱豆
对,待就业 idol。
这十个人。
除了大哥蒋敦豪,是中国新歌声的冠军,稍微有点成绩。
其他的呢?
混迹娱乐圈多时,但无一例外,都是娱乐圈 " 小透明 "。
当然节目组不是没想过找明星。
比如《种地吧》最初的企划宣传上也想请明星来,奈何听到要体验 6 个月,还要考取各种证就给吓退了。
所以这个险,也只有这群糊咖才愿意。
人齐,开干。
面对 142.8 亩地 。
刚开始,十个年轻人意气风发,实际务农过程却被啪啪打脸。
第一天。
先来体验纯手工割小麦。
不是说机械化,新农人吗?
怎么十个人忙活了一天,割稻进度才 0.04%.......
不仅进度慢。
第二天,每个人都累得起床自动跳僵尸舞。
等到站在田里,一筹莫展时。
节目组才慢悠悠推来一架机器——
自动收割捆草机。
呦呵!
早说嘛。
但,前一秒,芜湖起飞~
后一秒,割草机的轮子被卷成了个大菠萝。
果然务农不是这么简单。
别急,接下来意外更多。
小机器不行了,大割草机上来了。
一下子现代化程度就上来了,成员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仿佛在游戏里开坦克——
诶,怎么开不上去啊。
结果,路也被轧坏了。
车也被撞坏了。
主打一个辛苦,但不靠谱。
再转头看一旁的师傅,面庞突然沧桑。
除了人祸,农业节目里,当然还有 " 天灾 "。
下雨。
好好的田,变成烂泥。
这泥有多深呢?
能把割草机大半个轮子都给 " 吞 " 了。
那边。
成员在大地里哀嚎。
这边。
运载着 30 吨肥料的超大型运输车,也轰隆隆地从远方赶来。
结果,毫不意外,运输车车轮陷泥里了,开不出来了 ……
因为距离仓库很远,司机又催得紧,十人干脆决定原地卸货。
但看着 30 吨肥料,整整装了两大车。
再看看自家拉货的小三轮车,一股莫名的辛酸涌上心头。
最后,还是十个人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扛着 50 斤一袋的化肥。
搬 " 屎 " 搬了一整夜,搬得腰都快断了。
看到了吗?
第一季的种地吧,简直突出一个苦字。
出卖体力,靠天吃饭,随时贡献萧瑟凄凉的画面。
一群少年,冒着雨夹雪,在泥泞的田里埋头苦挖沟渠。
佝偻的背影,满目疮痍的泥地,不知道的还以为谁家拍的农民纪录片。
零基础,真种田。
就连组合名字十个勤(晴)天的由来,也是想要向天再求十个大晴天。
这就是节目爆火的原因。
它让十个年轻人聚在一起,靠天吃饭,克服困难,从而产生了奇妙化学反应。
也让蜗居在都市家里少有朋友的观众们,体验到了一份难得的友谊和团体力量。
然而,这种 " 苦 ",却在后续慢慢被淡化。
虽然第二季,一上来还是一个艰巨任务。
修缮废弃大棚。
大棚的规模是这样的——
但,里头却是这样的——
你看,种地吧第二季工程量也很大,垃圾清理,翻土、田垄规划、土质改善、大棚的修缮。项目很多,什么种辣椒,种玫瑰,酿黄豆酱,搞鱼塘。时间也紧,得赶在春节前供菜收工,一整个雄心勃勃。
但,整一季看起来却愈发趋于悬浮了。
悬浮在哪?
第一 ," 钱 " 变多了。
从刚开始的零赞助,到空降后品牌商只能 p 图。
到后来节目爆火,品牌商不断加盟。
节目组,开直播,卖周边,额外收费,广告越来越多。
然而效益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种地 " 直播化 "。
啥意思呢,就像现在一些赔钱卖吆喝的直播博主,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整活性质,实际产出还不如观赏价值高。
第二," 嘉宾 " 变多了。
其实第一季,来的嘉宾都不能叫嘉宾。
叫 " 农人 "。
因为他们大体上,都是以干活为主。
比如。
第一季的徐志胜来做客,一来就得搬种子。
还得参与把怀孕母羊安置进羊圈的高难度工作。
第二季呢?
还是徐志胜,只能够在大棚里四处逛逛。
最多只能参与下慢悠悠的钓虾活动了。
所以,比起第一季的看天吃饭,节目与第一季相比较。
慢慢倾向于真正的 " 慢综艺 ",种地的内容在弱化。
而这种慢综艺,我们还看得少吗?
最关键的是——
真实性降低了。
以往,土地是最诚实的,农作物不好," 老板们 " 也不会收。
第一季也种玫瑰花,但忘记铺平地面,导致种出来的玫瑰就是歪着长。
成员突发奇想,诶既然是歪的,我们就按歪着的品种卖。
可以卖?
不是。
收花老板假装失聪。
现在呢。
成员们很少再遇到实际困难,种出的产品经常能够刷脸被人 " 收购 "。
比如,第三季,成员们推广的沙棘皂。
沙棘皂,其实是沙棘树的衍生产品。
背景是沙棘树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但也不能光防治,不赚钱,不然无法可持续发展。
于是乎,政府资助下,农民们开始研究沙棘果的应用。
为了出圈,十个勤天呢,也想自己创造出一个产品沙棘手工皂。
可是这个想法是怎么得出来的?
在一次聊天里聊出来的。
那实践,又是怎么做的?
一群人拿着手机查着教程,一点点做实验," 钻子搅拌机 "。
一通搅得满天飞后做出来的。
看起来很认真?
但成品给人的感觉呢?
不好看,不好用。
作为一个肥皂,它搓不出泡沫。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生产模式,成本打得平吗?怎么推广?推广是靠产品的成功,还是靠他们刷脸?
Sir 当然不怀疑在节目的热度下,不愁销路。
但如果这种 " 成功 " 经验不能被复制,他们做了手工皂能买,而换了普通人做了同样的手工皂就赚不到钱的话。
那么本质上在发挥作用的不是农业,还是偶像产业。
于是我们看到。
在没有任何市场调研及验证的情况下(至少节目看上去如此)。
十个勤天就开始搞起了 " 乡村合作社 ",鼓励农闲时的村民一起大搞沙棘手工皂。
高情商总结:试错。
低情商:悬浮。
当真实性减少了。
随之而来的,对真正农民的体恤和共情也被稀释了。
因为,只有经历过真正的苦,才能共情理解农人的艰辛。
国外有一部综艺,叫《克拉克森的农场》。
讲的也是种地,但主角是个百万富翁。
经历了 40 年一遇的暴雨,还经历了农业政策的制约,甚至国际环境的变动。
比如受英国脱欧和全球疫情的影响,物价断崖式下滑。
一周时间,原本能卖 100 镑的绵羊,现在只值 52 镑。
一年下来,他辛苦种地 6000 亩,最后赚了144 镑(折合 1200 多人民币)
而这些钱,还是他起早贪黑赶工,借了节目组的热度、自己的名人效应,才赚到的。
他都只能赚一百多块,那么,其他人呢?
后来,这位老兄才顿悟了。
并且真正和农民感同身受了:
抱一抱他 给他买杯酒
他的抱怨不是因为在雨里干活很可怜
他抱怨是因为这很可怕
有人说,为什么要来对比呢?《种地吧》其实是一个团综节目吧?
然而,《种地吧》最开始的时候也有过助农的初心。
导演最初想要做这档节目的理由,也是看到年轻的新农人越来越少了。
所以,这才是《种地吧》这个节目的痛处——
难以调和商业扩张和内容初心的矛盾。
一方面 ,它希望保持初心。
比如。
第三季选择不再固守一方土地,而是决定出走中国,去多看看那些隐入尘烟的农民们。
也成功让我们看见一个个农业人背后动人的故事——
比如青海的囊谦县,盐农世代靠盐地生存。
老人江洋巴桑,就是靠着这一片片盐地,支撑起了十一个孩子的抚养。
还有想推广芫根的藏医更确木兰——
在玉树地震后,目睹许多人的死亡,校长从此心底埋下了一个名为 " 无常 " 的价值观。
生命无常,他要开一个藏医的学校。
这辈子要培养 1000 个藏医,哪怕有 10 个人成才,就能把自己的意志传承下去。
可是。
另一方面呢?
节目所走的却是 " 团综 " 和流量的逻辑。
比如,开发周边商品、举办付费演唱会,发起 " 种地吧禾伙人 " 互动标签、鼓励粉丝二创内容扩散节目热度等等。
导演曾经说过,做节目都离不开流量。
如果离开流量,是不是连这些也见不到了呢?
于是乎,《种地吧》未来还将在这道独木桥上,不断纠结,摇摆,艰难生存。
写到这,Sir 倒觉得,《种地吧》就像是那些被种歪的玫瑰花一样。
当所有的地面是平的时候,歪着长的玫瑰没人要。
可是当没有人在意地面平不平的时候。
这些歪歪斜斜的玫瑰,好像也长成了独特的风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