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影帝發瘋,票房血撲,歡迎閲讀。
一句 # 我們也需要票房 #,再次将胡歌推至熱搜第一。
點進去看,是胡歌在上戲路演時,對母校老師校友懇求:
"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新電影)。"
圖源水印
就這,也能吵起來。
有人罵:這現在電影圈都流行這麼喊話嗎?這跟 " 乞讨 " 有什麼區别?
有人挺:這是路演宣傳,面對群體也是母校師生,沒必要上綱上線。
不過,罵戰也讓這部略小眾的電影進入了大家的視線。
但其實,在上映前它的各種 title,早已讓人無比期待。
曹保平監制,劉伽茵導演,胡歌、吳磊、齊溪主演。
獲第 25 屆上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
看完的我只想説:我不是校友,但我願意支持。
「不虛此行」
All Ears
2023.9.9
寫悼詞的人
聞善(胡歌 飾)是個失意的編劇。
年近四十,窩在北京的出租房裏,喝着大桶礦泉水,穿着皺巴巴的外套。
他寫過不少劇本,但一個都沒成,因為他寫不出甲方要求的戲劇性。
他去殡儀館觀察人群,試圖收集到天下最強的衝突和戲劇。
但沒想到,這裏意外的平靜,因為死亡可以容納所有的情緒。
機緣巧合之下,他改行以寫悼詞為職業,用文字送人最後一程。
聞善是個沉默的人。
他和人對視時總是眼神躲閃,平時也習慣于躲在各個角落,絲毫不引人注意。
聞善也是個軸的人。
一旦接了委托,他就會全方位了解逝者的人生。
包括生平、愛好、與家人朋友的關系,甚至精細到能畫出人生軌迹圖。
寫悼詞養活了聞善,讓他與許多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相遇。
通過傾聽委托人的故事,拼湊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生。
他們是未曾好好陪伴的父親,是 " 很狗 " 的長兄,是突然消失的網友,是創業臨門一腳猝死的 CEO,是癌圈網紅阿姨。
在此過程中,聞善竟也慢慢地小有名氣。
他在編劇事業之外,但在文字創作之裏,達到了一點微小的成功。
也許有人會質疑,真的會有人把寫悼詞這種私密性極強的事情委托給别人嗎?
正如影片中萬家兄妹委托聞善給大哥寫悼詞時,二哥説大哥是個很好的人,妹妹卻説大哥很 " 狗 "。
人很復雜,千人千面。
起初,胡歌也有這個困惑。
為此,他還去某寶搜索過,但上面只有制式化的模板,不帶感情的文字。
但突然有一天,他想通了。
聞善是我們生活中需要的一個人,就像是《幸福的扎拉羅》裏的扎拉羅。
親人去世不是一時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濕。
聞善就是那個拿着火把的人,雖沉默,但温暖。
所以這不是一部單純的職業電影。
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故事,是情感。
普通的人
死亡是個很沉重且宏大的命題。
近兩年國產影視劇開始觸及此,都以特殊職業入題。
有聚焦殡葬業的電影《人生大事》,有關注遺體化妝師的電視劇《三悦有了新工作》。
《三悦有了新工作》截圖
這種題材想拍的催淚很容易 ,把鏡頭對準親人的臉,放些沉痛的哀樂即可。
但要拍的克制温和很難,《不虛此行》最打動人的就是這點。
它沒有放大死亡本身,沒有一個亡者鏡頭,甚至連全片的重點 " 悼詞 " 都未提只言。
而是回望普通人作為人的一生。
這非常大膽,因為 " 普通 " 很難被營銷," 普通 " 沒有話語權,自然也沒有流量。
從目前的票房也能看出,上映五天堪堪到達 1900 萬,AI 預測最終票房也一直在降。
但普通本身不值得被書寫嗎?
當然不是。
在影片中,導演以平視生活的标準給一切設定做減法,鏡頭對準的不僅是逝者,而是生者。
聞善遇到的委托人各色各樣,形成了真實的普通人群像。
有給父親寫悼詞的兒子。
王先生(黃磊 飾)上有老下有小,他将父親接來城裏一同生活,但又忙于工作無暇顧及他。
于是父親在家裏的窗台上種花,在小區綠化帶裏種上老家的竹子,排解寂寞。
而在父親去世後,被聞善問及父親有何愛好時,兒子只能發微信向親友求助。
此時妻子緩步走來,一把拉開窗簾,窗台上的綠植已幹枯瀕死,和夕陽映照在一起。
這裏不由得想起《城南舊事》中的一句話——
"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父親已逝,但王先生對父親的了解才剛剛開始。
而往後餘生,他也有屬于自己的 " 父親課題 "。
也有給自己預約悼詞的方阿姨(娜仁花 飾)。
方阿姨知道自己患癌時日無多,仍然樂觀面對每一天。
開直播,當網紅,和癌圈病友一起互相鼓勵扶持。
但在将死之前,她想起的,是年輕時丈夫的背叛。
是多年前她帶着兩個孩子,在上海回北京的綠皮火車轟鳴聲中,細數過的每一個車站。
對待生死,她很豁然;但對感情,仍有遺憾。
在對待這些委托人時,聞善始終讓自己處在觀察者的角度,是偽第一人稱的第三人稱。
人的一生,活的也不過就是幾個瞬間。
那聞善呢?
作為一個普通的、落魄的創作者,面對朋友遞來穩定的殡儀館工作機會,他放棄了。
面對老師遞來的編劇工作,他也不敢接受。
多年來在編劇行業的被貶低、被拒絕,讓他懷疑自己的創作能力,遲遲不敢下筆。
他創造出小尹(吳磊飾),卻無法自洽地完整他的人生。
聞善和小尹對話,聞善也在一張張悼詞間正視自我。
而小尹之于男主角聞善,對應的也是聞善之于導演劉伽茵。
劉伽茵年少成名,24 歲時曾憑自編自導自演作品《牛皮》入圍戛納和柏林電影節。
而後,她執教于北京電影學院,鮮有作品問世。
如今重回銀幕,只是不知片中聞善 " 失意編劇 " 的身份,又有幾分是導演的自我映射。
不虛此行的人
《不虛此行》這類導演主觀意識極強的電影,口碑大多兩極分化。
喜歡的人共情感同身受,讨厭的人覺得不知所雲。
豆瓣開分 7.5,目前 2w 人評分穩定在 7.3,也還算可以,在近一周上映的片子裏,僅次于《永安鎮故事集》。
但對于這個類型的片子來説,這個評分算是低的。
英文譯為「All Ears」,傾聽。
聞善傾聽了一些故事,觀眾看到了一些故事,僅此而已。
它的鏡頭一直平穩抽離,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
雖然聞善一直在尋找戲劇性,但整部影片最大的戲劇性不過是,聞善一直不敢和父母坦言,棄編劇轉為悼詞人。
在影片的最後,聞善坐在動物園熊館的玻璃前給媽媽打電話,説想回趟家。
一直積壓的情緒終于被釋放,可也沒有哭天抹淚,而是強忍着不出聲的宣泄。
普通人的生活當不了超級英雄,也拯救不了世界。
只是解決自己眼前一個又一個問題,就消耗了全部精力。
正如聞善曾和編劇老師讨論過的劇本創作。
人人都喜歡第一幕,因為它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可大多數人都被困在了第二幕,出現的一個又一個麻煩。
希望我們都能等到屬于自己的第三幕,燦爛人生,不虛此行。
(影院冷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