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薛之謙的三張“盜攝”照片,成了春節檔電影的薩拉熱窩事件,歡迎閲讀。
星彡 P 丨文
春節後開工的第一周,人還有些懵逼。坐在電腦椅上努力回想,我以前到底是做啥的來着?
趁着精神還沒緩過勁來,先讓 BB 姬摸會魚,聊一點輕松有時效性的吃瓜節奏。
正好這幾天," 薛之謙屏攝(盜攝)"的争議話題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事情是這樣的。
2 月 15 日下午,薛之謙看完春節檔電影《飛馳人生 2》之後在微博發了一篇觀後感,文中出現了三張拍攝電影院銀幕的照片。
網友們紛紛評論區留言,提醒這樣的做法不妥。但是薛之謙似乎不以為意,第二天還發了一條用 AI 繪畫配圖的打油詩,有點硬剛的味道。
沒想到引發了一場關于 " 到底能不能屏攝 " 的網絡大讨論。以電影人、影評人為首的業内人士紛紛指責拍攝銀幕的行為是 " 盜攝 "" 屏攝 ",跟粉絲們對衝。
看了一下,目前公開表态反對屏攝的有:董潤年、邵藝輝、畢志飛、陳宇、路陽、高群書、梁鳴、忻钰坤等等……基本都是導演編劇。
不是壞,只是缺少提醒
嗨呀,網絡 PVP 是真的有意思,我願稱之為春節檔電影圈的薩拉熱窩事件。
——當然,無論你覺得屏攝很嚴重,還是個人行為有商量餘地,作為公眾人物薛之謙這次的做法肯定是影響很差的。他本來可以處理得更好。
正好薛之謙是上海人,《飛馳人生 2》的導演韓寒也是我亭林老鄉(上海郊區的一個小鎮)。在上海生活多年,我深感大城市的一個潛規則:" 不要随便影響别人。"
什麼意思呢?
現實裏影響别人的事情,不要随便做,不影響自己的别人事情,不要随便管(賽博對線另説,必須狠狠出擊)——在我看來,這是城市體現包容性的一面。
而 " 屏攝 " 本身是一個素養問題。對于有一點閲片經歷的電影觀眾來説,曬票根、不曬電影内容,可以透露有無彩蛋,不透露具體内容,都是基本觀影禮儀。
電影院作為一個特殊的黑暗環境,手機螢幕亮光必然會影響其他正在看電影的觀眾沉浸感,而且确實有不少人表示受到過影響。
我其實可以忍受别人不開閃光燈只是拍一下照片,因為我看電影喜歡坐最前排,不會影響到我。但并不意味自己會做,也不建議别人這麼做。
(網友惡搞梗圖)
誰也不希望看電影的時候前排亮着螢幕,各種點點點發朋友圈吧?還有就是屏攝的潛在劇透問題,不用多説。
法律上對于這塊比較暧昧。
個人拍攝幾張照片,不用做牟利确實算不上 " 違法 "。説到底就跟電影院熊孩子踹椅子、接打電話大聲評價、脱了鞋把腳擱椅子一樣,頂多私底下罵幾句缺德。
這也是為什麼薛的節奏炒上熱搜以後,很多人會看到央視等媒體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态度:
①一方面是與電影行業最直接相關的電影局(以及直管的央視 6 套)和國家版權局堅決抵制屏攝;
②另一方面央視新聞(以及 13 套的新聞源)裏表示我國法律上沒有盜攝的説法,只要不牟利就不違法。
但是我們要清楚,法律應該是我們社會運行的底線,而不是我們人生在世的準繩。薛之謙本可以處理得更圓滑,但是沒想到他這麼剛,反倒把影響擴大了。
就説這幾天熱搜裏常見的 " 盜攝 " 這個詞," 盜攝 " 本身是一個日語舶來詞,未經别人允許 " 偷拍 " 的意思。
像日本、香港、美國這些地方都有嚴格的電影、演唱會現場罰 " 偷拍 " 的規定,動辄罰款幾萬,甚至入刑。
(日本的柯南反盜攝宣傳片)
這些地方無一例外,都擁有過幾十年的觀影歷史,以及發達的本土電影體系。然而國内電影市場化到現在也不過 20 多年,處在一個文明觀影的培養階段。
智能手機人人普及都是近十年的事情,手機拍攝效果追上普通相機更是沒幾年。現在很多年輕的新觀眾平時就有愛奇藝看劇、截圖發朋友圈的習慣。
這種分享生活的習慣,可能要比進影院看電影的習慣更深。
(之前《灌籃高手 電影版》上映時候就有屏攝)
特别是國產電影老喜歡 " 老帶新 ",搞點演技口碑俱佳的老演員,帶一些偶像出道試圖轉型的新人。畢竟偶像不可能做一輩子嘛,總得找後路的。
粉絲們烏央烏央湧進了電影院一頓咔咔咔,全程拍下 " 哥哥姐姐 " 們活躍的畫面,發到社交平台應援一番。這幾年類似的場面是越來越多了。
這不是 " 壞 ",單純只是沒意識到,提醒一下就能明白。所以今年春節檔你會發現,不少電影放映前會有一段雷佳音老師出鏡的 " 拒絕觀影拍攝 " 宣傳片。
你瞧,這小廣告不是效果挺好的麼?
前腳雷佳音倡導放下手機,屏攝是不文明現象,要杜絕不文明現象,後腳薛之謙正好撞槍口上。放到平時,屏攝可能不會有這麼大的讨論聲量。
(《繡春刀》《刺殺小説家》導演路陽)
電影畢竟不像話劇、音樂會那樣讓人正襟危坐,大多數人對觀影氛圍什麼的也不太重視。碎片化的短視頻時代,成就了碎片化的 " 屏攝槍版 "。
往往你還沒走進電影院,可能已經在抖音快手、朋友圈裏幾乎刷完了電影……當然,這種分享打卡欲望很多時候确實能帶動電影票房。
(在短視頻平台搞電影實時直播是真的離譜)
畢竟短視頻、朋友圈是最好的營銷安利陣地,光靠提前放出的預告片素材,可能撐不起鋪天蓋地的宣發體量。
之前 BB 姬寫過一篇《當 代 電 影 院 " 菊 " 部 暴 雪 大 賞》,講的就是野路子宣發,電影看到一半開始人工下暴雪的事情。
活動主辦方可能巴不得你多拍幾張照片,多拉點人。你看這次節奏也是,很多切身利益相關的片方選擇美美隐身,不回應節奏冷處理。
他們也知道一兩張照片,根本不可能對電影内容本身有實質性侵害,反而需要這樣的宣發吸引觀眾進影院。只是很多事情不能明説。
反而是影迷和部分從業人員願意挺身而出,選擇不遷就。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為什麼買了票不能拍這件事。為什麼電影人、從業人員要不厭其煩地發公開倡議,呼籲大家不要屏攝?
買了票為什麼不能拍?
特别是跟國内演唱會全程拍攝的現象一對比。
我認識一個網友,平時喜歡看内娛。有天我也好奇搜了一下,發現很多歌手都有 VIP 席位的 4K 直拍視頻,特别清晰。才知道國内演唱會一般都是不禁止攝像的。
正好前段時間,去了奧井雅美出道 30 周年的上海演唱會,B 報裏也提過一嘴。
年輕點的 00 後 05 後朋友可能不知道,奧井雅美算是 ACG 老前輩了,為《少女革命》《秀逗魔導士》《遊戲王》等等好多經典作品唱過主題曲。
當時我旁邊有一個女生,應該是跟着男朋友一起來的吧,一開場就掏出手機錄像,結果被工作人員喝止。日本歌手嘛,那邊演出都是禁止攝像的。
不過奧井雅美來中國開演唱會還是入鄉随俗開了一個口子,專門準備了一首歌的時間,可以提供給中國歌迷錄像,并允許在網上傳播。
秉承着不拍白不拍的原則,我也掏出手機錄像了。當時就感覺觀眾打 CALL 聲都小了很多,彼此互動都變少了,大家光顧着拍攝,氛圍沒有之前的環節好。
後來我明白一件事情。
LIVE 具有唯一性——除非你看的是五月天演唱會(笑),不然每一次現場體驗基本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歌手的狀态起伏,唱錯詞或者 MC 事故……
甚至是觀眾的打 CALL 聲,很多遺憾與驚喜是沒法通過錄像體會的。一場演出直到結束都處于未完成狀态,觀察周圍的觀眾可能比歌手更有意思。
LIVE 演出有雙向的互動性,就像看遊戲直播一樣,你不一定看的是遊戲還可以是主播。而電影就像是文字遊戲,為什麼 ACG 圈子不提倡文字遊戲直播。
——因為是單向的媒介,體驗完全不一樣。
電影一開始就已經把所有東西都交付給你了,在播放前就已經處于完整的狀态。影院只是給你租賃一個大屏和音響,提供沉浸的場景。
總有人像海綿一樣,帶着 100% 的期待吸收這份觀影體驗。所以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句話:現實裏影響别人的事情,不要随便做。
雖然我知道這句話只能約束自己,沒法約束每個人都不去屏攝,翻舊賬也沒有意思,但是進影院觀影之前可以看下票根有沒有寫 " 禁止攝影 "。
如果有,那麼我覺得還是要遵守基本規定吧,忍一忍想要分享的這份洪荒之力。
-END-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