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薛之谦的三张“盗摄”照片,成了春节档电影的萨拉热窝事件,欢迎阅读。
星彡 P 丨文
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周,人还有些懵逼。坐在电腦椅上努力回想,我以前到底是做啥的来着?
趁着精神还没缓过劲来,先让 BB 姬摸会鱼,聊一点轻松有时效性的吃瓜节奏。
正好这几天," 薛之谦屏摄(盗摄)"的争议话题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事情是这样的。
2 月 15 日下午,薛之谦看完春节档电影《飞驰人生 2》之后在微博发了一篇观后感,文中出现了三张拍摄电影院银幕的照片。
网友们纷纷评论区留言,提醒这样的做法不妥。但是薛之谦似乎不以为意,第二天还发了一条用 AI 绘画配图的打油诗,有点硬刚的味道。
没想到引发了一场关于 " 到底能不能屏摄 " 的网络大讨论。以电影人、影评人为首的业内人士纷纷指责拍摄银幕的行为是 " 盗摄 "" 屏摄 ",跟粉丝们对冲。
看了一下,目前公开表态反对屏摄的有:董润年、邵艺辉、毕志飞、陈宇、路阳、高群书、梁鸣、忻钰坤等等……基本都是导演编剧。
不是坏,只是缺少提醒
嗨呀,网络 PVP 是真的有意思,我愿称之为春节档电影圈的萨拉热窝事件。
——当然,无论你觉得屏摄很严重,还是个人行为有商量余地,作为公众人物薛之谦这次的做法肯定是影响很差的。他本来可以处理得更好。
正好薛之谦是上海人,《飞驰人生 2》的导演韩寒也是我亭林老乡(上海郊区的一个小镇)。在上海生活多年,我深感大城市的一个潜规则:" 不要随便影响别人。"
什么意思呢?
现实里影响别人的事情,不要随便做,不影响自己的别人事情,不要随便管(赛博对线另说,必须狠狠出击)——在我看来,这是城市体现包容性的一面。
而 " 屏摄 " 本身是一个素养问题。对于有一点阅片经历的电影观众来说,晒票根、不晒电影内容,可以透露有无彩蛋,不透露具体内容,都是基本观影礼仪。
电影院作为一个特殊的黑暗环境,手机螢幕亮光必然会影响其他正在看电影的观众沉浸感,而且确实有不少人表示受到过影响。
我其实可以忍受别人不开闪光灯只是拍一下照片,因为我看电影喜欢坐最前排,不会影响到我。但并不意味自己会做,也不建议别人这么做。
(网友恶搞梗图)
谁也不希望看电影的时候前排亮着螢幕,各种点点点发朋友圈吧?还有就是屏摄的潜在剧透问题,不用多说。
法律上对于这块比较暧昧。
个人拍摄几张照片,不用做牟利确实算不上 " 违法 "。说到底就跟电影院熊孩子踹椅子、接打电话大声评价、脱了鞋把脚搁椅子一样,顶多私底下骂几句缺德。
这也是为什么薛的节奏炒上热搜以后,很多人会看到央视等媒体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①一方面是与电影行业最直接相关的电影局(以及直管的央视 6 套)和国家版权局坚决抵制屏摄;
②另一方面央视新闻(以及 13 套的新闻源)里表示我国法律上没有盗摄的说法,只要不牟利就不违法。
但是我们要清楚,法律应该是我们社会运行的底线,而不是我们人生在世的准绳。薛之谦本可以处理得更圆滑,但是没想到他这么刚,反倒把影响扩大了。
就说这几天热搜里常见的 " 盗摄 " 这个词," 盗摄 " 本身是一个日语舶来词,未经别人允许 " 偷拍 " 的意思。
像日本、香港、美国这些地方都有严格的电影、演唱会现场罚 " 偷拍 " 的规定,动辄罚款几万,甚至入刑。
(日本的柯南反盗摄宣传片)
这些地方无一例外,都拥有过几十年的观影历史,以及发达的本土电影体系。然而国内电影市场化到现在也不过 20 多年,处在一个文明观影的培养阶段。
智能手机人人普及都是近十年的事情,手机拍摄效果追上普通相机更是没几年。现在很多年轻的新观众平时就有爱奇艺看剧、截图发朋友圈的习惯。
这种分享生活的习惯,可能要比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更深。
(之前《灌篮高手 电影版》上映时候就有屏摄)
特别是国产电影老喜欢 " 老带新 ",搞点演技口碑俱佳的老演员,带一些偶像出道试图转型的新人。毕竟偶像不可能做一辈子嘛,总得找后路的。
粉丝们乌央乌央涌进了电影院一顿咔咔咔,全程拍下 " 哥哥姐姐 " 们活跃的画面,发到社交平台应援一番。这几年类似的场面是越来越多了。
这不是 " 坏 ",单纯只是没意识到,提醒一下就能明白。所以今年春节档你会发现,不少电影放映前会有一段雷佳音老师出镜的 " 拒绝观影拍摄 " 宣传片。
你瞧,这小广告不是效果挺好的么?
前脚雷佳音倡导放下手机,屏摄是不文明现象,要杜绝不文明现象,后脚薛之谦正好撞枪口上。放到平时,屏摄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讨论声量。
(《绣春刀》《刺杀小说家》导演路阳)
电影毕竟不像话剧、音乐会那样让人正襟危坐,大多数人对观影氛围什么的也不太重视。碎片化的短视频时代,成就了碎片化的 " 屏摄枪版 "。
往往你还没走进电影院,可能已经在抖音快手、朋友圈里几乎刷完了电影……当然,这种分享打卡欲望很多时候确实能带动电影票房。
(在短视频平台搞电影实时直播是真的离谱)
毕竟短视频、朋友圈是最好的营销安利阵地,光靠提前放出的预告片素材,可能撑不起铺天盖地的宣发体量。
之前 BB 姬写过一篇《当 代 电 影 院 " 菊 " 部 暴 雪 大 赏》,讲的就是野路子宣发,电影看到一半开始人工下暴雪的事情。
活动主办方可能巴不得你多拍几张照片,多拉点人。你看这次节奏也是,很多切身利益相关的片方选择美美隐身,不回应节奏冷处理。
他们也知道一两张照片,根本不可能对电影内容本身有实质性侵害,反而需要这样的宣发吸引观众进影院。只是很多事情不能明说。
反而是影迷和部分从业人员愿意挺身而出,选择不迁就。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为什么买了票不能拍这件事。为什么电影人、从业人员要不厌其烦地发公开倡议,呼吁大家不要屏摄?
买了票为什么不能拍?
特别是跟国内演唱会全程拍摄的现象一对比。
我认识一个网友,平时喜欢看内娱。有天我也好奇搜了一下,发现很多歌手都有 VIP 席位的 4K 直拍视频,特别清晰。才知道国内演唱会一般都是不禁止摄像的。
正好前段时间,去了奥井雅美出道 30 周年的上海演唱会,B 报里也提过一嘴。
年轻点的 00 后 05 后朋友可能不知道,奥井雅美算是 ACG 老前辈了,为《少女革命》《秀逗魔导士》《游戏王》等等好多经典作品唱过主题曲。
当时我旁边有一个女生,应该是跟着男朋友一起来的吧,一开场就掏出手机录像,结果被工作人员喝止。日本歌手嘛,那边演出都是禁止摄像的。
不过奥井雅美来中国开演唱会还是入乡随俗开了一个口子,专门准备了一首歌的时间,可以提供给中国歌迷录像,并允许在网上传播。
秉承着不拍白不拍的原则,我也掏出手机录像了。当时就感觉观众打 CALL 声都小了很多,彼此互动都变少了,大家光顾着拍摄,氛围没有之前的环节好。
后来我明白一件事情。
LIVE 具有唯一性——除非你看的是五月天演唱会(笑),不然每一次现场体验基本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歌手的状态起伏,唱错词或者 MC 事故……
甚至是观众的打 CALL 声,很多遗憾与惊喜是没法通过录像体会的。一场演出直到结束都处于未完成状态,观察周围的观众可能比歌手更有意思。
LIVE 演出有双向的互动性,就像看游戏直播一样,你不一定看的是游戏还可以是主播。而电影就像是文字游戏,为什么 ACG 圈子不提倡文字游戏直播。
——因为是单向的媒介,体验完全不一样。
电影一开始就已经把所有东西都交付给你了,在播放前就已经处于完整的状态。影院只是给你租赁一个大屏和音响,提供沉浸的场景。
总有人像海绵一样,带着 100% 的期待吸收这份观影体验。所以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句话:现实里影响别人的事情,不要随便做。
虽然我知道这句话只能约束自己,没法约束每个人都不去屏摄,翻旧账也没有意思,但是进影院观影之前可以看下票根有没有写 " 禁止摄影 "。
如果有,那么我觉得还是要遵守基本规定吧,忍一忍想要分享的这份洪荒之力。
-END-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