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024十大爆款車出爐!比亞迪占了一半,智能化還只是小眾需求,歡迎閲讀。
2024 年的汽車市場如同沒有硝煙的戰場,競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眾多新款汽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亮相,究竟哪款車型能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脱穎而出,成為年度爆款?
為此,電車通根據乘聯會及廠商公開數據,統計了中國地區銷量前十的車型:與 2023 年相比,榜單上的選手變化不大,海豚、長安 CS75Plus 退位,宋 Pro 與宏光 MINI EV 上位,其中前十名一共有 7 輛新能源車,3 輛燃油車,燃油車退出銷量榜只是時間問題。同時,前十名中比亞迪獨占 5 席,再一次霸榜。
11 月,秦 PLUS 熱賣 3.6 萬輛,在家轎領網域斷層領先,提前鎖定鎖定年度銷冠。近一年,比亞迪秦 PLUS 累計銷量已達 480458 輛,位列 A 級轎車銷量榜首,提前鎖定 2024 年度家轎銷量冠軍。秦王掃六合,真不是随便説説而已。
圖源:比亞迪
2022 年 9 月,秦 PLUS 首次奪得月度 A 轎銷冠。從此,秦 PLUS 變得 " 一發不可收拾 "。随後陸續拿下家轎銷冠、轎車銷冠、全品類汽車銷冠,并在 2023 年摘得 " 年度家轎銷冠 ",成為中國市場最暢銷家轎。在 2024 年,秦 PLUS 的表現依舊強勢,以全新的榮耀版車型,798 的價格引爆市場價格戰," 常态化奪冠 " 成為了秦 Plus 的标籤 。
2024 年,自主品牌集體 " 圍剿 " 特斯拉 Model Y,但一年下來,Model Y 依舊是銷量最高的新能源 SUV。月銷量基本穩定在 3 萬以上,近幾月甚至超過 4 萬,也就比亞迪秦 PLUS 能和特斯拉比銷量了。值得一提的是,Model Y 在 2023 年全球銷量超越了豐田的卡羅拉,成為全球最暢銷的乘用車。
圖源:特斯拉
如此銷量,只因為它叫特斯拉,作為電車引領者身份,其市場保有量大,而且還保值,這也是很多人選擇特斯拉 Model Y 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比亞迪官方數據,海鷗 11 月熱賣 56459 輛,達成連續 2 個月銷量破 5 萬輛的成就并創下銷量新高。上市以來累計銷量已經突破 70 萬輛。
海鷗能成功不奇怪,A00 級市場空間并不小,在海鷗出現之前,市場缺少一款真正的精品車。受限于價格,廠家在設計 A00 級車型時,往往外觀、舒适、性能、智能、安全等配置無法兼顧,而海鷗在保證車輛的配置和體驗基礎上将成本做到了極致,真正實現了 6 萬級的全能小車。
從銷量分布上看,比亞迪有着眾多的銷冠車型,其中不得不提的肯定是比亞迪宋家族,尤其是宋 PLUS 這款車,宋 PLUS 11 月熱賣 55105 輛,創下 24 年的銷量記錄,長期霸榜新能源 SUV 領網域,并且也是中國品牌首款銷量超過百萬的新能源 SUV。
宋 PLUS 這款車可以説是為比亞迪的騰飛立下了汗馬功勞,2021 年宋 PLUS 剛發布時,百公裏虧電油耗僅需 4.4L,要是在充電方便的情況下使用成本更低,并且滿油滿電的情況下最大綜合續航能超過 1100 公裏,這對當時的同級别競品可以説是降維打擊了,早期由于產能問題一直落後于其他 SUV,不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驗證之後,銷量直接迎來了騰飛。
作為馬路三大媽之一的軒逸,雖然在網絡上一直遭受诟病,但是其在 2024 年的銷量着實不俗,即使同比有所下降,仍然奪得了 A 級燃油轎車年度銷量榜首的位置。
圖源:東風日產
其實軒逸這款車在產品實力方面并沒有什麼突出的特色,但如果綜合多方面來對比的話,你就會發現省油、好操控、座椅舒服、空間大、性價比高這幾個優點已經足夠讓軒逸獲得不俗的銷量。數據顯示,東風日產 1-11 月終端累計銷量為 57.56 萬輛,同比下滑約 12.9%,而在這其中,也只有軒逸還在苦苦維持着東風日產的體面。
朗逸的 11 月銷量再次突破 3 萬台,累計銷量已達到 500 萬輛。作為 " 買菜車天花板 ",朗逸外觀沒有太多花裏胡哨的設計,但就是看着順眼,特别是中庸卻耐看的前臉,簡直就是 " 老少皆宜 "。
圖源:上汽大眾
對于上汽大眾來説,朗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車系,在入門級家轎市場開疆拓土,也讓更多消費者用更少的預算買到高品質車型。不過,在新能源的浪潮下,朗逸開始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今年也是首次跌出前五,明年競争更加激烈,可能今年是朗逸最後一次上榜。
截止到 11 月份,元 Plus 2024 年累計銷量達到 276,606 輛,作為一台上市僅三年多的純電車型,它的累計銷量已經超過了 89 萬輛,明年上半年将會突破百萬,這樣的成績不論是燃油車時代還是新能源時代,都是相當令人震驚。
同時,元 Plus 還火到了海外,目前,BYD ATTO 3(元 Plus 海外版)的累計出口量已超過 10 萬輛,在亞太、歐洲、美洲、中東非等地區的全球超過 110 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交付,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典、泰國、新加坡等地蟬聯銷量冠軍。并被評為英國 2024 年最具價值電動汽車。
受價格戰影響,大眾終于放下面子!目前速騰在終端的售價已經跌至 8.29 萬 -12.79 萬(實際價格以當地 4S 店為準),優惠幅度多達 4 萬。
圖源:一汽大眾
速騰好賣的首要因素就是品質口碑,其實開過老款大眾車的人都知道,速騰的駕駛質感、各方面的用料的質感都是同級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十幾年前大眾最輝煌的時候,雖然價格在同級中屬于稍貴的,但是品質越級,具備很強的高級感,速騰的配件高級程度和内飾質感完全不亞于更高一級的邁騰。
最近,五菱汽車宣布宏光 MINIEV 家族累計銷量已突破 140 萬輛,11 月銷售 38016 台。自 2020 年 7 月上市至今,宏光 MINIEV 已連續 52 個月為 A00 級純電車型銷量冠軍。
圖源:五菱宏光
在電動代步車市場中,宏光 MINIEV 算得上是開創者,憑借精準的定位、親民的售價激活了這個細分市場,目前很多車企都針對這個細分市場進行了產品布局,包括五菱宏光 MINIEV、長安 Lumin、吉利熊貓 mini、東風風光 MINIEV、奇瑞 QQ 冰淇淋等等。不過從銷量數據來看,5 萬左右的電動車市場中,五菱宏光 MINIEV 一直是這個細分市場中的 " 領軍車型 ",深受消費者的認可。
宋 Pro 第一次擠進榜單前十,主要得益于 9 月份的新改款發布,實現上市以來的兩個完整銷售月連續月銷破 3 萬輛,宋 Pro DM- i 似乎并沒有特别驚豔的地方,采用的是比亞迪家族式的設計語言,但你多看幾次,又會覺得,它好像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俗話叫做 " 耐看 "。
宋 Pro 的定位可以説是标準的比亞迪策略,該車以低用車成本為核心賣點,同時在顏值、空間、動力、智能化等方面也有均衡的表現,而且還有 11.28 萬元起售的親民價格,價格比宋 Plus 低,配置大差不差,明年完全有可能取代宋 Plus 霸榜新能源 SUV 領網域。
從銷量榜來看,前十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 " 普通 ",這與我們的認知中的 " 智能汽車 " 有些不同。除了排名第二的特斯拉外,其他車型均沒有高階智駕,沒有各種大屏副屏,沒有智能座艙。
比如在比亞迪上榜的 5 款車型中,只有最基礎的 ACC 輔助駕駛,基礎的語音喚醒功能,這對于把智能化當成流量密碼的車圈來説,多少有點 " 逆潮流 "。
2024 年一整年,我們都在宣揚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回過頭才發現,消費者真正選擇的車型,反而是那些沒有突出亮點,相對均衡的車。從行業的角度出發,智能化無疑是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關鍵,但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可靠、耐用、不花裏胡俏,依舊是購車的第一需求。
市場研究公司 J.D. Power 近期一項調查表明,盡管高階駕駛輔助系統現在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許多車主仍然覺得這項功能并不好用。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車主喜歡智能駕駛中部分能夠直接解決特定場景問題的功能,例如倒車時候的補盲,而其他自動駕駛功能在車主看來還沒有達到好用的程度。
這項研究也指出了現有智能化技術存在的問題。例如功能不穩定、不準确占所有使用問題的 45%,這一比例連續三年呈上升趨勢,是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中占比最高的問題類型。這也反映出,随着智能化配置滲透率的增加和消費者使用頻率的逐步上升,消費者對功能的穩定性和準确性也更加重視。
另一項被車主認為沒有價值的技術是副駕駛位的顯示屏,他們認為該項產品的使用率并不高,因為只有 10% 的車輛每天會搭載前排乘客。盡管車主認為該功能沒有必要,但汽車制造商仍在不斷提供更多帶有副駕螢幕的汽車。
過去智能化技術的新鮮感吸引了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人群擴大之後,人們開始關注質量、使用感受等多方面因素,單純的先進技術吸引力優勢正在逐漸降低。
中國科學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認知智能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黃武陵認為,将凸顯汽車智能化能力的智駕功能作為賣點固然可行,但智駕功能應當是 " 錦上添花 ",絕不是車企最重要的賣點。以極越為例,即便背靠吉利汽車、百度,手握國内首個純視覺智駕技術,但極越也并未打赢 " 翻身仗 "。
這不盡讓我們反思,所謂 " 智能化 ",會不會只是少數人的狂歡?
這并不是電車通一廂情願的想法,根據易車研究院發布的購車關注度洞察報告 ( 2024 版 ) 顯示:智能并不是中國購車用户的主要關注點。
其中提到:去年男性購車關注度 TOP5 分别為價格、品質、品牌、安全與能耗。當價格、品質、安全、能耗等基礎產品點有優勢了,再考慮智能,屆時可以錦上添花,切忌本末倒置,導致上百億智能化投入竹籃打水一場空。
以鴻蒙智行為例,華為看似開口閉口都在談智能化,其實它刀刀見血的是激進的定價策略、嚴格的品控機制、嚴謹的安全意識等;小米 SU7 的成功也不是因為智能化,事實上,小米 SU7 的智能化連第一梯隊都上不了,盧偉冰在訪談中也強調,小米 SU7 的成功是基于小米產品方法論(爆品思維)和小米品牌高端化方法論,這兩個方法論的集大成者,是它們形成了小米 SU7 今天的成功。
或許當車企們卷完智能化後,汽車行業的競争最終仍将回歸汽車的本質,智能化不是偽需求,但也不是第一需求,我們要做的,就是 " 少看車企廣告,多看車主‘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