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被傳限薪120萬,基金依然過着肥日子,歡迎閲讀。
在頻頻傳出降薪的當下,基金行業似乎正在 " 光環退卻 "。但實際上,即便在去年受到市場下行、管理費下調的影響,基金公司還是表現出了令人豔羨的掙錢能力。
作者 | 路春峰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解一帆
基金經理薪酬,仍是最敏感和勁爆的話題。
近日有市場傳言稱,某銀行系公募基金已上報薪酬方案,年薪封頂在 120 萬元,該消息很快衝上熱搜。這一傳聞,很快被當事機構否認。
多家公募基金也對「市界」表示,截至目前,自家機構并未有相關檔案發布。
但基金行業高收入光環不再,亦是不争的事實。最近兩年,受市場行情影響,即便沒有限薪,很多基金從業者的日子也不如以前好過。有公募從業者稱:" 我認識的一位基金經理,因為降薪,已經在賣房子了。"" 希望監管盡快放開兼職限制,要允許從業人員在非工作時間做兼職補貼家用。" 另外,中郵基金、中金基金等有公開數據的公司董監高的薪酬下降幅度也十分明顯。
有業内人感嘆:幸虧基金公司不是上市股票,否則股價也要跟着薪酬 " 腰斬 " 了。
不過,先别着急同情,因為這門生意的 " 油水 " 仍舊很大,這也是其始終充滿争議的原因。
" 塔尖上的塔尖 "
金融業一直以高薪著稱。據 Wind 數據,在 A 股 11 個一級行業中,金融業以平均 1882 萬元的 " 高管年度報酬 ",位列 2023 年榜榜首。這還是薪酬同比縮水之後的數字。上一年,金融業高管團隊整體的報酬更是高達約 2096 萬。
▲(圖源 /Wind)
智聯招聘最新的 2024 年一季度招聘薪酬榜也顯示,基金 / 證券 / 期貨 / 投資等金融業,以 13374 元的平均月薪位列第一,比同樣以高薪聞名的計算機軟體高出 1330 元 / 月。考慮到金融業減員增效帶來的影響,這一數字比上年同期減少 482 元。
而基金行業的收入,又是整個金融業公認的 " 塔尖 "。業内一直存在一條清晰的 " 鄙視鏈 ",即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信托>券商>銀行>保險。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2022 年平均工資數據,證券基金和投資公司員工的年平均工資,達到 45.2 萬元,是銀行平均年工資的 2 倍,對保險業來説更是達到了誇張的 5 倍,後兩者的年平均工資分别為 21.6 萬、9.1 萬元。
基金經理的薪酬一般分為固定薪資和績效獎金。據 BOSS 直聘數據,目前在招基金經理的固定薪資普遍在 50 萬 / 年以上。例如某大型基金公司在招的量化基金經理,月固定薪資為 3 萬~6 萬元,發 14 薪,即年固薪在 42 萬~84 萬元;北京某公募在招的債券基金經理,月固定薪資為 2.5 萬~4 萬元,發 20 薪,即年固薪在 50 萬~80 萬元。
這兩年,基金經理因拿着高薪,卻讓基民虧損被各種批評。但這個工作,也不如人們想象中好幹。
首先,成為一位出色的基金經理并非易事,他們大多數在學生時代就是 " 卷 " 王。Wind 數據顯示,在當前 2869 位基金經理中,具有碩士學位的人數最多,占比高達 86%;博士學位次之,占 10% 的比例;學士學位及其他僅占 4%。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基金經理,如朱少醒、葛蘭、劉格菘、蔡嵩松、崔宸龍等,都有博士學歷加持。
而名校背景在基金圈也只是 " 入場券 "。據中金财富統計,在已披露學歷背景的 799 位基金經理中,出身于北大、清華的基金經理人數占據絕對優勢,分别為 118 人和 116 人;第二梯隊多來自知名 985 院校,復旦、人大、交大、廈大、南開等綜合性大學。此外,畢業于哥倫比亞、帝國理工、倫敦政經、斯坦福、康奈爾等海外頂級學府的 " 海歸派 ",也不在少數。
學歷背景與投資能力之間,或許未必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曾經的 " 公募一哥 " 王亞偉,是 1989 年安徽省高考狀元;泓德基金的 " 頂梁柱 " 邬傳雁,是 1987 年湖北鄂東南區網域狀元;諾安基金曾經的 " 芯片一哥 " 蔡嵩松,在 15 歲時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即便踏進公募,要想從研究員晉升到基金經理,這中間至少還有大約 5 年的培養周期。期間卷 " 待機時長 "、卷精神狀态、卷健康、卷發量;在少數幸運兒成為基金經理後,擺在眼前的就是規模、業績、排名的新一輪厮殺。某種程度上,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與所享受的高薪是成正比的。
" 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壓力大)懷孕是會流產的。" 一業内人士曾心有戚戚地表示:我自己是有這個經歷的,當時就差點流產。所以我個人的選擇是先從行業裏出來,換個賽道跑跑看。
高學歷、高壓力、相對可觀的薪酬,這就是塔尖上基金經理們的生存狀态。
基金還是很肥的生意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2023 年公募管理的基金產品整體虧損 4347 億元。如果算上 2022 年整年虧損的 1.45 萬億元,這兩年公募基金產品合計虧損近 1.9 萬億元。
雖然基民 " 受傷 " 很重,但并沒耽誤公募管理規模的登高。
2023 年 6 月底時,公募基金就憑借 27.69 萬億元管理規模,正式取代銀行理财,成為居民投資理财的新 "C 位 "。而據 Wind 最新數據,得益于非貨币基金和 EFT 產品規模的擴張,到 2024 年 3 月,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已經突破 29 萬億。
身在其中的公募基金公司,雖然有相當部分公司營收和淨利潤有所下滑,但絕大多數公司是盈利的,且淨利潤率十分可觀。
例如南方基金,其非公募業務(包括私募基金管理、企業年金管理、社保基金管理等)的管理規模在 2023 年取得了快速擴張。使其營收達到 67.64 億元、同比上漲 4.2%,淨利潤 20.11 億元,同比上漲 13.59%,淨利潤率高達 29.98%。
做個不甚恰當的對比,全球最賺錢的蘋果公司在 2023 年的淨利潤率也只有 25.3%。
▲(圖源 / 企業财報)
不過,南方基金的公募業務發展有些乏善可陳。Wind 數據顯示,在 2023 年這個 ETF 大年,南方共新發 8 只 ETF,但只有南方中證國新央企科技引領 ETF 一只產品的規模在 19 億,另有 3 只規模小于 1 億。
另外,截至 5 月 10 日的最近一年内,南方有 11 只基金(不同份額合并計算)虧損幅度超過 20%,其中虧損最多的南方中證新能源 ETF 聯接 C 的淨值只剩 0.4781 元。而該產品在最近兩年已累計虧損 34 億元,今年一季度繼續虧損 3.52 億元。
華泰證券旗下公募華泰柏瑞基金的勢頭更猛,它乘着 ETF 大發展的東風,非貨币 ETF 規模在 2023 年内增長超過 50%,特别是華泰柏瑞滬深 300ETF 這只產品,規模在當年近乎翻倍至 1310 億,而截至 2024 年 5 月 10 日該產品規模已突破 1950 億。
這也使華泰柏瑞基金公司 2023 年的營收同比上漲 24.81% 至 17.57 億,淨利潤漲超 32% 至 5 億元。此外,興業基金、諾安基金、長城基金等在去年 A 股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也都實現了營收淨利潤的雙增長。
▲(數據來源:公司财報、公開數據。市界制圖)
即便是管理費占營收比重較大的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博時基金、匯添富基金等,縱使受到降費影響而使營收淨利下滑,但最終在 2023 年錄得的淨利潤都在 14 億之上,且淨利潤率都超過 25%。
▲(數據來源:公司财報、公開數據。市界制圖)
盡管此次再次登上熱搜的限薪 120 萬,讓基金行業看上去 " 光環不再 ",然而對于基金公司本身來説,公募基金行業仍然是一個很肥的生意。
有錢就能任性?在限制薪酬和禁止炫富等監管的約束下,基金行業風氣正得到改善。
2023 年底," 不得炫富 " 與 " 不得随意離職 " 一起被寫入新規《基金從業人員管理規則》。2024 年 4 月公布的新 " 國九條 ",明确提出 " 完善與經營績效、業務性質、貢獻水平、合規風控、社會文化相适應的證券基金行業薪酬管理制度。"" 堅決糾治拜金主義、奢靡享樂、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風氣。"
" 現在公司裏大家連名牌包都背的少了,尤其是愛馬仕、香奈兒都看不到了。五一出國遊的人也少了很多。" 一業内人士對「市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