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 公關竟然也有了古典和先鋒,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一口老炮,作者:炮哥被人注冊了,題圖來自:AI 生成
藍标把大部隊從北京搬去上海,震動了整個廣告和公關行業,真正讓整個行業開始系統性反思了。
搬遷只是一個結果,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我覺得要看三組數字,藍标現在 70% 的營收和客户在南方;2023 年,淨利潤 1.166 億,退回 10 年前的水平,今年前三季度,營收 454.2 億,淨利潤只有 1.231 億,同比下滑 57.23%;最近三年,應收款分别為 68.30 億、73.17 億、103.8 億。
我是今年 4 月份決定從北京搬到杭州的,6 月份就動身了,目前運行了半年時間,進展順利,結果超出預期,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跟藍标這種行業巨頭去對比的,搬遷的原因也完全不一樣,但是裏面有幾點細節,我覺得是值得拿出來讨論一下的。
因為我從北京的傳媒圈離開後,融入到了南方的圈子後,發現了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結論在文章的一開始就説了,分别對應上述三組數據。
某上地大廠公關一号位,在我的社群裏説過一句話,今天很多公關還沉浸在過往的傳統式打法裏,不能自拔,但事實上,這一套早就過時了。我搬到杭州之後,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發現了很多新鋭企業,早已經形成了一套新式玩法。
我們姑且叫傳統打法為古典式公關,内核是人情江湖關系型體系。
我簡單描述一下,就是兩套班子邏輯,一種指導思想,一個一号位身後有一套幹活班子和一套媒體班子,完全用新聞思維來指導工作。
你會發現古典公共的代表人物們,只要換工作,永遠都會有一幫嫡系部隊跟着移動,現在很多大廠的 HR 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嚴格控制山頭文化的形成。
然後就是媒體關系的固化,我們會發現無論哪裏都有一群固定的媒體,和古典式公關長期存在一種依附關系。
主導思想就是新聞思維,因為兩套班子的人,基本都是新聞機構出來的,大家做内容的底色高度統一。
這兩套邏輯和一種思想,都是從上一個公關周期(1985 年~2013 年)裏延續下來的,在自媒體沒有出現之前,這套體系運行的非常完美,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喝酒、吃飯、送禮、旅遊、交朋友這些思路通通有用。
我來了南方之後,恍然大悟,原來這麼多企業悄咪咪的發大财時,公關傳播思路也發生了質變,我姑且稱這些打法為先鋒公關,其特點是,定價體系和流量思維。
廣州好幾家公司的公關老大私下跟我説,最怕去北京,為啥?無效社交實在太多,酒沒完沒了地喝,牛逼漫無目的地吹,聽各種大哥回憶當年如何雄起,帶着任務去了一趟北京,醉醺醺的回來後,發現事情還沒辦。
在 2013 年之後崛起的大部分公司裏,新一代的公關人,并沒有歷史包袱。自媒體時代,大部分媒體都是商業機構,彼此之間就是在 " 約稿 " 這種環境裏成長起來的。甲乙方身份發生了變化,所以經常有人會説,一些公司的公關傲慢和盛氣凌人,這完全可以理解,總不能讓人跪着給你送錢吧?
他們後面采用一套定價體系來進行公關動作,甚至有一些公司開發出了管理系統,類似于廣告系統。每個媒體按照屬性、前台流量、細分圈内觸達率、内容評估、成交價等多個維度來确定權重,擺脱掉了傳統靠媒介的喜好來選擇媒體的方法,完全讓影響力來決定,然後媒介再進行修正。
這就解決掉了古典公關媒體系統固化老化無用化的問題,很多古典公關會説,這麼做,就會造成一個得罪人的局面,畢竟很多時候,正面的事情不見得能做成,但是寫負面,卻是個個在行。
信息繭房,是被我們忽略掉的一個大問題,媒體是一個又一個圈子的,大家仿佛是一組又一組在高爾夫球場打球的人,基本上只會看同組另外三個人的球在哪裏,誰會關心别的組的人球在哪裏?畢竟人都看不到。大家都是同類型的媒體互相監督廣告投放,張三看李四,李四一定也只看張三,每天早晨打開對方的公眾号看一眼。
先鋒公關的内容思路是流量思維,并不是新聞思維,他們并不覺得營銷号很 low,也不會覺得娛樂号無用。所以他們在新聞類媒體的監控中,就處于一個長期不投放的狀态,你無法看到他們的預算花到了哪裏去。
我曾經私下看過一家杭州快消品公司的媒體名單,幾百個人當中,我幾乎只認識一兩個人。
但是,我并不認為先鋒公關可以碾壓古典公關,在這中間有一個度,中間态,才是正确的打開方式,因為老一批的媒體還沒消失。這一塊是幹貨了,我就不詳細寫了,歡迎我的客户們,私下交流。
接下來,我們讨論第二個結論,大廠陷阱。
我為什麼從北京搬到杭州來?因為我在北京的業務,已經停滞增長了,北京遍地都是大廠,遍地都是大型乙方。我的确是個小而美,搶也搶不過,肉總是别人吃,我喝口湯,北京天氣又冷,經常是冷湯。
最後,我面臨的局面是什麼?大廠用規模無情的壓價,公關行業大家都知道,低于 30% 毛利的單子,在抛掉人力和隐性成本後,基本就是不賺錢的狀态。我從前年到今年,每年都呼籲同行,不要打價格戰,但是然并卵,愈演愈烈。今年已經有人喪心病狂到虧錢做生意了,就為了拿兩個大廠的單子背書,出去忽悠中小企業。
我玩不起了,躲得起吧?于是,我搬到中小型企業更多的長三角,我去伺候規模更小的企業。肉小嘛,沒那麼多人跟我搶,這些客户畢竟也更難觸達,大家都不大,互相尊重,互相成長。而且我也有機會更近距離跟這些企業的創始人交流,成為朋友,我獲取的甲方需求,也不再是二手信息。
最重要的是,中小型企業會更依賴和信任我們,需要我們的大腦。而不像大廠只需要我們的肉體,我們真正從執行回到了策劃,利潤率也更高。
大廠的競标,我已經兩年不參與了,在我看來,那不再是一個名利場,而是一個絞肉機。
第三個結論,其實是第二結論的衍伸,墊款是一個巨大的風險點,奉勸各位别再拿這個能力做核心競争力了。
從比亞迪事件到樂視,OFO 到威馬再到哪吒和極越,這些年,多少乙方因為墊款,欲哭無淚?
但是,這兩年,行業裏的很多大哥們,不僅不吸取教訓,甚至傾家蕩產去銀行抵押貸款來給大廠們墊款,我實在搞不懂這種邏輯。于是,我跟很多企業合作的時候,會選擇跟他們的乙方合作,我會説,大哥,我給你 10% 的利潤,你給我預付款,這樣大家都爽,好不好?
是誰規定,乙方一定要給甲方墊款超過一個季度的?這一點,我覺得互聯網企業特别好,基本上一個月就回款,這才叫合作夥伴。説到這裏,我想起來了車圈的一些媒體前段時間的吐槽,現在車企連媒體的車馬費都開始後置了,發布會不給,開完發布會後,拖很久再給,互聯網企業就很規矩,到了現場籤到後,立刻給到。
這一切都是規模惹的禍,太多的生意人,陷入了規模陷阱,而忽略掉了一個企業最重要的現金流。100 億規模長期一年 100 萬利潤,這種生意,有啥意思呢?這一點,我很佩服理想的李廠長,這是車圈真正的明白人。
了解華為的人都知道,華為總是在提,不要讓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吃虧,要讓大家賺到錢。
超長周期的墊款,絕對是行業的一種陋習,大家應該一起拒絕,讓一些甲方沒有乙方去服務,這才能淨化行業,讓大家不冒着倒閉的風險服務。
以上,是藍标搬離之後,我的一些思考。
2025 年,毫無疑問,對于傳播行業來説,是十字路口,為什麼這麼説?因為我們會發現,碎片化,在這個行業,也開始通行起來。大型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會逐漸成為歷史。甲方都很強,而且越來越強,最強的人也去了甲方,他們不再需要全案,只需要模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一口老炮,作者:炮哥被人注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