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馬斯克手撕奧特曼:這恐怕是AI史上最重要的一場官司,歡迎閲讀。
" 任何一個偉大的事業都需要金錢的推動,最終不得不轉變為結果導向的商業。"
文 / 巴九靈
2 月 29 日,馬斯克一紙長達 46 頁、1.4 萬字的訴狀,将 OpenAI、CEO 山姆 · 奧特曼以及總裁格雷格 · 布羅克曼告上法庭。
根據這份檔案,馬斯克指控 OpenAI 背離非營利、致力于公共的開源 AGI 的使命,轉而和微軟建立了獨家合作關系,并将 GPT-4 秘密化,成為微軟謀求商業利益的幫兇。
是的,估值超過 800 億美元的 OpenAI,其實是一家非營利組織。
馬斯克還公開了一封重量級的 " 秘密郵件 ",大致内容是曾和 CEO 奧特曼、總裁布羅克曼達成協定:OpenAI 是為了全人類利益,安全性應該是首要考慮。
在 OpenAI 的非股份公司注冊證書裏,同樣白紙黑字寫着 " 公司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 "" 任何淨收入或淨資產都不得歸董事、高級成員或職員所有 "" 公司不得擁有任何股本 " 等等。
然而,自 2019 年山姆 · 奧特曼親自設計了新的股權架構,并接受微軟累計 130 億美元投資起,OpenAI 一直就被質疑是 " 披着非盈利組織的羊皮,利用人性弱點賺錢的狼 "。
美國知名财經媒體 CNBC(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對此評論:" 當年馬斯克和奧特曼坐下來籤署的合同的神聖性受到侵犯,是這起訴訟的本質。"
這在以契約精神立國的美國可是 " 原罪 "。
從 2015 年聯合創立 OpenAI 到對簿公堂,馬斯克和奧特曼——兩位如今全球商業界最具話題性的人物,再一次撕破臉皮。
任何一項偉大技術,都逃不過倫理讨論;任何一項偉大事業,都少不了 " 甄嬛時刻 "。
" 撕逼 " 始末
2015 年 7 月,埃隆 · 馬斯克在加州的一個度假村裏慶祝他 44 歲生日。和馬斯克有數十年交情、時任谷歌 CEO 的拉裏 · 佩奇也參加了那場派對。
夜晚,兩人聊起了人工智能的話題。很快,氣氛變得愈發緊張起來,因為二人的争論開始上升到" 人工智能最終會造福人類還是毀滅人類 "。
佩奇的願景是,打造一個 " 數字烏托邦 ",人類最終會與人工智能融為一體。馬斯克則笑笑説:" 我們就完了,機器會毀滅人類。"
帶着一絲挫敗,佩奇在當庭廣眾之下稱馬斯克是 " 物種主義者 ",一個偏愛人類而不是未來數字生命形态的人。
拉裏 · 佩奇
馬斯克後來説,那個羞辱是 " 最後一根稻草 "。生日派對結束後,馬斯克和佩奇便不再聯系。幾周後,馬斯克和當時正運營一家科技孵化器的山姆 · 奧特曼,以及幾名研究員共進晚餐。
那頓晚餐促成了一家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創立。在馬斯克和幾位硅谷大佬籌資的 10 億美元的支持下,它将直接對抗佩奇支持的人工智能 DeepMind,打破大公司壟斷,最終目标是讓 AI 造福全人類。馬斯克還為這家 " 非營利性組織 " 取了個名字—— OpenAI Nonprofit。
如今看來,10 億美元在人工智能領網域根本打不起水漂,錢燒完了只能融資。
于是在 2019 年,山姆 · 奧特曼設計一套新的股權架構:成立一家營利性組織 Open AI LP,以此為主體對外融資。投資人包括創始團隊的 " 利潤回報 " 都設有上限,且投資人只能分享利潤,沒有控制權。
原本的 OpenAI Nonprofit,則負責這個融資平台的管理和運營,以及 CEO 的任命和罷免。值得一提的是,創始人兼 CEO 的山姆 · 奧特曼并未持有任何股權。他表示 " 做這件事只是出于熱愛 "。
從股權架構中看出,目前最大的出資方是微軟,迄今共注資 130 億美元,持股占比達 49%。根據《财富》雜志披露的利潤分配設計,簡單來説,OpenAI 的利潤先分給馬斯克等初始投資人,共計 10 億美元。第一波錢分完後,微軟将一直為 OpenAI 買單,直到後者将 2250 億美元的利潤出清給微軟和其他投資者,才能收回所有股份和獲得所有利潤。
OpenAI 的做法類似于把公司租給了微軟,租金是确定的,租期長短取決于 OpenAI 的未來盈利速度。
而此時,OpenAI 聯合創始人馬斯克又在哪裏呢?
事實上早在 2018 年,馬斯克便與 OpenAI 分道揚镳了。《埃隆 · 馬斯克、山姆 · 奧特曼和 OpenAI 的秘史》一文報道了 8 名熟悉内幕人士的披露:馬斯克試圖全權掌管 OpenAI 并親自運營,但遭到奧特曼和董事會的拒絕。還有消息説,馬斯克挖走了 OpenAI 的核心技術人才安德烈 · 卡帕西,後者成為特斯拉自動駕駛的架構師。
總之在外媒語境下,馬斯克和 OpenAI 确實存在利益糾葛。一個被證實的事實是:馬斯克在一句 " 你們都是一群蠢貨 " 下離開了公司。
這算是馬斯克和奧特曼第一次撕破臉皮。
酸味十足的對抗
和奧特曼 " 分手 " 後,馬斯克逐漸停止了對 OpenAI 的捐助(曾承諾 10 億美元)——這讓 OpenAI 在訓練上步履維艱,最後接受了微軟的 10 億美元的投資和基礎設施技術,他們一起建造了一台超級計算機來訓練模型,創建了 GhatGPT 以及後來的 DALL-E、Sora 等大模型。
2022 年 11 月,ChatGPT-3.5 悄悄上線,之後便引發全球生成式大模型熱。時隔四年後,馬斯克再次對 OpenAI 發動 " 嘴炮 "。
2023 年 2 月 17 日,他在推特上寫道:"OpenAI 最初是作為一家開源(這就是為什麼我把它命名為‘ Open ’ AI)的非營利性公司而被創建的,用來制衡谷歌。但現在它已經成一家閉源、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公司,由微軟有效控制。而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
一個月後,他用推特繼續攻擊:" 我仍然很困惑,我捐贈了約 1 億美元的非營利組織如何以某種方式變成了市值 300 億美元的營利性組織。如果這是合法的,為什麼所有人不都這樣做呢?"
奧特曼對此不予置評。
3 月 29 日,以埃隆 · 馬斯克為首的 1100 人聯名發表公開信,呼籲所有 AI 實驗室立即暫停訓練比 GPT-4 更強大的 AI 系統,為期至少 6 個月,并稱人工智能是 " 人類文明未來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馬斯克俨然站在了人類的道德制高點上,并将矛頭直指 OpenAI。
但這并不能阻止 OpenAI 的一路狂飙。直到 2023 年 7 月,馬斯克終于宣布成立自己的人工智能 xAI,正式對标 OpenAI。
時間線推到這裏,結合此次訴訟事件,以 CNBC 為代表的媒體不免在馬斯克身上聞到了一股酸味。
" 這位億萬富翁的臉皮是出了名的薄,且以記仇聞名。他投資過 DeepMind 但未能收購,之後幾年裏,他對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噴了垃圾話。在他曾試圖收購,但遭拒絕,之後他創辦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公司。" 一位美國媒體人評論道。
相對馬斯克的咄咄逼人,山姆 · 奧特曼卻鮮有對馬斯克的評價。他曾在播客節目中描述了馬斯克早期扮演的角色," 毋庸置疑,埃隆是人才磁鐵,還擅長譁眾取寵 "。
而在 GPT-4 上線後遭馬斯克炮轟後,他在采訪中的回應:" 不管你想怎麼談論他,我想説他就是個混蛋——我不想擁有他的風格。但我認為他真的很關心,并且對人類的未來感到非常焦慮。"
馬斯克的算盤
盡管馬斯克對 OpenAI 和奧特曼可謂是 " 罄竹難書 ",但訴訟的關鍵其實圍繞 GPT-4 到底是不是 AGI(通用人工智能)。
如果是,就超出了微軟 2020 年 9 月與 OpenAI 籤訂的獨家許可協定,而後者并沒有将 GPT-4 開源,因此違背了創立之初的協定。
馬斯克認為,GPT-4 已經觸及到 AGI 的邊界,而 OpenAI 正在研發的神秘模型 Q star,似乎表現出為明确的 AGI 特征。不過,GPT-4 是不是 AGI,只能靠陪審團的判斷了。
在一些美國法律專家看來,馬斯克的指控較為牽強,但他有權提起訴訟。作為 xAI 的創始人,馬斯克對 OpenAI 有明确的 " 破壞動機 "。" 哪個法官不會看穿這一點呢?" 一位律師指出。
所以在馬斯克的訴狀中,有 68 次提到了微軟,而他對自己的 xAI 卻只字不提。馬斯克所創立的 xAI 的宗旨是 " 創建一個能夠解決復雜科學和數學問題的超級 AI 系統 "。然而,xAI 的大模型 Grok,顯然還是在走 ChatGPT 的老路子——既沒有科學論文,模型也沒有開源。
所以,與其説是馬斯克對人類命運的正義凌然,換一個角度,倒不如視為一場 " 樸實無華 " 的商戰。一位輿論場的高手,發一條推特便能攪動股價,很難不讓人懷疑馬斯克正巧妙地利用當下人們對 AI 的争議、質疑乃至恐懼。
有一個細節,是關于馬斯克當年為何想接管 OpenAI。盡管真相撲朔迷離,但《紐約 * 時報》爆料,馬斯克看到谷歌 AlphaGO 的圍棋表演後大為震驚,希望加速 OpenAI 的進度,并盡快商業化,融入到自己的特斯拉生态中。其實也從側面反映,馬斯克對 AI 并非存有 " 道德潔癖 ",他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商業小算盤。
而之所以在這個節點控訴,恰恰是 OpenAI 最近 " 屋漏偏逢連夜雨 "。
目前美國和歐盟的監管機構其實已經在調查微軟是否對 OpenAI 構成收購;而《紐約 * 時報》在去年 12 月針對 OpenAI 和微軟侵權使用文章訓練的訴訟遠沒有結束。可以預見的是,2024 年,關于 AI 侵權的訴訟案正蓄勢而爆發。
或許從 OpenAI 試圖盈利的那一刻起,局面便已注定:既然 OpenAI 享受了非營利組織帶來的政策、觀念等各種便利,也要面對營利性組織所帶來的挑戰與風險。
找奧特曼麻煩的,遠不止馬斯克。馬斯克能做的,無非是 " 火上澆油 " 而已。這場官司,恐怕成為 AI 史上關于版權訴訟等問題至關重要的導火索。
偉大的生意
有一位叫斯蒂格勒的法國人,曾當過銀行劫匪,服刑期間在獄中自學哲學,後寫出了科技哲學領網域的扛鼎之作——《技術與時間》。書中他提出了 " 技術進程 " 的概念,認為技術的進步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它的加速可能會超越人類的掌控,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
于是,一套 " 技術倫理 " 的世界觀被建立起來,可持續性的技術加上正确的價值觀,我們稱之為 " 偉大的事業 "。然而,任何一個偉大的事業都需要金錢的推動,最終不得不轉變為結果導向的商業。然後,逐利的資本和市場占有率背叛了這項事業。
谷歌的 DeepMind 在 14 年前的願景是,用強大的人工智能治愈癌症和阻止氣候變暖,多年來網站主頁的加粗體是 " 造福人類 ",然而 2015 年将自己賣給谷歌後,便加入到人工智能的軍備競賽中,網站主頁改版,開始兜售 Gemini 等 AI 產品。
DeepMind 已是前車之鑑,如今的 OpenAI 在各種利益的摻雜下,似乎也逐漸地從 " 偉大的事業 " 變成 " 偉大的生意 "。想必 80 後創業天才山姆 · 奧特曼從 2023 年 11 月的那場 " 宮鬥 " 中便明白這個道理,而那位試圖去火星殖民的 " 馬督工 " 或許也預測到了它的未來。
本篇作者 | 徐濤 |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