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第10萬輛小米SU7下線!小米汽車成為主機大廠的标志?,歡迎閲讀。
11 月 13 日上午不到 8 點,雷軍發了個微博,并配了一張在小米工廠 " 睡覺 " 的照片。
" 網友們催我到工廠擰螺絲。其實,我經常去,今天一大早就到了。來得太早,在車間又咪了一會 "。
(圖片來自微博)
除了去工廠擰螺絲,雷軍還帶來了一個新的消息——小米第 10 萬輛汽車已經下線。沒錯,雷軍睡一覺小米 SU7 就破十萬了,許多網友戲稱 " 雷軍躺平了,但躺赢了 "。
230 天前,剛好是小米汽車 SU7 上市的日子,不到一年時間靠着單車型實現 10 萬輛下線。按照小米今年保底 10 萬輛交付、衝擊 12 萬輛的規劃,現在已經達成了保底目标,接下來兩個月超額完成,幾乎是板上釘釘。
" 雷軍真的去擰螺絲 " 以及小米汽車產量達到 10 萬輛的消息備受關注,也引來了友商的祝福和模仿,比如小鵬、比亞迪發文祝賀小米汽車,五菱品牌經理周金開幹脆也躺在車間拍一張,祝賀五菱第 3000 萬輛車下線。
話又説回來,小米汽車成長速度這麼快,距離主流的大廠還有多遠呢?
230 天實現第 10 萬輛新車下線,小米汽車創造新車企 10 萬台最快下線記錄。雷軍完成了小米 SU7 上市發布會上立下的 "Flag",但小米汽車一路走來,争議從來沒有停過。
可能是小米汽車低估了市場的反應,小米 SU7 上市不到一個月,訂單量就超過 10 萬,如今累計可能已經來到了 20 萬。小米汽車一期工廠規劃的額定產能為 15 萬輛,二期工廠尚未投產,這就意味着一期工廠超負荷運作,想要消化這批訂單并不容易。
在小米汽車實行產線更新之前,小米汽車 4、5 月份的銷量基本沒有超過 10000 輛。
外界認為汽車市場競争激烈,消費者等車的耐心有限,新車長時間無法交付,就有可能被友商轉化,部分品牌以 " 補貼定金 " 等方式搶奪客户。結果是,雖然有因為等不及和不适合的客户退訂,但小米 SU7 目前并未出現大規模的退單。
今年 6 月,小米汽車工廠開啓雙班生產,将月交付量提升至 1 萬輛,當時雷軍表示小米汽車将于 11 月提前完成全年 10 萬輛交付計劃。更早前的時候,華爾街見聞從供應鏈獲得消息,稱小米汽車要求上遊供應商提升零部件供應。歷經半年左右的產能爬坡,小米汽車完成了雷軍當時的承諾,月交付量也突破了 20000 輛,當初唱衰小米汽車的聲音少了很多。
(圖片來自小米汽車)
不到一年時間實現 10 萬輛新車下線是什麼概念?這一般是擁有成熟產業規模的 " 大廠 " 才能做到的事情,今年 4 月 18 日上市的理想 L6,僅用 7 個月時間實現了交付量突破 15 萬輛,小米作為第一年跨界造車的企業,汽車產能達到大廠級别,這樣的成績已經值得認可。
但要知道的是,目前小米汽車只有一款車型,後續的訂單湧入依舊強勁,根據車 fans 信息,上周小米 SU7 新增鎖單量達到 5000 輛,照這個勢頭下去,雷軍恐怕是 " 交得越多,欠得越多 ",好賣是好事,面對越來越大的品牌影響力,小米汽車要怎麼樣接住這個潑天的富貴呢?
無論是品牌價值、產品定位還是營銷方式,小米的成功已經寫在 10 萬輛下線上了。光靠一輛純電的 SU7 火出圈,品牌和影響力還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不得不承認的是,雷軍的各種動作也帶來了可觀的營銷效果,比如交付儀式上給車主開門,還有今天的 " 車間躺 ",引得友商高管紛紛模仿,希望借此達到小米汽車 " 供不應求 " 的銷售效果。
大量的訂單湧入成為了小米汽車 " 甜蜜的煩惱 "。
從交付情況來看,小米很快調整生產節奏,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兑現了自己的承諾。只不過,按照小米汽車一期工廠的產能情況來看,每年額定產能為 15 萬輛,相當于每月額定產量為 1.25 萬輛。為了衝刺 2.4 萬的月交付量,小米汽車工廠目前的利用率幾乎已經翻倍。可即便是兩班倒,一小米汽車當下的產能,還是無法在短期内把訂單盡數消化。
況且這還只是 SU7 一款車型,小米 SU7 Ultra 以及接下來的小米 SUV,在交付情況不甚理想的情況下,後續車型的進度恐怕不得不拖慢。特斯拉也曾經過一次 " 產能地獄 ",不僅新車交付周期大大延長,二手車市場還出現了不正常的溢價。
緩解汽車生產壓力的,唯有更高效率的產線和更多的工廠。有消息指出,小米汽車二期工廠已經在建設,等到 2025 年 6 月竣工之後,将先後通過小米驗收以及當地部門的核驗備案,預計最早 7 月、最晚 8 月正式投產。
兩家工廠加速之後,小米汽車的額定年產量可以達到 30 萬輛,如果兩家工廠都采用兩班制," 超頻 " 生產後的年產量可能将達到 60 萬輛。要知道的是,小米汽車不可能只賣一款車型,有 SU7 打出名氣之後,接下來的小米 SUV 會面向更廣泛的主流市場,產能必不可少。
可以肯定的是,小米 SU7 的供需關系并未得到平衡,產量小于需求,也就導致 " 交得越多,欠得越多 " 的情況,在第二家工廠投產之前,小米汽車一期工廠就是唯一的生產支柱。依賴兩班倒模式雖是下策,至少是消費者早點提車的關鍵保證。
前些年小米手機被瘋搶,經常出現斷貨現象,當時網友便呼籲雷軍到工廠擰螺絲。如今到了小米汽車供不應求,雷軍還是扛起螺絲刀進廠打螺絲。不得不承認高管進廠擰螺絲對網友有不小的鼓動效果,因為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但電車通認為高管進廠打螺絲更多只是一個家喻户曉的梗,可以給到與小米一同努力的情緒價值,對產量結果其實沒有太多的影響。
三年前,疫情和產能不足圍困特斯拉,面臨新車交不上的困境。三年後,為特斯拉服務的工廠共有 6 家,其中有 5 家是超級工廠,年產量約 180 萬輛。工廠解決了特斯拉的供應難題,也為後續的新車打下基礎,尤其是要跑通全球的 Cybaercab。
小米和特斯拉一樣塑造了一個成功的品牌,新車不愁賣,這就意味着困住小米汽車的,也就剩下產能了。
按照小米汽車的規劃,接下來還有小米純電 SUV 出現,更遙遠的可能還有增程式產品。特斯拉如今靠 Model Y 撐起銷量,電車通相信小米第二款車才是銷量爆發的真正開始。經過 SU7 早起遇到的交付問題,小米汽車對產品規劃和生產節奏更有經驗,對交付的把控會更成熟。
汽車產能爬坡就是一個提速的過程,第一個 10 萬輛需要 230 天,下一個 10 萬所需要的時間必然會更少。
接下來小米将要應對的還有 SU7 Ultra 的交付,盡管不是走量產品,但根據官方消息,首批預定開啓僅 10 分鍾内就有 3680 人下單。作為成功征戰紐北飛行圈的 SU7 Ultra,量產版有更多光環加身,加上雷軍和小米的影響力,想必銷量也會不低。
雷軍表示 SU7 Ultra 的紐北刷圈還未停止,在全球舞台上打出成績的小米汽車,必然也會引起海外市場的高度關注,小米汽車出海也只是時間問題。就目前的產能來看,小米汽車還未填滿國内市場的空缺,出海銷售并不實際。
如此高的熱度,小米汽車想不成功都難,汽車產業的本質還是有貨可交,逃出 " 產能地獄 " 的小米,應該是路越走越寬。只是汽車市場競争激烈,時間不等人,小米 SU7 樹立了太多的對手,小鵬、極氪等品牌窮追不舍,一旦產品和交付層面出現問題,只怕雷軍就很難 " 躺赢 "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