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熱搜發瘋罵觀眾?她完啦,歡迎閲讀。
飄前幾天發文聊了《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戲内的滿紙荒唐言,耗資兩億只為證明經典無法超越。
事實上,這片戲外的荒唐也不少,最直觀的當屬 " 一黛不如一黛 "。
這事本來笑笑就過去了,但是胡玫導演偏不,非要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來持續性發瘋。
當網友指出黛玉的扮演者張淼怡不符合原著時,導演四連發文,只為證明網絡流傳均為網友惡意 P 圖。
她能從兩萬人中挑選出張淼怡是獨具慧眼。
而她挑選出的張淼怡确實很會做人,被罵後發文一邊賣慘還一邊吹捧了胡玫導演的光榮履歷,最後建議網友去買本《紅樓夢》學習經典。
圖源 | 微博 @張淼怡
但是,她最對不起的難道不是花錢的觀眾嗎?
胡導的嘴硬遠不止于此。
上映後票房不佳是排片太少所致;
劇情啼笑皆非是網友有組織尬黑,網友不懂《紅樓》,畢竟連著名紅學家看完《金玉良緣》都鼓掌叫好。
胡導對批評視而不見,溜須拍馬倒是一個都不放過。
以上發瘋行為,她是真的想維護演員嗎?
并不是,她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已。
如此種種的跳腳,胡導忽略了其中的本質問題:這是她作為創作者對觀眾解讀影視作品的幹預。
或者胡導根本還沒明白,作者、作品和閱聽人之間如今存在的矛盾。
咱内娛還有不少作品撲了使勁發瘋的導演,似乎都不明白這個理兒。
胡導的發瘋路數仿佛重現了科幻巨制《上海堡壘》的一些經典。
當年《上海堡壘》官博也曾同樣的内容,四次發問:這是爛片????
答案有且僅有一個:是的!!!!
以上勉強稱為是宣發的掙扎,實際上這部電影的創作者滕華濤導演,對觀眾的指指點點更為明顯。
上映前,聊演員:我覺得他(鹿晗)演的非常好。
聊内容:全亞洲第一回。
路透點評環節,拉來郭帆坐鎮。
郭導也是個實誠人,只誇特效和幕後工作人員,對劇情和演員只字不提。
最後導演親自總結:
正常的,沒有偏見的觀眾
都會喜歡我們的電影
氣氛都烘托到這,已經靜待觀眾的掌聲和崇拜了,觀眾也很給力地回以豆瓣 2.9 分表明态度。
不過,滕導還算誠懇,沒再嘴硬繼續説教,而是給各方道了歉。
滕導微博
但不是所有導演都有這份覺悟。
説得是《燃冬》的創作者,自編自導的文藝片,體量不大,殺傷力卻極強。
此後,燃冬變成了形容詞。
當觀眾對《燃冬》中的表現提出質疑時,導演説:我在療傷。
圖源 |bilibili@電影頻道 1905 電影網 下同
進一步委屈:
又不抽煙不喝大酒(原片段有這句,官網删了)
那麼儒雅那麼温柔的一個人
無端端又被罵被攻擊
最後留下一句:你可以説他不完美,但是不能説他不真誠。
首先,對一部作品的解讀是多元的,是自由的。
在我眼裏,《燃冬》如果真的真誠,那那些匪夷所思的鏡頭想傳達什麼?
既然我有這些困惑和不解,我為何説不得?
創作者因為反響不在預期中就強行給觀眾上價值、道德綁架,又是何説法?
網友説前門樓子他聊胯骨軸子,看似很有道理,實際全是廢話,左不過遮羞罷了。
不過某種意義上,《燃冬》在中國的影史上也算留名了。
不知道這樣安慰後,導演還會覺得受傷嗎?
當然,愛用這種春秋筆法轉移焦點的不止他,還有大鵬和李玉。
細數大鵬這些年的作品,也算穩扎穩打。
去年《熱烈》,陣容熱烈,主演黃渤 + 王一博,配角上,内娛臉熟的都去湊了個熱鬧,宣發眾星都上陣打 call。
估計大鵬是想借力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
上映前,大鵬親口承認是先有的王一博,後有的《熱烈》,《熱烈》是為王一博量身打造的。
并給《熱烈》下定義:勁爽燃。
圖源 | 抖音 @中國電影報道
去年暑期檔總票房超 160 億,《熱烈》的陣容題材配上它 7 億多的票房夾在其中多少有點不和諧。
很顯然,票房并不如它的名字一般熱烈。
于是作為創作者的大鵬,又開始叫屈:生而平凡,就不配被看見?
一時間摸不着頭腦,定睛一看,這一來一回,不還是用詭辯的方式在幹涉觀眾的觀感嘛?
如果觀眾認定這部片不夠勁爽燃,對題材不買賬,就得被蓋上忽視平凡人的戳。
《斷 · 橋》一部 tag 是劇情 / 犯罪的片,票房不好居然要被導演李玉指責是觀眾不懂苦難。
" 不看不是中國人 " 的味兒直衝天靈蓋。
即便如此,以上還算是比較委婉的幹預,更有甚者直接破大防明貶觀眾。
比男人更容易破防的是男導演。
比如咱久經浮沉的馮小剛導演,語出驚人。
那是不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
才形成了有這麼多垃圾電影
話糙理也糙,這其中的門道馮導應該比觀眾更清楚。
觀眾審美的形成是一個長久過程,牽扯行業問題,只單單丢鍋給觀眾未免太不負責任了。
就好像廚師責怪顧客愛吃預制菜是一個理兒。
合理懷疑這是馮導在給《1942》爆冷沒回本挽尊。
既然有這種認知,馮導去年炒冷飯的《非誠勿擾 3》又作何解釋。
拉來虞書欣鑲邊,大誇特誇虞書欣的台詞 " 非常棒 "。
現在一盤,這不是給電影撲街拉了一個最好的擋箭牌嗎?
稱贊虞書欣台詞,看起來像是為流量彎腰,實際更像是拿流量來擋刀。
馮導畢竟混了這麼多年,pua 觀眾的手段還是高明些,多年前就為自己想好了説辭,不管何時都看起來正确。
這點,《浪漫的斷章》導演得多學學。
一部抽象喜劇,意淫版《燃冬》plus,看到最後只剩下觀眾是傻子。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去年平遙電影節因為鎖門而引起的鬧劇。
只是隐隐約約有聽説啦,片子太難看,主辦方還鎖了門不讓走。
一開始導演還很平靜地想聽取觀眾意見。
觀眾 1:應該送投奧斯卡,讓國外友人去看一下我們的審美趣味有多麼的高級。
導演:抽象喜劇,我喜歡這個描述。
觀眾 2:我是陽江人。
導演:老鄉。(嘻嘻)
觀眾 2:陽江那麼美,你為什麼拍的那麼爛?
導演:你為什麼要出生在陽江?(不嘻嘻)
可能也回味過來抽象喜劇并非褒義,當場破防,直接開怼。
劍拔弩張,氣焰堪比《小時代》撕 X 名場面。
年輕導演初出茅廬,功利心切想維護作品還算好理解,怎麼名利已經豐收的陳凱歌導演也還愛破防呢?
不過唯一能讓他破防的不是阿瑟口呼吸,而是觀眾批評《無極》(誰是親兒子一眼辨出)。
只要察覺到對方對《無極》有一丁點負面情緒,陳導立馬開噴。
柳岩提問:如果説,結果并不是預期那麼好,會不會傷到你的自尊心。
陳凱歌爹味立馬顯現:我告訴你,我對你的話很不高興。
《演員請就位 2》裏李誠儒坦言,因受評論影響,沒看過《無極》。
還特地找補,是因為《霸王别姬》的水準太高了,陳導後面出的片子都沒敢看。
陳導又不高興了。
字字句句都在諷刺李誠儒老派。
苦笑 .JPG
唯一一次聊到《無極》能笑出來的,是跟史航的對談。
史航的舔味溢出螢幕,可把陳導舔開心了。
對觀眾更不用説,如雷貫耳 " 十年之内,沒人能看懂《無極》。"
快 20 年過去了,觀眾對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依舊無法理解,那陳導還要如何挽尊?
讀者看四大名著會覺得超前嗎?會覺得曹雪芹描繪至純至淨的女兒性需要等個幾百年才能理解嗎?
觀眾如何解讀是觀眾的事情,名導的肚量未免太小了。
《無名》上線,程耳導演還特地跑到知乎發文。
程導知道電影拍完,導演應該少開腔,可是他忍不住啊。
生怕《無名》沒熱度,沒票房啊,發現觀眾對此不買賬又澄清是運營所為。
運營招誰惹誰了?
港片《風再起時》内地上映票房不理想。
導演洋洋灑灑數千字長文,大意是哭訴自己的心酸委屈和不易,票房不理想是大陸的審查和資本的鍋,我已經很努力了。
總結三個字:快掏錢。
當然,幹預最嚴重的還數于正。
三天兩頭擱熱搜上蹦跶,從作品立項到售後,于媽都能給你包圓了。
《墨雨雲間》開機,于正:
售後:
《玉樓春》《為有暗香來》,如今的《臨江仙》,幾乎每一部劇開播前後都強行搞灌輸。
就差把飯嚼碎了喂到觀眾嘴裏,還得一水好評,不然就要小心于正的平底鍋文學。
誰説只有爛片能讓觀眾記住,這些因為爛片發瘋的導演,也在中國影史上濃墨重彩地留下了一筆。
上映期間的種種自欺欺人式的發瘋,表面看為了票房,為撈一張電影票錢。
實際上都是這些創作者一次次在強調自己的 " 作者中心論 "。
即:我是創作者,只有我對電影的評價才算數。
更進一步解釋了開頭,胡玫發瘋稱對張淼怡的維護,實際是在鞏固自己在這次創作中的地位。
他們那樣理直氣壯,是因為覺得作品的最終解釋權只歸他們所有。
當這種權威被挑戰的時候,難看的嘴臉就再掩藏不住。
可是哪怕退一萬步講,是咱觀眾瞎評了大導的傑作。
那胡玫對《紅樓》的評法就不瞎?
薛寶钗演員對人物的點評是,寶钗沒有得到一個愛自己的丈夫,所以肯定很遺憾。
老實説,我一點不怪她,這樣一個新人能有什麼解釋權?這顯然就是導演給她灌輸的歪解。
胡玫後續一直在提寶钗那曲《終身誤》中的 " 意難平 ",想必她所理解到的 " 意難平 " 便是沒有男人、孤獨而死,而完全沒想到寶钗作為一個冷靜的智者,視角不可能狹隘至此。
寶钗連詠螃蟹都能寫出 " 眼前道路無經緯 " 這樣大悲大悟的句子,把她視作怨婦,甚至是寶玉的又一個活爹,這種點評我們就該忍着?
《金玉良緣》編劇為演員講戲
還有黛玉的演員,她所説的那段 " 倒回七年我還是會接這個角色 " 的話,我認為情有可原,甚至有些心疼她被人攻擊外貌。
黛玉的美是近乎虛幻、失真的,換成誰都有可能相形見绌,陳曉旭本身不是絕代美人,靠着極度傷身的入戲,才捕捉到一些神韻。故我覺得對新版演員罵 " 醜 ",多少刻薄了點。
另外讓我于心不忍的還有,她對黛玉的解讀大體并沒有問題,只是表演出來不像那麼一回事。
所以,這位演員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那句 " 最對不起胡導 "。
姐們你醒醒啊,是她亂教亂評帶歪了你,你一個新人替她背什麼鍋?
導演都愛指責觀眾的表達。
然而,這群創作者們不光自己在生產更有毒的表達,還在帶壞新人、破壞行業生态。
觀眾的聲量能有多大?而這樣一部兩小時電影,對《紅樓》這樣的百年藝術的戕害,都無異于參湯裏拉老鼠屎。哪怕這粒屎沉到鍋底化了不見了,你這輩子也會記得這種惡心感。
他們寫這種垃圾劇本污染全球的時候那麼理直氣壯,怎麼如今偏不讓觀眾寫幾條短評了呢?
姜文曾在《十三邀》上聊過,導演不該幹涉觀眾的評價。
因為好壞
跟我沒關系
作品是創作者的表達,作品成型推出就到此為止,剩下就别擠占觀眾的表達的空間了。
這些虛名浮利成為了導演塑金身的原材料,卻忘了回歸作品本身。
鄭曉龍在接受采訪時也曾點出——
只有時間、歷史能大浪淘金。
控評沒辦法把糊豆控成天王巨星,讓觀眾閉嘴自然也不會讓《金玉良緣》入駐豆瓣 top 250。
學者羅蘭 · 巴特曾哀嘆," 讀者沒有歷史、傳記、心理 ",世界永遠圍繞着怎麼解讀某部作品、某位藝術家才是恰當的,問題是,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在乎過讀者的權力?
" 讀者的誕生必須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 ",極其激進地這樣説道。
但其實何須要置作者于死地,只要他們肯閉嘴就好了。
觀眾如何解讀一部電影,這是觀眾的事,哪怕 shit 裏聞出花香也是觀眾的事。
但是創作者不能按頭説 shit 裏能聞出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