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10年30個億,“過時”的《封神》無法封神,歡迎閲讀。
千呼萬喚始出來,國產古裝奇幻大片《封神第一部》終于露真容了。
截至 22 日 14 點前,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封神第一部》上映三天,累計票房 1.63 億,當日票房遠低于上映 15 天、排片僅有 14.2% 的《長安三萬裏》。
而被寄予厚望的開心麻花新作《超能一家人》排片占比 30.8%,反超《封神第一部》的 22.5%,在未來幾天,票房後來者居上也有極大的可能。
從 2018 年 9 月開機,一直到今年 7 月上映,《封神》系列前後制作跨度近 5 年,其中一方面是體量龐大,采用了國内之前少見的三部曲套拍模式;另一方面則是中間遇到了疫情,原計劃 2020 年暑期上映第一部,一下子延遲了 3 年。
國產古裝奇幻片,曾經是國内最為吃香的電影類型,在 2012-2017 年間,有多部作品取得過驚人的票房成績和良好的口碑。
同為烏爾善導演的《畫皮 2》在 2012 年賣了 7.02 億,許誠毅的兩部《捉妖記》賣了 46 億,周星馳的兩部《西遊》賣了 28 億,徐克的三部《狄仁傑》賣了 14 億。就連上一部登上大銀幕的真人版 " 封神故事 "《封神傳奇》,在豆瓣評分只有 3.0 的情況下,也賣了 2.83 億。
但就在 2018 年,也就是《封神》開機的那一年,投資 7.5 億的 " 史詩大片 "《阿修羅》上映三天後撤檔,成為了行業内外關注的 " 慘案 + 鬧劇 ",自那之後,國產古裝奇幻片的市場情況和路人緣急轉直下。
比如,《誅仙 1》4.05 億,豆瓣 4.5 分;《神探蒲松齡》1.6 億,豆瓣 3.8 分;《晴雅集》4.51 億,豆瓣 5.0 分;《赤狐書生》1.85 億,豆瓣 4.8 分;《侍神令》2.73 億,豆瓣 5.3 分 …
要知道這當中有多部電影都是在熱門檔期上映,比如春節檔、暑期檔、賀歲檔等等,但這樣的高投入與強大的卡司陣容,與換來的回報實在難成正比。國產古裝奇幻片,漸漸成為了國内觀眾觀影選擇的 " 避雷區 "。
在這樣的情況下,《封神第一部》的到來,顯得有些暮氣沉沉,也令人感到唏噓。
「含劇透,請謹慎閲讀」
————
電影《封神第一部》的副标題叫 " 朝歌風雲 ",講述了商王殷壽勾結狐妖妲己,暴虐無道,引發天譴。昆侖仙人姜子牙攜 " 封神榜 " 下山,尋找天下共主,以救蒼生。西伯侯之子姬發逐漸發現殷壽的本來面目,反出朝歌。各方勢力暗流湧動,風雲變幻端倪初顯 …
在第一部的結尾,放出了彩蛋,聞太師班師回朝,魔家四将及鄧婵玉等新人物将現身,可見第二部的制作已經齊備,導演烏爾善在首映禮上説,如果第一部票房好的話,第二部将會在明年暑期上映。
整個系列的配置,即使放到五年後的今天來看,仍然很強勁。
" 封神 " 本身就是一個大 IP,之前改編電視劇版本較多,真人電影很少,近些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楊戬》等國漫作品的火爆,更是帶動了觀眾對于這一 IP 的熱情;主創陣容也稱得上是星光璀璨,其中很多人來自于烏爾善上一部作品《尋龍訣》,《尋龍訣》質量很不錯,至今仍公認是最好的 " 鬼吹燈 " 電影。
我們在看完影片後,最直觀的感受是:影片質量整體是高于預期的,稱得上是近幾年最好的古裝奇幻電影,故事及特效都沒有大問題,能看到主創的認真與誠意。
但很多年前有人預言,《封神》将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的天花板,這一點怕是很難做到了。而且在這個暑期檔,它雖然是準 10 億 + 選手,但不一定能賣得過那些比它體量更小的電影。
為什麼這麼説?我們來詳細評述一下。
首先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影片的視效,畢竟《封神》三部曲籌備之初最大的噱頭就在于盛傳的高達 30 億的投資。
在成片中确實能感覺到電影的 " 貴 ",無論是布景、服裝,還是仙術、戰争場景的制作,處處都能感受到經費在熊熊燃燒。
據幕後特輯稱,影片共有超過 1700 個特效鏡頭,人物服裝造型的款式則來自元明水陸畫,裝飾圖案和紋路來自商代青銅器和玉器。十位畫師繪制服裝設計稿,妲己的服裝參考了諸多古代典籍和古畫,并吸取現當代服飾理論。
而為了打造電影中的道具,主創人員查閲了很多專業資料,包括商周古墓的發掘報告,不僅復制還原了歷史上的 " 天子駕六 " 馬車,更以傳統工藝制作出想象中的道具,比如商王殷壽登基大典用于表演 " 玄鳥生商 " 故事的玄鳥,劇組特意找到濰坊風筝的非遺傳人用竹子扎制而成。
在看片過程中,能看到包括開篇的冀州城之戰、中段的修建摘星樓、結尾的姬發逃離戰,和申公豹驅使石像追逐姜子牙等段落,都制作得很逼真。
還有幾處主要場景的搭建。朝歌城代表權力與欲望,西岐代表人類世界理想的美好家園,而昆侖仙境的定位則是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場景不同,影片釋放出的氛圍感也不同。
可以説,烏爾善團隊的工匠精神值得鼓勵,本身商朝的文化就歷史久遠,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來接近史實,同時還要保證想象力的體現,着實不易。
不過平心而論,對于已經看慣了大片的觀眾來説,《封神第一部》略顯尴尬的地方在于,似乎并沒有特别燃的場景,影片厚重與史詩感有餘,但燃點不足,其中很多的部分已經在預告片中有所展現,觀眾看到之後,雖然會覺得拍的很好很用心,但看完之後可能很難有強烈的情緒共鳴。
畢竟這一年像漫威、DC 這樣的好萊塢視效大片,在國内票房表現都十分疲軟,可見光靠視效已經難以打動觀眾。
之所以 " 視效 " 不再是王牌,是因為中國電影早已從 " 視效時代 ",進入到了 " 情緒時代 ",觀眾更看重一部電影的情緒價值,這方面若能給得充足,哪怕是一部沒有明星、投資很小的文藝電影,同樣可以創造票房奇迹,去年暑期上映的電影《隐入塵煙》就是最好的證明。
具體到這個暑期檔來説,已經上映的《消失的她》和《八角籠中》票房很不錯,都是靠情緒取勝,前者精準地擊中了當下男女情感關系的痛點,後者則發散了草根 " 生如野草,不屈不撓 " 的精神,令下沉城市的觀眾格外受觸動。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封神第一部》也呈現出了比較分化的感覺。
電影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當屬纣王、妲己、姬昌、姬發這幾位,電影的主叙述視角也是從姬發切入,這是不錯的視角選擇,過往的 " 封神 " 故事中很少會從他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
但其餘如姜子牙、哪吒、楊戬、申公豹、姜王後、比幹、伯邑考等人物,則限于時長,都比較 " 工具人 "。尤其是姜子牙、哪吒、楊戬這三位觀眾們的老朋友,在電影裏直接成了喜劇擔當,前史都予以舍去,和整體的叙事顯得有幾分格格不入。
能感受到,烏爾善這次想做的其實是姬發的成長線,所以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他的成長上。
整個第一部也都是在鋪墊姬發從對于 " 纣王 " 式父權的迷戀,回歸到 " 姬昌 " 式父權的麾下。
一邊是 " 勇 ",一邊是 " 仁 ",年輕人往往迷戀 " 勇 ",但 " 勇 " 往往與 " 暴 " 相關聯,而真正能得天下者,還是要靠 " 仁 "。
這也是《封神》第一部核心的主題。
電影中對于纣王的塑造,也和過往的作品不一樣。
之前的纣王都是昏聩無能的形象,受狐妖蠱惑,漸漸走向不歸路。
而電影中能看到,纣王的殘暴來自于他性格的自卑,他是先帝的第二個兒子,并不受父王待見,被派出去打最危險的仗,王位本來也和他毫無關系。狐妖只是一個導火索,點燃了他心中的欲望,商朝的覆滅并不能完全歸咎到紅顏禍水上。
相應地,狐妖對纣王的情感也比較復雜。原著中是女娲娘娘派她下來禍亂朝綱,而電影中變成了她意外被纣王所救,所以才會努力滿足纣王的一切要求,甚至不惜幫助他弑父殺兄。
李雪健飾演的姬昌是電影中價值觀輸出的核心,他的很多台詞意味深長,比如他對姬發説的:"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這也使得《封神第一部》這部電影在古裝奇幻之外多了一些具有人情味的思考。
以姬發為代表,《封神第一部》還構建了一組青年群像,殷郊、崇應彪、姜文煥、鄂順等,他們性格各異,沒有姬發形象那麼豐滿,但演員們演得都不錯,給電影增添了一些青春陽剛的力量。
從一部古裝奇幻電影的角度來説,這些點都是不錯且有新意的,但是與當下的現實沒有很強的關聯性,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同期上映的《長安三萬裏》中,如何将古代的故事,和現代觀眾產生勾連,這是影片成敗的關鍵。
在選角上,《封神第一部》也面臨了很多的争議。
尤其是費翔飾演的纣王和娜然飾演的狐妖,兩位演員雖然演得都不錯,但由于都是混血,在表演上 " 異網域風情 " 有點重,費翔還好,至少有着王者的霸氣,而娜然的表演自曝光以來,很多人都會拿她與温碧霞、張馨予、郭珍霓的版本做對比。
黃渤飾演的姜子牙比較難評判,一方面他與我們印象中的姜子牙很不相符,另一方面,這部電影中姜子牙回歸成凡人,而且早年做過商人,身上具有很強烈的市井氣息,從這個角度看,選擇黃渤是不錯的選擇。
但這也需要觀眾走進影院之後才能感受到,如果從傳統印象出發,可能會覺得是亂選角,對影片的興趣可能也大打折扣。
而在戲份比例上,以姜子牙為代表的 " 昆侖山三人組 " 也确實比較少,出場也很随意,沒有太強烈的邏輯,哪吒和楊戬是該出現的時候不出現,不該出現的時候到處闖禍,完全為強推劇情而服務。
所以看完《封神第一部》,如果觀眾能受觸動,更多的可能就是來自于姬昌與姬發的父子情、姬發與殷郊的兄弟情這寥寥幾條感情線。
而這對有着情感宣泄出口的年輕觀眾來説,顯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配角方面,夏雨飾演的申公豹和袁泉飾演的姜王後頗為出彩,可惜戲份太少,且沒有對手戲,如果這對夫妻能在大銀幕上重逢,想必會增加更多話題。
當然因為只是第一部,姜子牙等人的故事可能會在後面兩部中再慢慢展開,但是觀眾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叙事,這三部曲和《唐人街探案》那樣相對獨立成章的系列電影不同,故事高度銜接,讓大家等一年,然後再等一年,才能看完整個故事,是否有這樣的耐心,确實要打個問号。
無可否認的是,《封神第一部》會成為國產古裝奇幻電影發展的一座裏程碑。
這座裏程碑不僅僅針對于技術和體量,還在于用心打磨一部作品的程度,給了業界拍攝古典神話名著的信心。
但從市場的角度來説,《封神第一部》也将成為一條分界線,如果它成功,那古裝奇幻片還有存續的可能,如果失敗,則将預示着這一類型在電影市場的消亡。
尤其是看到現在迅猛的短視頻宣發陣地,《封神第一部》主打青春與認真這兩個點,而打開評論區大家仍然會提到《阿修羅》,提到會不會是第二個《封神傳奇》,不由得為《封神第一部》也感到一絲悲哀。
它沒有錯,只是也許有點生不逢時。
回頭看文章開篇我們提到的幾部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古裝奇幻片,《畫皮 2》的亮點是愛情,如果放到今天還能解讀出如何維護家庭關系的意味;《捉妖記》系列則是開發了胡巴這一萌物,角色讨喜進而令大眾對故事產生了興趣;《西遊》系列一方面是有着周星馳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是把喜劇與奇幻融合在一起,喜劇一直以來都是最受歡迎的類型元素;《狄仁傑》系列則是強調懸疑感,到後面的作品裏懸疑感越來越弱,口碑與市場反饋自然也越來越差。
可見即使是古裝奇幻電影,每部電影的成功和失敗都是有迹可循的,而在這幾部電影面前,《封神第一部》能夠鶴立雞群的類型點,就顯得乏善可陳了。
時代的車輪無情碾過,《封神》三部曲的意義與價值,可能需要三部都上映後才能做出最終的評判。
但是,基于影片本身質量及當下市場風向的預測,《封神第一部》成為頂級爆款已再無可能。
即使在電影的背後,是無數電影人若幹年的付出與心血,但在觀眾審美和市場取向都今非昔比的當下,《封神》已經難以收獲觀眾的正視和青睐。
這條路,《封神》将走得無比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