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手機巨頭們都開始放棄曲面屏了,歡迎閲讀。
就連三星也開始放棄曲面屏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只有蘋果從未推出過曲面屏手機?」
其中高贊回答説到,iPhone X 出來那年,大家都在研究為什麼蘋果的下巴可以做到這麼短,最後經過拆解得知,蘋果内屏是一塊柔性屏。
簡單來説,蘋果使用了曲面屏,并在下巴的位置做了一個 180 度的折疊,把曲折的那一面藏在了下巴内部。
明明使用了柔性屏,卻不做雙側曲面來增加產品力,當時大家對蘋果的操作充滿了疑惑。要理解蘋果為什麼這麼做,得從曲面屏在手機行業的十年説起。
回顧曲面屏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三星在 2014 年發布的 Galaxy Note Edge 是全球第一款被廣泛認可的曲面屏手機,它采用了螢幕右側向後彎曲的設計,使螢幕擁有了一個全新角度的顯示畫面。
" 多面螢幕 " 的理念立即引爆了數碼圈的讨論和猜想,曲率使一塊平面螢幕變得立體,這不僅在視覺上令人驚豔,更在功能拓展上引發了用户的無限期待。
2016 年曲面屏技術迎來了裏程碑式的產品——三星 Galaxy S6 Edge 系列,S6 Edge 左右側邊都進行了曲折,除了帶來更多曲面的顯示功能外,還讓三星向全行業狠狠地炫了技,似乎未來智能手機的發展方向已經被三星牢牢掌握。
至此之後,國產手機廠商也紛紛跟進,向三星購入相關技術與部件,并将曲面屏用于自己的旗艦產品上。就連如日中天的 iPhone 也倍感行業關注,當時不少業内人士指出,若蘋果不采用三星曲面屏,那麼 iPhone 就會失去一大競争力。
随着時間推移,曲面屏技術并未帶來颠覆性的功能創新,也未能開辟出全新的用户需求,甚至蘋果 iPhone 至今都沒推出過曲面屏的產品。
當更多用户嘗試并體驗到這一設計時,他們表示曲面屏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在實際使用中只會產生諸多不便,這讓他們難以理解為何手機廠商都競相采用這一設計。
而今年我們也發現,安卓陣營廠商產品的曲率在逐漸減小,螢幕日趨平坦,曲面屏手機的售價則在不斷走低。
就連曲面屏的鼻祖三星也堅持不下去了,在 2024 年 1 月發布的 Galaxy S24 系列旗艦機已經全系采用直屏設計,不少人認為這是手機廠商正在放棄靠曲面屏實現高端化的一個強烈信号。
曲面屏帶來高端化
曲面屏的誕生離不開 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技術的發展,早期各類電子設備還是以液晶顯示屏為主,這類顯示屏依賴背光板發光,色彩表現差,且形态較厚無法形變。而 OLED 螢幕不但色彩表現更鮮豔純正,因為自發光的特性,OLDE 螢幕的結構更簡單甚至可以彎曲。
2007 年索尼憑借相關領網域的領先技術,推出了售價 2499 美元的 OLDE 屏電視,可是輕薄的賣點在電視這樣的固定設備上并不吸睛。與同類液晶產品相比,OLED 電視價格高出了十多倍,讓消費者很難買賬,這也使得 OLED 的商業價值在當時并不被業界看好。
2007 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 iPhone 手機的發布。這讓韓國三星、LG 兩家公司找到彎道超車的機會,大力投入 OLED 的研發。因為在他們看來,iPhone 的發布意味着智能手機行業的變革即将展開,而未來手機發展的關鍵點就在于螢幕。
輕薄、低功耗、色彩豔麗,OLED 這些特點完美對應了智能手機螢幕的需求,此後以三星為主的韓國企業成為了手機螢幕領網域領頭羊。三星也率先推出了柔性的 OLED,以曲面屏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
曲面屏最早可以追溯至三星 Galaxy Round,這款手機采用了類似遊戲顯示器一樣的内凹弧度。Galaxy Round 只在韓國少量發售便得到市場的印證,三星就接連推出了 Galaxy Note Edge、Galaxy S6 Edge 等產品,從此三星便開啓了長達十年的 " 曲面屏時代 "。
三星急于将柔性 OLED 技術應用于曲面屏,并非為了追求颠覆性的創新,而是深知在與蘋果 iPhone 的競争中,必須展示出引人注目的特色。三星明白,只有讓消費者認識到曲面屏的高端價值,才能吸引全球安卓廠商乃至蘋果成為其螢幕的客户。
三星 Edge 以及後續產品通過曲面屏設計取得了巨大成功,為尋求突破高端的國產廠商明确指出了方向。2016 年,華為 Mate 9 Pro、小米 Note 2 和 vivo Xplay 5 紛紛緊随其後,迅速采用了曲面屏技術。
然而,對于當時的國產廠商而言,曲面屏的供應商僅有三星和 LG。三星對于自己的手機螢幕都供不應求,而 LG 曲面屏的量產僅僅是起步階段,螢幕供應十分有限,這把國產廠商坑得有點慘。
采用 LG 螢幕的小米 Note2 雖然 2016 年 10 月份發布,但在次年的 2 月份才實現現貨。小米和華為的迭代產品 Note3、Mate10 Pro 不得不回到直屏設計,而 vivo Xplay 系列更是在整個 2017 年都沒有發布新機。
但曲面屏與高端化綁定效果是顯著的,華為曲面屏 Mate20 系列全球銷量超過了 1600 萬部,華為在 2018 年全球手機市場份額直逼蘋果。
雖然不斷有消費者抱怨華為混用螢幕的問題,但華為一直将京東方作為其螢幕供應商的選項之一,這也極大推進了國内 OLED 螢幕的發展,BOE ( 京東方 ) 在成都投建的中國首條第 6 代柔性 OLED 生產線在 2017 年投入了量產。
随着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的逐漸成長,此後的國產手機螢幕便不再受制于韓國企業的供應,而國產手機的設計與賣點也全面圍繞着 " 曲面屏自由 " 而展開。
貴,而且雞肋
對三星而言,曲面屏的普及能牢固自己在螢幕供應領網域領先地位;對廠商而言,曲面屏則是一種實現產品高端化的有效手段。然而,對于用户來説,曲面屏似乎并未帶來明顯的優勢,其實際價值受到了質疑。
對于用户而言,如果要勉強提及曲面屏的優點,或許僅在其作為展示機時,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購買前的獨特體驗,帶來一種新穎和吸引人的視覺效果。
用户乍一眼看到曲面屏手機時,往往都會被其極致的螢幕震撼,因為顯示面板向兩邊曲折延伸,導致正面視角幾乎看不到螢幕的黑邊。
但從技術角度看,曲面屏并非一種真正的創新,而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由于螢幕無法突破更高的屏占比,廠商不得不将顯示面板的黑邊向後曲折,以營造出一種 " 完整到溢出 " 的視覺效果。同樣地,通過彎曲機身來在視覺上降低手機厚度,也是一種類似的策略。
這些做法更多的是為了在設計和外觀上尋求差異化,而非實質性的技術突破,與此同時還給用户帶來了不少使用體驗上的弊端。
第一個問題就是貼膜,相比直屏手機 20 元的鋼化玻璃膜,曲面屏的貼膜費用可能翻上 5 至 10 倍。同時,高價貼膜的安裝過程極具挑戰性,需要很高的技巧,否則很容易報廢。
第二個問題就是維修成本,發布于 2021 年采用三星曲屏的 vivo X70 Pro+ 至今維修費用仍高達 1880 元。雖然随着各廠商陸續采用國產螢幕供應商使得成本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沒有邊框保護,曲面屏破損的幾率普遍會提高不少。
第三個問題就是邊框泛綠與誤觸問題,由于角度與反光的問題,正面視角下曲面邊框往往有一條顯眼的綠邊,而對于大部分用户來説,握持曲面屏時手掌與側邊貼合導致的誤觸也是在所難免,極度影響使用體驗。
用户雖然使用着 " 極致追求 " 的曲面旗艦手機,但為了避免誤觸、磨損和碎裂的困擾,他們不得不選擇配備厚重的手機殼,并貼上容易泛白的塑料膜,這無疑是產品設計上的一種矛盾。
随着用户使用的深入,曲面屏的弊端逐漸顯現,并被廣泛認知。盡管曲面屏帶來了一定的創新,但并未產生實質性的用户粘性和使用需求。
曲面屏成為市場的主流這一現象更像是三星和其他安卓廠商為了與蘋果競争而采取的一種差異化策略,它并未真正滿足用户的實際需求。
曲面屏的日漸式微并未引發用户的同情,面對廣泛的批評和不滿,各大手機廠商紛紛開始悄然調整策略,逐步減小曲率,從 " 大曲面 " 轉向 " 微曲屏 ",甚至是直屏。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差異化競争點,以對抗蘋果的高端市場地位。
下一個 " 噱頭 " 在哪?
關于曲面屏的争議,核心并不在于廠商如何進一步完善這項技術,而是他們需要發掘何種新的創新點來取代曲面屏的賣點。這一争議的背後,凸顯了近年來手機行業面臨的創新困境和發展瓶頸。 因此,我們能看見手機廠商紛紛聯名起了徕卡鏡頭、蔡司濾鏡、哈蘇影像,如今手機的發布會,介紹其影像的篇幅往往占據了一大半,但這真能把老牌光學廠商的影像技術全部塞進手機裏嗎? 在智能手機的發展歷程中,也出現過升降攝像頭、前後雙屏等類昙花一現的設計,這些不禁讓人回想起功能機時代那些五花八門的產品,如口紅手機、DV 手機、遊戲手機等。
這些設計并未能助力功能機突破其發展瓶頸,這又對應了我們今天所聊的曲面屏,盡管潮流了十年,但它又即将匆匆退場。
而對于柔性螢幕最終形态——折疊屏而言,似乎對行業的影響力還不夠大,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4 年中國折疊屏手機消費洞察報告》2023 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2.93 億台,其中折疊屏出貨量 610 萬台,占總量的 2.08%。
自第一批折疊屏手機正式上市已近五年,但其普及程度仍十分有限,這主要歸因于其技術難、成本高、價格貴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目前,折疊屏產品主要仍是高端消費者的專屬選擇。至于其能否真正實現普及,創造全新的使用場景,并滿足更廣泛的用户需求,仍需時間的考驗和市場的驗證。
近日有消息稱,華為最快将于今年二季度推出三折手機,京東方也在 2023 年 12 月在官微中透露,已自主研發整機結構的三折 OLED 整機終端,能實現 Z 字形折疊形态,通過增加一次折疊操作,實現從手機到平板的切換。
華新光電 CEO 趙軍也表示 " 過去折疊手機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很厚很重,二是左右屏加外屏,三塊屏的耗能影響續航,三是成本很高,在一萬多元。但是現階段,這幾個問題已得到解決。"
顯然,終端制造商與螢幕供應商正在共同努力探索折疊屏的未來發展形态,并且随着技術的不斷突破,折疊屏的購買成本也有望逐漸降低。
在折疊屏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應用之外,華為在 " 開發者大會 2023" 上率先發布了名為 " 盤古大模型 3.0" 的先進模型,緊接着,VIVO 的 " 藍心大模型 " 和小米的大模型也相繼亮相。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的數據,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 3.2%,降至 11.7 億部,為自 2013 年以來的最低全年出貨量。盡管智能手機市場正處于寒冬,且這一趨勢似乎剛剛開始,但此時,國内手機廠商更應該防止再次受到部件供應商的牽制。
曾經的三星作為海外大廠,通過率先掌握柔性面板技術,成功實施了以 " 曲面屏 " 為噱頭的高端化商業策略。然而,這一過程中卻忽視了用户是否真正受益,而手機廠商為了使用曲面屏支付的高額成本也不得不轉嫁給消費者。
如今手機產品單純依賴硬體更新和參數競争,已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行業又到了需要尋找新的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時候,智能手機是否會突破現有瓶頸實現重大變革,還是被穿戴設備或其他意想不到的產品所取代,目前尚難以預測。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各大廠商們加碼投入,國内手機行業自主供應鏈得到了極大提升,無論對未來的創新布局如何,起碼不會再被曲面屏的‘陣風’吹得找不着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