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體育經驗:月薪幾萬,才玩得起高爾夫?,歡迎閲讀。
「普通人打高爾夫,一年多少錢?」
有關高爾夫的讨論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不少人也以此為流量抓手,樂此不疲地用「平價打高爾夫」的賣點吸引着一波又一波人的注意力。
當下,拿着固定月薪的普通人真的消費得起高爾夫嗎?在國外幾乎成為平民運動的高爾夫,在國内為什麼還是如此昂貴?高爾夫的價格,怎樣才能「打下來」?
高爾夫,到底貴在哪兒?
大多數人都覺得高爾夫「貴」,但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它到底貴在哪兒。
一般來説,打高爾夫的開銷集中在運動裝備、教練學習、練習場練習、下場打球四個部分。在涉及到進入球會、固定場地等特殊需求時,還會涉及到會籍費用。
那麼,相較于足籃球這些項目而言,高爾夫到底哪項花費是最燒錢的呢?
高爾夫的運動裝備主要涉及鞋服和球杆兩類。鞋服方面雖然豐儉由人,但相同品類下高爾夫單品的價格會比其他運動項目高一些,某寶上雖然不乏 100+ 元的服裝,但整體上還是 300+ 元往上走,1000+ 元的單品更是不在少數。
迪桑特在售的高爾夫短袖系列,一般都超過 1500 元
圖源:劉钰微博
比起小紅書上動辄上萬且上不封頂的高爾夫裝備秀,這一項費用是相對可控的。即便球場通常都會有着裝規範,但運動者還是可以根據預算自主選擇穿什麼。
球杆是這一項開銷中的大頭。在社交媒體上,一些用户在讨論花費時常對「除了杆子好像沒比其他的球類貴多少」的發言表示贊同。根據小紅書博主 @Fiona 的整理,也可以直觀感受到球杆絲毫不接地氣的價格: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 @Fiona
配備一套新球杆的價格算不上便宜,但可選擇的區間也是比較大的。對新手而言,前期入手一些單價幾百塊的二手球杆也算是一個具有性價比的選擇。由于高爾夫球具可使用的年限較長,按照每年折舊來算價格也不算太昂貴。
不過,很多入門後的愛好者會更換更好的球杆。所謂的「技術不夠,裝備來湊」在高爾夫行業是很多見的,且随着技術的提高,高爾夫愛好者們也更舍得在裝備上花錢,這樣算下來,球杆的投入也不小。
教練學習方面,在不同社交平台上查看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山東等地一些高爾夫教練的收費情況後我們發現,教練價格基本是 400+ 元 / 節起步,800+ 元屬于常态。而入門新手如果要達到能下場的起步階段,一般至少要經過 20 節課的學習。
盡管社交媒體上不乏聲稱高爾夫「沒有運動性」的言論,但想要掌握任何一項運動,深入的學習和系統的訓練都是必要的,「初學者肯定需要請教練」是大多數已經體驗過高爾夫的人的一致看法。這一定程度上説明,高爾夫的學習費用不宜省略。
練習場練習的單次收費标準,通常被劃分為按揮球數量和按練習時間兩種方式,折算後 150+ 元 / 次是比較平均的價格。除此之外,還有套票、年卡、會員卡等不同的練習場收費方式。不同球場往往有着明顯差異。
高爾夫練習場
圖源:Marina Bay Golf Course 官網
存包費用、打位費用等雜費,往往也是練習場打球費用的一部分。總的來説,練習場是一個停留時間較長且比較容易產生增項費用的地方,也恰恰也是對球技提升影響較大的場所。
當前面幾步全部準備妥當,我們終于來到了最後一步——下場打球。一般來説,最普通的球場也是 400+ 元 / 場起步,球童的費用需要另算。這裏需要説明的是,不同球場之前價位的差别非常大,頂級球場基本需要 2000+ 元 / 場起步。
一般來説,入門前幾年,一般愛好者基本是每周打一場的節奏。北方由于氣候限制,打球時間大多從 4 月份到 10 月份,大概能打 30 場左右,南方氣候温暖,可打球的場數會更多一些。
除此之外,很多高爾夫球場往往不在市區,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也需要計算在内。這一系列的費用和付出算下來,勉勉強強玩一年也得花上好幾萬塊。
雖説豐儉由人、因人而異,但想要打好 / 玩好 / 曬好這項上不封頂的運動,十幾萬元,确實只是一個入門的數字。
國内貴族運動,國外平民運動?
整體而言,國内打高爾夫絕對算不上便宜。從 20 歲時才開始接觸高爾夫的北體萬柳高爾夫班畢業生「黑皮 47」基于親歷感受談到:「這項運動既有高消費的狀态,也有大眾可負擔起的常規消費水平,但長期參與确實要‘有錢又有閒’。」
放眼國外,在很多國家,高爾夫卻越來越有向平民運動發展的趨勢。不少走出國門的人發現,外面竟然是「窮人也能去」的高爾夫世界。這樣的明顯對比,給國内高爾夫帶來了諸多負面評價。
「國外打高爾夫很便宜啊,貴什麼族?」
「國内打高爾夫就是裝 X 用的,打球作秀成分太大。」
「現在搞這些的人一般都是缺乏資源的中產。」
「當個高爾夫球媛也不容易 …… 真正打的都很少曬照片。」
……
随機在高爾夫話題下轉一圈,類似上述的評論幾乎都能看到那麼一兩條。國内外高爾夫發展的現狀差異一方面讓很多人對這項運動不屑一顧,另一方面則大大加劇了對這項運動的污名化。
很多有關高爾夫球媛的争論,反映的其實是對這項運動的偏見
圖源:小紅書截圖
試想一下:如果高爾夫不再與「小眾」「貴族」這些标籤捆綁在一起,出現在果嶺上的男男女女,還會被冠以除體育之外的各種各樣的目的嗎?至少這樣的聲音不會成為一種主流。
實際上,很多指責這項運動的人有意或無意忽略了現實情況。海外打高爾夫比較便宜有其原因,就場地而言,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馬來西亞等這些常被社交媒體用户提到打球便宜的地方,其所擁有的高爾夫球場遠遠多于國内。
根據 Golf Monthly 在 2022 年的統計,中國目前共有 599 個高爾夫球場,相比擁有 16752 個高爾夫球場(全球第一)的美國少得不是一星半點。區網域而言,全球 51% 的高爾夫球場在北美,歐洲地區則占據了 23%。亞洲地區,除了日韓都不算太多。
在亞洲,日韓兩國的高爾夫球場數量也遠多于中國
圖源:statista。
硬體設施上的差距是影響運動費用和參與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是國内不同項目場地來看,像高爾夫球、網球這些項目的運動場地遠遠不及足籃球、乒乓球羽毛這些項目,而前者往往都是傳統印象中的「貴族運動」。
在國家體育總局最新的數據統計中,相比上萬甚至上百萬的其他運動項目場地,高爾夫球場顯然只在「其他場地」這一類中。與網球場這些在城市中心也便于找到的場地相比,高爾夫球場的數量也算是少的。
圖源:國家體育總局官網
運動的場景還沒有普及開來,對這項運動的深度參與、理性認識自然也無從談起。更多人可能還是如不了解這項運動的人一樣,從未去過高爾夫球場,仍懷有「高爾夫的主要屬性是社交 …… 肯定是貴族運動啊,月入不到十萬恐怕玩不起高爾夫吧」這樣的看法。
不過,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高爾夫服飾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2-2029 年)》,我國高爾夫運動主要消費群體年收入集中于 10-20 萬,占比約 60%;20-50 萬年收入人群占比達 37%。實際上,越來越多中等收入群體已經開始接觸這項運動。
只是相比之下,更多人群接觸高爾夫的途徑仍是互聯網,這也是這項運動引發平民 VS 貴族、體育運動場 VS 社交名利場等兩極化争議的一大原因。但無論是在國内還是國外,不能忽視的是,高爾夫都是既有上百萬開銷也有幾百塊消費的運動。
簡單的「平民」和「貴族」并不能精确概括高爾夫在一個地區的發展情況,但這種差異背後一個顯而易見的可能性是:這項運動本身具有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潛力和可能性。
高爾夫的價格,怎樣才能「打下來」?
頗具包容性的消費彈性是高爾夫的發展和普及的信心,也正是因此,很多人相信這項運動有朝一日能走下神壇。
但橫亘在前的是相當一部分人的疑問:高爾夫這項運動,有必要發展嗎?
「高爾夫的運動性在哪兒?為什麼要花大價錢建球場給富人玩?這運動樂趣在哪兒?……」這些常見的質疑不僅出現在國内輿論場上,即便在海外也比比皆是,這項長期代表着階級的運動在大眾眼中并不讨喜。
南非德班的高爾夫球場與居民區
圖源:Johnny Miller, 轉自 BBC
運動本身并沒有錯也不攜帶偏見,是參與運動的個體及其復雜關系影響了人們對高爾夫的認知。唯有破除這種「我們活在巨大的差距中」的刻板印象,它的魅力才能被不斷看見,而這最終指向的還是參與門檻的降低。
上文所提及的場地問題是這項運動不斷發展和普及的重要因素。我國目前擁有場地的數量在全球排名第 11 位,比西班牙、丹麥、新西蘭、泰國等國家都多,但考慮到我國遼闊的土地,顯然在數量上還有增多的空間。
球場建設方向的改變同樣有利于将這項運動的價格「打下來」。一方面,我們可以像國外一些公共(public)球場一樣打造更為簡單舒适的休息區網域;另一方面,借助模拟器等技術手段将高爾夫體驗搬到室内,這些都是提供更多場地和消費選擇的方式。
室内高爾夫場所
圖源:the Morning Call
只有越來越多人有機會接觸和體驗這項運動,它作為一個體育項目所具有的技術性、趣味性才會得到認可。當高爾夫變得不再遙不可及的時候,或許它的強社交屬性也不再會是劣勢。
人才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相比中產家庭的孩子才有錢打高爾夫的印象,目前國内高爾夫人才的培養有更多的方式,校園教育就是基本的途徑之一,多所體院和深圳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學校其實都有相關專業。
黑皮 47 表示:「我們北體萬柳高爾夫班 2002 年開班,為高爾夫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現在國内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高爾夫專業,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和各地方高協也有在開展教練、裁判、球童、球具等領網域的專業等級資格培訓和考核。」
目前,已經畢業的她正在一邊當教練一邊備戰職業賽。這個 20 歲才入行的女孩,是普通人也能進入高爾夫世界的一個有力例證。
黑皮 47
圖源:受訪者提供
從大三起每年額外支付的高爾夫專項學費,不單單是技能學習,更多是一種人生經歷,以及把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生選擇權。只是有些遺憾,她提到同屆同學中,只有她一人還在高爾夫行業。
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高爾夫行業的軟硬體建設再加強一些,市場再打開一些,是不是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繼續呢?如果更多人欣然往前,就意味着更多參與者和機會的湧現,這反過來會促進高爾夫行業的發展。
當一項運動不斷發展的時候,價格的親民化是大勢所歸。當然了,這是一件不能操之過急的事情,找到最合适我們走的路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