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終于有一部國產片,拍出了這群人,歡迎閲讀。
國產影視劇被诟病最多的一點,就是懸浮。
明明是一個普通的外賣員,卻獨居外灘豪華單間。
裝修和擺飾,都透着滿滿的文藝氣息。
脱下外賣員的衣服,恨不得直接參加偶像男團。
編劇對于普通人的理解,真的是空中樓閣。
類似這種脱離現實的情節,比比皆是。
真實逐漸在公眾視野中隐去,徒留一片虛假的繁華。
那怎麼拍才能不懸浮?
這部新片就做了典範,寥寥數筆,就呈現了外賣員這一群像。
難得的走心之作,今天就讓魚叔來説説——
《我在祖國送外賣》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騎手數量已達2000 萬。
接近澳大利亞整個國家的人口。
每天,我們都能看見無數的外賣騎手,穿梭在大街小巷。
但,以他們為主角的影視作品,幾乎沒有。
《我在祖國送外賣》則填補了這一空缺。
這部紀錄片,分為三集,《藏地騎士》《海陸人生》和《暖城》。
分别選取了國内三個城市,通過三組不同的騎手日常,鋪陳開來他們的生活圖景。
最讓魚叔大開眼界的,是《藏地騎士》。
主角是一位拉薩的外賣騎手,尖參才讓。
看這部片之前,魚叔很難想象,在海拔 3600 米之上的高原送外賣是怎樣一種狀态。
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外賣。
當地的牧民,想訂一束鮮花。
廟裏的僧人,想喝一杯奶茶。
外來的遊客,急需一瓶緩解高反的氧氣。
尖參才讓,就是這樣每天飛馳在這裏,滿足各種需求。
比起其他内陸城市,他所要面臨的困難更多。
這裏地廣人稀。
有些訂單需要長途跋涉,才能送到對方手裏。
這裏道路崎岖。
山路、小巷還算好的,面對廟裏高聳的階梯,只能下車徒步攀登。
更嚴酷的,是這裏稀薄的空氣。
在高原送貨,很容易缺氧。
就説那個高反客人的急單。
尖參才讓為了盡快将氧氣瓶送到客人手中,一路狂奔衝向旅館。
得知沒有電梯,馬不停蹄地爬上 5 樓,将氧氣瓶送給客人。
單是及時送到了,自己卻累到缺氧。
不得不靠在欄杆邊大口大口地喘氣。
尖參才讓説起自己為什麼做起外賣員。
一方面,是為了養家。
孩子出生後,想多掙一點錢。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見識更多的人和世面。
他説自己坐不住。
不怕勞苦,只想多做點事。
完成一單又一單的外賣,是他的征途,也是他的歷練。
這是獨屬于尖參才讓的騎士精神。
如果説,尖參才讓做騎手是生活和信仰的融合。
那麼,《海陸人生》的老葉,則是為了追求一種自由。
他所在的温州洞頭,是一片安逸的海島區。
外賣騎手,其實只是老葉生活的一小部分。
白天,他有着一份穩定的工作。
下班後,才戴上頭盔,在小島各處飛馳人生。
騎着車,迎着風,感覺是挺好的
特别是晚上,人少的時候很舒服
老葉其實不是本地人。
他來自于内陸,卻愛好釣魚。
他是一名垂釣高手,對各種魚類如數家珍。
十年前,他決定來到海島生活。
甚至考取了釣魚教練證,在海島上收起了徒弟。
人們常常在抱怨生活的一成不變。
卻總是缺乏勇氣,無法向前邁出一步。
老葉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由和改變并非遙不可及的夢。
正如他在紀錄片中所説——
反正海上飛,陸地上飛
其實,都在飛
當然,老葉的自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
更多的外賣騎手,則是為了生活奔波。
《暖城》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的極北之地,漠河。
冬天最低氣温跌破零下 50 度,在這兒算不上什麼新鮮事。
極寒天氣中,在外待一會兒都凍得要命。
這裏外賣員的裝備也不是我們常見的雙輪電瓶車,而是四輪車。
低温環境下,車子耗電速度快。
地面被冰雪凍得結結實實,翻車、撞車都是常事。
冬生和曉梅,是一對結婚 5 年的騎手夫妻。
和大多數年輕夫妻一樣,他們也要面對貸款等一系列的現實壓力。
好在,兩人相互扶持之下,再艱苦的生活也有了慰藉。
趁着送單間隙,冬生會帶着食物來到約定的地點。
兩人擠在小小的四輪車中,邊吃飯邊互相打趣。
這是獨屬于兩人的温暖時刻。
掙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了目标奮鬥的韌勁。
有目标,有動力,也有相互支持的夥伴。
再怎麼辛苦,也可以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天南海北的三個故事,各有人生的三組騎手。
紀錄片的形式,最大程度上捕捉了他們的生活細節,還原了他們身上動人的煙火氣。
《暖城》中,就有許多讓普通人破防的段落。
冬生一邊在家算着賬,一邊計劃着年底出去旅遊。
曉梅一聽,條件反射地拒絕了。
我不玩,我要攢錢
鏡頭一低,拍到了她的手機殼。
上面貼着舊舊的透明膠布,還有一張大大的貼紙:
搞 錢 要 緊
兩個主角,既不避諱自己的「窮」,也不顧忌自己的「出糗」。
為了給媳婦鼓足希望,冬生定下了目标:每天跑 100 單。
本想附帶了一句俏皮話——
每天保證一百單,跑不到就挨揍。
結果尴尬地發現,「挨揍」倆字不會寫。
于是,便想着用圈圈代替,糊弄過去。
曉梅看不下去,直接搶過來要自己補上。
結果自己也提筆忘字。
還手機搜了一下,才想起來。
生活從來不會像影視劇裏那麼精致、理想。
粗糙與意外,才構建了日常的可愛與驚喜。
當然,内容上的質樸,并不妨礙拍攝上的獨具匠心。
《我在祖國送外賣》針對不同的故事,選擇不同的講述方式。
盡可能拉近觀眾與被記錄者的關系,找到每個段落獨有的鏡頭語言。
《暖城》| 9 分 10 秒
就拿《暖城》來説,冬生和曉梅關系中的「暖」是故事的核心表達。
在具有電影質感的大前提下,創作者差異化的色調選擇,是其突出主題的重要手段。
空曠的雪原,目所能及之處全是皚皚白雪。
伴随着氣象廣播的背景音,揭開這座城市的底色,冷。
這種色調,也突出了極端環境下送外賣的艱辛。
當畫面切到夫妻兩人同框時,整體色調則會變暖。
營造出一種温馨美好的舒适感。
這種冷暖變化的反差感,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影片情緒上的變化。
到了《海陸人生》,影片則是就老葉的雙重身份整起花活。
全片以三個篇章呈現,從站長視角到徒弟視角,最終落回主角視角。
視角的轉換伴随着信息補全,逐漸向觀眾呈現出完整且真實的老葉。
影片以很巧妙的方式,區分開他者空間和自我空間。
頭盔上的護目鏡,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
老葉打開護目鏡,是他取餐、送餐以及在生活中的狀态。
這時,片中場景以紀實的形式呈現。
而當他疾馳于公路,戴上護目鏡時。
BGM 響起,周遭的環境音逐漸消失。
伴随着旁白加入,老葉進入了純粹的自我空間。
這樣的設計,也與他向往自由的心态完美契合。
説到最絕的鏡頭語言,當屬《藏地騎士》。
不同于常見的紀錄片表現手法,創作者偶爾會在拍攝上帶一點意識流。
從而将人物的刻畫,推向心理寫實的高度。
最令魚叔印象深刻的一幕。
尖參才讓在電瓶車沒電的情況下,堅持要将外賣送到客人手中。
昏暗的畫面中,隐約能看到遠方的山和墨藍色的星空。
一馬,一人,一道光。
嘚嘚的馬蹄聲,配上悠遠的配樂。
頃刻間,孤身送外賣的情景,充滿了一種神聖的儀式感。
然而,尚未走到目的地,手機就傳來取消訂單的聲音。
與此同時,響起了尖參才讓的獨白——
我不認識扎妥
但我知道
他取消訂單一定是有原因的
慈悲、善良、勇敢、關愛。
不到兩分鍾的時間,導演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充滿信仰的人。
他與拉薩這座城市相得益彰。
《藏地騎士》| 9 分 6 秒
靈活的拍攝手法,目的都只有一個——
記錄下真實生活的同時,也讓觀眾能夠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身處社會中,我們總在努力扮演好每個角色。
可回過頭想想,卻發現自己似乎越來越難以找到生活的熱情。
反觀紀錄片中的騎手。
作為當下社會最忙碌、艱辛的群體之一,無論對待生活還是工作,他們都表現出極強的韌性。
就像老葉,擁有極強的時間管控能力。
做了一年多的外賣員,超時訂單的數量一只手都數得過來。
比較有挑戰的,是當地漁民的預訂單。
不過這對于老葉來説,也不在話下。
他會提前溝通好漁民上岸時間和餐品放置地點。
也會提前來到商家,叮囑餐品按時完成。
确保客人能夠在辛苦一天之後,吃上一口熱乎飯。
不僅如此,老葉還「管得寬」。
他會叮囑商家注意客人的飲食習慣。
甚至連如何打包能避免食物滲漏,都要仔細交代。
其實,這些本來不關他什麼事。
就連站點的站長都對此頗為感慨——
「我很少見一個外賣騎手,那麼愛操心的」
作為個體,他們的力量或許并不宏大。
可當他們投身于工作,卻能為每一個細節負責。
這,就是獨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
《海陸人生》| 7 分 23 秒
難得有這樣一部影片關注到騎手這一群體。
讓平凡的他們得以在鏡頭前展現出别樣的生活,也能讓觀眾從中汲取積極的生活态度。
近年來,經濟形勢嚴峻,導致傳統產業受到極大的衝擊。
國家大力号召勞動者選擇靈活就業這一工作方式。
在美團的積極響應下,很多人選擇加入騎手的行列。
下至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上至「畢業」的中年人。
只要願意付出,就能參與其中,在獲得報酬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暖城》的片尾出現這樣一段話——
這個時代正在獎勵那些勤奮努力的人。
騎手,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超級鏈接者。
也可以是海與陸的那一道橋梁。
還可以是尖參才讓心中永存的騎士精神。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