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零售業沉迷“爆改”胖東來,是一場形式主義狂歡,歡迎閲讀。
8 月份,又有一家超市宣布要接受胖東來的改造,繼永輝、步步高、中百倉儲 ……" 成都鄰你超市 " 啓動第三輪全面整改,與之前的幾家一樣,這次,其将在環境、服務、商品、乃至文化理念上全面效仿胖東來。
并不想走出單一區網域的胖東來,逐漸成了全體零售行業模仿的對象。
天下零售苦流量久矣。據不完全統計,2024 年第一季度,全國至少有 31 家超市品牌的 140 家門店關閉,這其中不乏曾經的超市巨頭,例如大潤發、沃爾瑪、永輝超市、盒馬鮮生、卜蜂蓮花 ……
坦白來講,永輝超市算是開啓了零售界 " 爆改 " 胖東來的風潮,這家昔日的超市一哥,一度擁有在國内挑戰沃爾瑪的能力,只是過往一去不返,6 月份,首家門店被胖東來改造後爆滿,此後,零售玩家個個歆羨。
但瘋狂對标胖東來能拯救每況愈下的線下零售嗎?怕只怕,他們在不斷改造的路上逐漸迷失了方向,淪為了一場形式主義狂歡。
傳統商超 " 學不成 " 胖東來
零售界為什麼那麼渴望成為下一個胖東來?
首先,國内線下零售一片凋敝。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早在 2017 年開始,我國超市行業就走上了下坡路,門店數據從最高的 38554 家下降到了 24082 家,降幅高達 37.5%。大型連鎖商超門店減少尤為迅速,從 2012 年的 11947 家,下降到了 2020 年的 5340 家,降幅超過 55%。
2023 年,有差不多一半的上市商超企業虧損,而胖東來在去年的營收卻高達 107 億,淨利潤有 1.4 億。有媒體發現,只有十幾家門店的胖東來,卻在淨利潤方面超過了 900 多家門店的永輝,還有 500 多家門店的大潤發。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胖東來會成為人人模仿的頂流了。然而,胖東來真的是永輝們能輕易復制的嗎?盡管從幾家被改造的門店客流量來看,胖東來的确有龐大的吸客能力,但 " 畫虎畫皮難畫骨 ",長期來看,商超單純的學習胖東來模式,未必能如願。
需要明确的一點,胖東來備受消費者推崇的特色大概有那麼幾個:人氣網紅自營產品、堪比海底撈的人性服務。但這些在國内漫長的零售史上,難道沒有出現過嗎?當然不是,至少曾經的盒馬也走過這條路。
盒馬孵化的一系列自有品牌也曾走紅社交平台,而在服務方面,盒馬也上線過寵物喂養、美容、洗衣洗鞋、保潔服務 …… 但盒馬并沒有因此成為 " 胖東來 ",反而風頭日漸萎靡。
還有一點,胖東來的盈利來源未必是超市業态。《2023 年中國超市 Top100》顯示,2023 年胖東來超市業态銷售額 46 億元,但總營收卻有 107 億,換而言之,胖東來的超市業态零售占比還不到一半。
這絕非偶然。早在 2021 年,胖東來的創始人于東來就曾表示,公司的整體銷售額是 70 億左右,但超市總體年銷售額只有 30 億元左右,依舊占不到 50%。
事實上,胖東來能在零售界集體遇挫,一騎絕塵,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附超市業态。
據悉,胖東來在商業地產、藥店、物流供應上都有成功的布局,以藥店為例,公開資料顯示,胖東來旗下的 6 家藥店年營業額高達 1.2 億,平均單店年營收達到 2000 萬,這種程度的跨界,只能讓傳統商超們望塵莫及。
當然,胖東來在超市層面的布局也值得深究。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商超 " 爆改 " 胖東來的主要模式就是上架其網紅產品,但這些自營產品的利潤并不高,胖東來的商品邏輯大概是用低價的自營產品,鞏固客群,進而帶動正常利潤產品的銷量。
畢竟在胖東來,除自營產品外,大部分商品的售價并不便宜,甚至要比平均水平高。例如一箱五斤的 3J 車厘子在山姆、開市客的售價約 230 元,而胖東來的售價則高達 320 元,波士頓龍蝦也比盒馬更貴。
然而,在消費熱情越來越難以調動的當下,這種模式其實很難復制到其他商超内。
更何況,胖東來有個旁人無法匹及的區網域巨頭優勢。數據顯示,到 2022 年,胖東來在許昌、新鄉的商超市場份額已達到 60% 以上,也有數據顯示,胖東來基本壟斷了許昌、新鄉的商超零售市場,市場份額高達 90%。
而縱觀那些全國性的大型商超,沒有一家能做到胖東來的市場集中度。
這兩年,誰都無法小看區網域零售的實力,一個地區的消費能力要養活一家企業輕而易舉。胖東來之外,還有浙北優致、匯嘉時代、新星、大張等區網域零售企業,它們的銷售規模在 2023 年也實現了 2 位數的增長,成為行業裏不可多得的赢家。
總之,胖東來的成功絕非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那些努力學習的門店,如果只得皮毛,怕是要失望了。
哪裏才是零售玩家的 " 歸宿 "?
這幾年裏,零售市場一直在尋求變革,似乎只有不斷變化,才能不被這個瞬息萬變的消費市場所抛棄。把時間追溯到 2015 年,當年零售領網域首次邁向精品路線,一時之間,零售巨頭的高端商超開遍各地。
數據顯示,華潤萬家的精品超市在 2015 年的門店數量達到 41 家。後來的日子裏,零售市場大致的風向是從會員倉儲、吹到折扣零售,前者是 2020 年山姆與 Costco 所帶動,後者則是這兩年零售界的最大風口,時至今日,變革的主題赫然成了胖東來。
整個行業的歷程變化堪比走馬燈,商超企業們的焦慮緩解了嗎?很顯然,并沒有。不僅沒有停止焦慮,反而在匆匆忙忙的跟風改造中更迷茫了。聯商有一則數據,有 78% 的零售人處于焦慮狀态,其中 31% 的零售人表示十分焦慮。
這其中,他們面臨的挑戰僅憑一次網紅化改造是無法化解的。
第一,國内超市的零售額遲遲沒有回暖的迹象。根據去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各類零售業态中,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和百貨店的零售額都有所增加,同比分别增長了 8.2%、5.4%、4.6% 和 9.8%,只有超市的零售額同比下降了 0.4%。
當宏觀環境與消費理念屢屢被提及,説辭老生常談之際,國内零售業整體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不足、渠道難以更新、經營模式、商品種類 …… 每一點都足以致命。
改造或許能短暫地支撐局面,但一家改,萬家跟,當各地商超全部變身胖東來,行業本質的病灶依舊沒有根除。這不是空穴來風,胖東來之前,零售界人人都想效仿山姆,會員制的高端商超甚至走出五環外,連小縣城都有 " 山姆 " 的影子。
但眾多 " 山姆們 " 沾到會員零售的光了嗎?
從相關數據來看,在全國百強連鎖超市企業所涉及的零售業态來看,會員店的經營情況的确要優于其他業态,但大盤還是集中在 Costco 和沃爾瑪(山姆母公司)身上。2023 年,Costco 和沃爾瑪兩家公司在中國市場實現 1257 億元,近 20% 的銷售規模,但二者累計只有 370 家門店。
傳統商超頻繁試水新業态,看上去只是為 " 原主 " 做了嫁衣,正如胖東來的一出出爆改大戲,無論配角怎麼換,主角永遠是胖東來。
而傳統商超還要面臨另外一個困局,盡管盈利環境越來越差,但經營成本卻是日漸上升,以房租為例。調查顯示,國内不少老牌賣場開始虧損的原因與房租成本息息相關。
一般來説,大型賣場的租期是十五到二十年,從 21 世紀初,國内大型零售企業都曾踩着時代的浪頭獲得過最佳地段。如今,第一輪租期大多過期,目前的黃金地段的成本水漲船高,有項市場調查顯示,一個 2 萬平的物業,年租金上漲部分高達 500 到 1500 萬。
實際上,商超想要重新出頭不一定非要按頂流模式 " 爆改 "。
回歸零售本質,未嘗得不到好結果。以去年雙十一為例,包括銀泰百貨、天虹百貨、重慶百貨、友阿股份、凱德 MALL 多家實體商超在美團、大眾點評等平台直播,線下實行多模式并行,效果也十分顯著。
據悉,經此一事,銀泰百貨在雙十一的客流同比去年增長了 45%,超半數門店客流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種種迹象表明,太過安靜的商超零售确實需要一點水花,但揚湯止沸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零售界何時來一次真正的釜底抽薪,才是消費市場想要看到的。
線上線下,各奔東西?
早些年,實體零售深受資本寵愛,包括阿裏、京東在内的電商巨頭也一度高調布局線下零售,其中阿裏 2014 年入股浙江最大百貨連鎖銀泰、2015 年以 283 億元參股蘇寧集團、2016 年先後投資盒馬鮮生以及三江購物 ……
可惜,好景不長,這幾年動蕩的消費市場讓電商玩家自顧不暇,實體零售,也因此成為資本的一顆棄子。
此前,阿裏巴巴在财報電話會上表示,将計劃退出非核心的實體零售業務,考慮出售銀泰,在 2024 财年前已完成 17 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撤離。無獨有偶,另一電商巨頭京東也在減持永輝超市股份。
時至今日,線上、線下零售開始各奔東西。
可以确定的是,在電商巨頭布局線下的日子裏,資本始終沒能如願看到零售市場發生質變。以阿裏投資的大潤發為例,2017 到 2022 财年,大潤發背後的高鑫零售營收不斷收縮,2022 财年,高鑫零售全年收入同比下滑 5.3%,淨虧損為 8.26 億元,成為其 2011 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2024 财年,16.68 億元淨虧損更讓高鑫遭受了 2011 年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虧損。不完全統計,2023 年全年大潤發閉店或宣布閉店超過 13 家。阿裏巴巴 2024 财年三季度,包括高鑫零售、盒馬、銀泰等業務的 " 所有其他 " 業務分部營收為 470.23 億元,同比下滑 7%;該部分淨虧損為 31.72 億元,同比擴大 87%。
與阿裏同病相憐的還有騰訊,早在 2017 年,騰訊曾以 42 億元購入永輝超市 5% 股份,到如今累計虧損 29 億元。
資本屢次失望,而與線上搭界的實體零售在一次次電商化變革中,所吃到的苦頭也遠遠大于甜頭。典型的例子是永輝超市,永輝超市這兩年在線上平台的表現還不錯,2023 年下半年數據顯示,永輝在抖音上的團購粉絲新增 20 萬。
這一度吸引 200 萬用户到店," 抖音小時達 " 的日播峰值人數也突破一萬。但線上業務的增加絲毫沒有轉化成實質的營收,最近三年來,永輝超市的營業收入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一直在減少,從 2020 年的 932 億元,一路下滑,到 2023 年,僅剩下 786 億元。
更有意思的是,永輝線上轉型還付出了大量成本。根據永輝年報數據,從 2021 年以來,永輝的研發費用在三年内高達 12 億元,作為一家實體零售企業,公司的研發人員一度高達 1000 人。
零售界經歷了無數次融合,線上線下從一開始的相互提防,過渡到彼此提攜,如今大概到了各自珍重的階段。至少當前的零售巨頭再改革,已經不再盲目相信電商玩家的那一套打法,轉而尋求優秀 " 同行 " 的幫助。
簡而言之,線下零售企業在努力回歸零售本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紛紛把模仿胖東來當成唯一的解題辦法,很容易照貓畫虎反類犬,被形式主義所累。
還是希望每一家超市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格,畢竟一味模仿别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消費者也并不需要每一家店都成為胖東來的復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