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当健康屡屡上热搜,健康传播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欢迎阅读。
以下采访内容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任孟山。
在健康传播角度上,公众的需求其实是对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疫情后,大家对事关个体健康的健康信息更敏感、也更关注,这是大家的需要。这首先源于公众的健康意识提升了。
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就会为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做一些功课,比如说怎么样增强免疫力、该如何健康饮食和科学锻炼、如何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疫情期间,张文宏教授建议早餐不要喝粥要吃鸡蛋,这样能够补充蛋白质。这个建议当时引起轩然大波,除了打破了许多人的传统认知外,也在于这是权威的健康信息传播。
第二个原因在于,新冠疫情对全球医疗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即疫情发生时,面对面的医疗服务能力急剧下降,使得公众开始提升对数字医疗、在线远程医疗的关注,无意中提高了对远程医疗的接受度。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数字医疗、远程医疗是传播学界和医学界都在关注的一个交叉领網域,疫情加速了数字医疗的快速发展。
2023 年 4 月 12 日,浙江湖州,在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智慧健康站,村民通过 " 云诊室 " 进行自主健康监测。© 视觉中国
第三个原因,公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开始提升。疫情期间,特别是长时间的社交隔离等原因带来的心理问题,人们对心理健康就更为关注。再就是现在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关注心理健康就会带来心理咨询需求,人们会通过在线查阅各种相关信息,关注心理健康短视频,心理咨询服务也比原来更为普遍了。
从健康传播的角度来说,第一是社交媒体对健康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显现,社交媒体成为传播健康信息和改变健康行为的重要渠道,我们能看到,医学专家、卫生机构、传统媒体等都在通过这些社交媒体传递健康信息、与公众互动,也有利于提高了公众的健康素养。
如今,社交媒体上每天关于健康的话题很多,从算法上看,大家的关注度高了,话题点开的次数多了,推送自然就更频繁了。你看 2023 年从秋冬季开始,呼吸道疾病高发,流感、支原体感染、肺炎等等,大家对呼吸道传染疾病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关注,社交平台知道人们在关心什么,自然会加大这些话题的推送。
图源微博
本质上,大家对这些健康话题的关注度高了,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这也得益于人们在过去两三年里养成了接受健康信息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居家期间,相对而言,人们有时间把许多健康相关的重要信息读完、看完、了解完,这在过往快节奏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
有了接受健康信息的生活习惯,就不得不提健康传播的空间场網域,比如家庭空间和社群空间。
© 视觉中国
原来我们也不把感冒当回事,会说吃个感冒冲剂就行,但现在就会谈论是不是 " 阳了 "、是不是得甲流了……在家里或在社交群里时常讨论这些问题,甄别一下症状,甄别过程中就得学习相关知识、获取相关信息,对参与讨论的个体来说也是一个补充知识的过程。相比家庭空间,社群层面的关注和讨论也越来越深入。
再者,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也更受到国内的关注,健康传播本质上是一个全球化议题,跨国卫生合作、数据信息共享等更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制定健康传播策略上,公共卫生部门也越来越依赖大数据,包括药品的销售等,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更好地了解閱聽人,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我们的健康传播和健康教育,可以称之为一个进步。一方面,大家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和在线平台进行健康教育和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了。社交媒体平台、健康类 APP 等一些产品和数字工具,都在给我们提供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
《时尚健康》今年 11 月份邀请几位年轻中医通过直播间分享养生知识
另一方面,健康话题是一个容易被大众重视并愿意参与的话题,公众为了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就会去主动进行知识补充来提升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通过健康信息的交流,我们也看到了健康传播教育的进步。
另外就在于,疫情这种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国家之间及国家社会对于卫生信息的共享与协作,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而且从目前来看,健康领網域这个趋势能够保持持续性,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健康危机。
著名传播学者埃弗雷特 · 罗杰斯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来降低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健康传播涉及到不同主体的参与:
首先,在政府顶层设计上对健康传播事业高度关注,像《"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专门强调普及健康生活、加强健康教育等。
其次,医生和医疗机构应该说是健康传播的重要主体。医生能够通过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科普健康信息,包括疾病的一些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帮助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健康问题。这是健康传播中 " 医者先行 " 的体现。同时医疗机构不止传播健康信息,还可以组织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健康服务等。
苏州,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指导居民学习 " 健骨操 "。© 视觉中国
第三,媒体是健康传播的重要渠道,虽然从大众媒体到社交媒体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但媒体也在积极利用当前的新技术、贴合用户使用习惯,来进行健康传播、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第四,健康教育也是学校的职责,学校可以强化健康教育的课程,讲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
第五是社区,社区可以组织各种健康活动、给居民提供健康服务。与其他主体相比,社区具有更多接近性和参与性的优势。
第六是家庭,家庭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互动,都可以传递健康知识和行为习惯。现在还有一种健康素养的 " 反哺 " 现象,孩子教父母,因为他们的健康素养是高于父辈的。
2024 年 1 月 13 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通过举办健康跑活动,喜迎新春。© 视觉中国
当然,回归到每个个体,其实也很重要,个体本身需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信息,有意识地提高健康素养,自己要有甄别能力,不能轻易被 " 伪健康 " 信息忽悠了。健康传播就是要针对不同閱聽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或者个性化的健康信息,这样更有效,但前提是你有各种调研、调查、统计分析这些不同人群的一些特定的健康需求。
从学科本身来讲,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术共同体里都为健康传播成立了专委会或者分会,部分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健康传播的研究方向,通过学术研究来促进科学沟通,帮助医生还有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向公众传达复杂的健康信息。
有些涉及健康信息的专业学会,原来成员都是医生,现在有很多新闻传播学科的人也加入其中,通过交叉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来提升健康信息传播力。
一些专业人士都在通过视频为网友分享健康知识。图源顾中一微博截图
健康传播是面向大众的,因此健康传播学科的研究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面向大众提供解决方案。最重要的点是要做到健康信息的可视化、视频化。短视频传播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大家也比较容易接受。健康信息可视化,会让比较复杂的健康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可视化、视频化,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健康信息传播的门槛,也能够满足一部分閱聽人群体的个性化要求。
另外,健康传播现在也能够积极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公众的需求,比如通过学术研究来探讨健康素养的提升、应对老龄化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居民营养膳食的促进等,现在都是这个学科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一是 "免疫力"。这几年大家最难忘的应该是疫情,在后疫情时代,大家都渴望自己的免疫力足够强大,能够抵御病毒入侵,保持健康的体魄,拥有健康的生活。
二是 "应变",有句话叫 " 以不变应万变 ",现在应该说 " 以变应变 ",面对外界的许多变化,作为个体,需要有一个积极应对的心态,根据健康信息的接受和健康知识的增长调整自己对健康以及健康生活的认知、理解和行动。
采访 & 编辑 | 贺梓秋
文 | 向初
图 | 视觉中国、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