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人和糖真是有仇,欢迎阅读。
阿斯巴甜今天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定为 2B 类致癌物——有一定的致癌可能性,但是证据存在局限性。对于各大饮料食品品牌来说,仿佛高考出分。
相比之下,现在科学对糖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了,充分地证明糖对健康有危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对盐、油、酒、糖与健康关系证据分析中,也已经把添加糖的危害证据综合评价为 B 级。
所以,六月底刚传出这个消息的时候,除了一众代糖概念上市企业股价极涨,让人哀叹没有抓住发财的机会以外,一时间对市面上的饮料并没发生影响。
直到最近,偶尔看到了元气森林可乐在电梯口的广告除了 "0 糖、0 脂、0 卡 " 后面已经加上了 " 不添加阿斯巴甜 " ——看来,饮料代糖的变革时代要开始了,是时候更多去了解一下糖和代糖了。
虽然 " 配料表干净 " 已经取代 " 不含防腐剂 " 在食品饮料广告中高频出现,但现在消费者还是很难头头是道地讲出所谓干净的科学因为所以。好在这足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包装上面的配料信息。
吃喝就是要明明白白,而这已不仅限于对味觉享受的钻研,更是对营养健康的关切。
那么首先,什么是糖?
1930 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语,学到糖这个词的时候,他发现英语 sugar、法语 sucre、德语 zucker 都来自于梵语的 sarkara,所以欧洲人想必是从印度人手里第一次吃到糖的。
但后来他又发现印地语的糖和中国竟然是同一个词(� � � � � � � �c ī n ī)——难道印度人是从中国吃到的糖?
为此,1987 年他还特意为此写过一篇文章《c ī n ī 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的文章,不过由于缺少证据,只算是个猜想。
总之,糖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这并不意味它就健康。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天不超过 25g。喝一瓶含糖可乐,就可以轻松超标两倍。
但,这拦不住人类对糖的追逐。
在缺少能量来源的很久很久以前,糖作为高能食物,对生存很重要,也很贵。哪怕是一百年前,我们现在常吃的白糖还是奢侈品。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炼糖技术突飞猛进,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为了保证持续的商业利益,那么只能让人类多多吃糖了。
作为结果,从 1960 年到 2000 年,全球蔗糖的产量从 0.4 亿吨左右,攀升到近 1.6 亿吨,翻了四倍,与此同时人口只增长了一倍。
到了今天这个能量过剩摄入的高糖油脂时代,人们依旧爱糖,就是来自于经年的商业营销与其自身令人快乐成瘾的特性。
针对小朋友这个人群,几乎孩均甜食甜水爱好者,吃糖就会不哭不闹,但吃糖又会引起蛀牙,家长纠结矛盾,但总归还是让大部分孩子吃上了糖,也让所有人的童年都有欲吃糖而不得的绝望时刻——不吃糖我浑身难受。
糖果的设计也是愈发诱人,各种推荐多吃糖的广告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咋舌。
每餐饭前喝软饮,午饭一小时前吃饼干:糖可以限制你的食欲。
不过,糖吃得多了,身体总归是受不了的。
所以,科学家和医生们也忙了起来。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营养学家、医生和研究员们就开始指出糖可能造成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1965 年,约翰 · 尤德金 ( John Yudkin ) 发论文指出摄入过量糖会增加心脏病风险。1972 年他出版《纯白的陷阱》一书,详述糖的危害。
为了向公众隐瞒糖的真相,1967 年美国制糖业者用 6500 美金(相当于现在 35 万人民币)贿赂了 3 名来自哈佛大学的学者,刊登论文撇清糖与心脏病的联系,还把心脏病的成因赖到脂肪头上。
而这件丑闻直到 2016 年,才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被揭露。
几十年来,公众对糖的危害一无所知。
现在,超市里 80% 的饮料食品的配料表里都能找到白砂糖,在古人看来一定是太幸福了,但这也是糖在商业营销上的巨大成功。
可口可乐广告:为了一个更好的生活起点,早点开始喝可乐吧!
不过并不一定之前高贵的东西就一定是健康的,就像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会把水银抹在脸上美白,把砒霜涂在身上出跳蚤……
首先,代糖是并不能减肥的。而且并不是代糖都是 " 糖 "。
比如,最著名的糖精,就是一种从煤焦油里提取的代糖。因为他比蔗糖的甜度更高且便宜所以在早期饮料食品中几乎被滥用。老一辈人也大多会有 " 糖精吃多了会发苦 " 这样的味觉体验,从而认为很不健康。
所以早期,糖精也被怀疑不安全,被多个国家 " 拉黑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糖精安全性才逐渐被论证。1991 年,美国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撤销禁用糖精提议。2010 年,美国环保署将糖精从有害化工品名单剔除。还糖精了一个清白。
再说这次致癌事件的主角阿斯巴甜,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虽然被定性为了 2B 级别的可能致癌物,但其实仍然属于 " 证据有限 " 的范畴,需要大剂量的摄入才 " 有毒 "。
除了人工代糖频频遭到质疑,其实天然代糖也一直被攻击。
比如赤藓糖醇,可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天然代糖之一,对胰岛素和血糖的没有影响,已被 60 多个国家批准使用,口感好、安全性高,生产工艺也很自然,是所有糖醇当中为数不多的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产品。
当然,没有一种糖是完美的,不过天然的总比人工的要好一些。
2023 年 5 月份,世卫组织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回顾表明,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WHO 这篇指南中所指的非糖甜味剂并不包括糖醇类(eg. 赤藓糖醇、木糖醇等)以及低能量糖(eg. 阿洛酮糖、塔格糖、低聚糖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时称," 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元气森林也正是在研究了所有关于糖和代糖之后才进行的饮料研发,像这次没有中枪的可乐气泡水产品就没有添加阿斯巴甜。除此之外,还去除了经典可乐配方中的磷酸,以及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防腐剂;同时用马黛茶提取物代替了咖啡因。
天然代糖在国内最早使用的企业是元气森林,凭借天然添加和少添加成为年轻一代可乐的平替,这几年更是乘风而起,品牌力获得了很大的延展和提升。2022 年,首次推出自己的可乐,因为不含防腐剂引发业内关注。之后,天然代糖的应用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
对于元气森林,做饮料,就是烧菜做饭,如果 " 厨师 " 自己都不愿意喝的材料,不会往 " 菜 " 里放。然后让各种配料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做出的饮料才能恰到好处。而这背后则需要对食品科学研究不断地支持。
这样的配料表不仅以 " 干净 "、健康为目的更是为了让饮料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一同进化。食品科学是一个不断依靠证据和科学理论发展的事情,代糖的研发带来了食品饮料产业的变革,也展现了未来甜味剂的发展趋势。阿斯巴甜的这个新闻,值得一个热搜。
编辑 | 叶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