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一夜刷屏我朋友圈,他真有本事,欢迎阅读。
让 Sir 猜猜,你的头像是不是换了?
就是从酱紫的——
变成了——
这盛世,如宫崎骏所愿?
没错,这就是最近风靡网络的 AI 吉卜力。
由于传神,再加上亲切的吉卜力画风,不少人越看越顺眼,用来生成自己的头像。
而网络名场面们,也没逃过。
这阵风,终于刮到了电影圈。
比如桂林仔。
(疑似 AI 无法将血腥与宫崎骏动画兼容,把背景的屠杀场面处理成了 …… 番茄酱披萨和枕头?)
你想活出怎样的向少。
悬崖下的金鱼王子袁华。
汤师爷的移动火锅。
操作很简单,只要上传图片,就能生成——
再来看看国外的。
随着 open ai 公布的新版本工具 GPT-4o,支持更精细的画风转换。
有网友试验过,从素描水彩到马赛克版,从美漫到日漫,各种画风都可以生成。
可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引爆的,居然是吉卜力。
还不只网友在玩梗。
连 open ai 的总裁阿特曼,也在新技术发布的第一时间,就把个人头像换作了吉卜力风格。
上边那些经典的电影场景只是开胃小菜。
当国际新闻被吉卜力渲染后,仿佛世界都和平了。
前段时间有名的白宫会见。
马斯克和川老板。
让子弹飞。
还有 ……
还有各种网图爆改:
比如男友看美女的图。
还有小女孩看自己家着火的图。
国内版本的梗图也不少。
比如吴京。
(对不起,怎么感觉开了老年特效 ……)
比如成龙。
比如成华大道。
比如优势在我。
比如不讲武德。
比如天天让申遗的让子弹飞。
比如早已成为互联网宝藏的甄嬛传。
可以说随着这项技术铺开,一时间全网都开始薅 AI 的羊毛。
甚至已经有 up 主做出视频版上线了。
只要你想,就可以把任何有意思的图片通过 AI 爆改成这一风格。
大量的网友主动参与。
把自己的爱人,家人改成吉卜力。
把自己家的猫猫狗狗改成吉卜力。
把朋友聚会的记录,改成吉卜力。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把自己的自拍改成吉卜力然后当头像。
这两天 Sir 在朋友圈,小红书,看到了无数的创作和产品。
一眼看过去。
毫不夸张地说,吉卜力正在统治世界。
这可能是连宫崎骏自己也没做到的热度。
open ai 的总裁阿特曼也好奇,他们技术更迭发布了那么多没多少关注,结果吉卜力爆改一出,让引擎的使用量再一次登顶。
火爆发声求饶。
吉卜力风 AI 在全球互联网的迅速传播,代表了宫崎骏的动画,已经成为当下审美与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他的动画,天然去文化和国别。
像《天空之城》里展现的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图景。
大工厂,蒸汽机,工人生活,飞艇,海岛 …… 这些元素,19 世纪工业革命时代产物,是历史课上都有的东西,并不单单属于日本。
而奇幻,尤其是通过画面展现想象力的特质。
由于吉卜力动画的全年龄属性,更是早早的通行全世界。
具体到角色的画风上,颜色尽可能丰富,高饱和度,贴近自然。
而线条又模仿绘本,角色的画风保持可爱的一面,更圆润,棱角更少。
换来的结果就是:
吉卜力动画里大部分出圈的角色,长相上都是偏柔和可爱的,攻击性和侵略性,都被减弱。
不论是千寻,还是波妞,可以仔细发现,这种圆润可爱的设计,能最大程度地博取观众好感。
这种缺乏攻击性的柔和搭配饱和色调。
是吉卜力画风吸引人的点。
不信你看看现在 AI 生成的图片里,与现实照片的差异。
当 2D 画面抹去真实细节,大部分画面的复杂性和情绪张力都会变得温柔下来。
留下的只是一些更简单的元素,比如翻白眼,比如撇嘴,比如皱眉。
外貌也会去掉真实的瑕疵和特征,变成一些更普遍,更大众,更标签的画面。
连色调也会变得更温和。
当然,吉卜力的作品中也有很阴暗怪诞血腥甚至诡谲的场面。
如果给 AI 放恐怖片截图爆改的话,生产的图片冲击力会大大减弱。
所以再看回来说,为什么是吉卜力,就很明显了。
大众选择用吉卜力爆改,本质上也是大家对童话的呼唤,以及对现实的逃离。
哪怕脱离了创作者最初的本意。
目前,吉卜力工作室还没有正式对这轮 AI 滥用动画元素发声,大量的网友使用素材进行的二次创作,是否存在版权争议,还有待探讨。
熟悉宫崎骏的人或许知道他曾经对 AI 创作放话:
" 这(AI 生成的作品)是对生命的侮辱。"
而这段话发生在 2016 年的纪录片《永不止步的人 宫崎骏》里,当时有特效公司向他展示 AI 生成的,准备用作僵尸游戏的 " 人类躯体 "。
但这种夸张而扭曲的造型,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残疾人朋友,因此表达了对这种生成式的创作强烈不满。
有人说,是这个特效公司故意找了不适的画面,才让宫崎骏对 AI 动画产生误解。
也有人说,AI 本来就不该引入动画,宫崎骏代表了手艺人的坚守。
是的。
在今天,AI 可以一键生成。
过去吉卜力生产一部动画,需要花费数年,从角色设计,到分镜剧本,再到绘制原画、场景,然后再将线条扫描到电腦和相机上拍摄背景画,再上色,合成,剪辑,最后才是录音、配音 ……
数百个动画人日以继夜的工作。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宫崎骏有时候不惜人力成本,仅仅是为了一些一闪而过的细节。
在《起风了》幕后创作的纪录片里能看到,吉卜力的动画师们,会为了《起风了》里短短 4 秒钟的画面,工作超过一年的时间。
只为了让镜头里的画面,都能够符合当时社会的风气。
而宫崎骏和同仁们的创作,如今都成为了投喂 AI 的材料。
AI 通过 " 学习 " 吉卜力画风,预判了动画师的配色、笔触,给我们生产以假乱真的仿品。
但是,AI 能学会原创吗?
它能够在宫崎骏退休后,培养出下一个时代的 " 宫崎骏 " 吗?
今天,Sir 仍然要打一个问号。
更何况宫崎骏带来的,绝对不只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风。
他的世界观,他的精神。
是否真的可以 " 一键生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