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一夜刷屏我朋友圈,他真有本事,歡迎閱讀。
讓 Sir 猜猜,你的頭像是不是換了?
就是從醬紫的——
變成了——
這盛世,如宮崎駿所願?
沒錯,這就是最近風靡網絡的 AI 吉卜力。
由于傳神,再加上親切的吉卜力畫風,不少人越看越順眼,用來生成自己的頭像。
而網絡名場面們,也沒逃過。
這陣風,終于刮到了電影圈。
比如桂林仔。
(疑似 AI 無法将血腥與宮崎駿動畫兼容,把背景的屠殺場面處理成了 …… 番茄醬披薩和枕頭?)
你想活出怎樣的向少。
懸崖下的金魚王子袁華。
湯師爺的移動火鍋。
操作很簡單,只要上傳圖片,就能生成——
再來看看國外的。
随着 open ai 公布的新版本工具 GPT-4o,支持更精細的畫風轉換。
有網友試驗過,從素描水彩到馬賽克版,從美漫到日漫,各種畫風都可以生成。
可誰也沒有想到,第一個引爆的,居然是吉卜力。
還不只網友在玩梗。
連 open ai 的總裁阿特曼,也在新技術發布的第一時間,就把個人頭像換作了吉卜力風格。
上邊那些經典的電影場景只是開胃小菜。
當國際新聞被吉卜力渲染後,仿佛世界都和平了。
前段時間有名的白宮會見。
馬斯克和川老板。
讓子彈飛。
還有 ……
還有各種網圖爆改:
比如男友看美女的圖。
還有小女孩看自己家着火的圖。
國内版本的梗圖也不少。
比如吳京。
(對不起,怎麼感覺開了老年特效 ……)
比如成龍。
比如成華大道。
比如優勢在我。
比如不講武德。
比如天天讓申遺的讓子彈飛。
比如早已成為互聯網寶藏的甄嬛傳。
可以說随着這項技術鋪開,一時間全網都開始薅 AI 的羊毛。
甚至已經有 up 主做出視頻版上線了。
只要你想,就可以把任何有意思的圖片通過 AI 爆改成這一風格。
大量的網友主動參與。
把自己的愛人,家人改成吉卜力。
把自己家的貓貓狗狗改成吉卜力。
把朋友聚會的記錄,改成吉卜力。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把自己的自拍改成吉卜力然後當頭像。
這兩天 Sir 在朋友圈,小紅書,看到了無數的創作和產品。
一眼看過去。
毫不誇張地說,吉卜力正在統治世界。
這可能是連宮崎駿自己也沒做到的熱度。
open ai 的總裁阿特曼也好奇,他們技術更迭發布了那麼多沒多少關注,結果吉卜力爆改一出,讓引擎的使用量再一次登頂。
火爆發聲求饒。
吉卜力風 AI 在全球互聯網的迅速傳播,代表了宮崎駿的動畫,已經成為當下審美與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他的動畫,天然去文化和國别。
像《天空之城》裡展現的工業革命時代的社會圖景。
大工廠,蒸汽機,工人生活,飛艇,海島 …… 這些元素,19 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產物,是歷史課上都有的東西,并不單單屬于日本。
而奇幻,尤其是通過畫面展現想象力的特質。
由于吉卜力動畫的全年齡屬性,更是早早的通行全世界。
具體到角色的畫風上,顏色盡可能豐富,高飽和度,貼近自然。
而線條又模仿繪本,角色的畫風保持可愛的一面,更圓潤,棱角更少。
換來的結果就是:
吉卜力動畫裡大部分出圈的角色,長相上都是偏柔和可愛的,攻擊性和侵略性,都被減弱。
不論是千尋,還是波妞,可以仔細發現,這種圓潤可愛的設計,能最大程度地博取觀眾好感。
這種缺乏攻擊性的柔和搭配飽和色調。
是吉卜力畫風吸引人的點。
不信你看看現在 AI 生成的圖片裡,與現實照片的差異。
當 2D 畫面抹去真實細節,大部分畫面的復雜性和情緒張力都會變得溫柔下來。
留下的只是一些更簡單的元素,比如翻白眼,比如撇嘴,比如皺眉。
外貌也會去掉真實的瑕疵和特征,變成一些更普遍,更大眾,更标籤的畫面。
連色調也會變得更溫和。
當然,吉卜力的作品中也有很陰暗怪誕血腥甚至詭谲的場面。
如果給 AI 放恐怖片截圖爆改的話,生產的圖片衝擊力會大大減弱。
所以再看回來說,為什麼是吉卜力,就很明顯了。
大眾選擇用吉卜力爆改,本質上也是大家對童話的呼喚,以及對現實的逃離。
哪怕脫離了創作者最初的本意。
目前,吉卜力工作室還沒有正式對這輪 AI 濫用動畫元素發聲,大量的網友使用素材進行的二次創作,是否存在版權争議,還有待探讨。
熟悉宮崎駿的人或許知道他曾經對 AI 創作放話:
" 這(AI 生成的作品)是對生命的侮辱。"
而這段話發生在 2016 年的紀錄片《永不止步的人 宮崎駿》裡,當時有特效公司向他展示 AI 生成的,準備用作僵屍遊戲的 " 人類軀體 "。
但這種誇張而扭曲的造型,讓他想起了自己的殘疾人朋友,因此表達了對這種生成式的創作強烈不滿。
有人說,是這個特效公司故意找了不适的畫面,才讓宮崎駿對 AI 動畫產生誤解。
也有人說,AI 本來就不該引入動畫,宮崎駿代表了手藝人的堅守。
是的。
在今天,AI 可以一鍵生成。
過去吉卜力生產一部動畫,需要花費數年,從角色設計,到分鏡劇本,再到繪制原畫、場景,然後再将線條掃描到電腦和相機上拍攝背景畫,再上色,合成,剪輯,最後才是錄音、配音 ……
數百個動畫人日以繼夜的工作。
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宮崎駿有時候不惜人力成本,僅僅是為了一些一閃而過的細節。
在《起風了》幕後創作的紀錄片裡能看到,吉卜力的動畫師們,會為了《起風了》裡短短 4 秒鍾的畫面,工作超過一年的時間。
只為了讓鏡頭裡的畫面,都能夠符合當時社會的風氣。
而宮崎駿和同仁們的創作,如今都成為了投喂 AI 的材料。
AI 通過 " 學習 " 吉卜力畫風,預判了動畫師的配色、筆觸,給我們生產以假亂真的仿品。
但是,AI 能學會原創嗎?
它能夠在宮崎駿退休後,培養出下一個時代的 " 宮崎駿 " 嗎?
今天,Sir 仍然要打一個問号。
更何況宮崎駿帶來的,絕對不只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風。
他的世界觀,他的精神。
是否真的可以 " 一鍵生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