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阿里财报里的“权力转移”,欢迎阅读。
文 | 新立场 Pro
在 2025 财年 Q3 财报发布前,阿里股价就经历了一波近年罕见的上扬趋势。
Q3 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集团营收 2801.54 亿元,同比增长 8%;经调整 EBITA 同比增长 4% 至人民币 548.53 亿元。财报业绩将市场情绪再推高了一层。
近期估值的波动,主要源于 AI 和云计算方面的积极信号。DeepSeek 在开源模型领網域的突破激起了投资者对 AI 的热情,而国内最先吃到蛋糕的,恰是同为开源且竞争力领先的 Qwen,阿里云也在农历新年伊始宣布接入 DeepSeek-R1 模型。
在 2 月 13 日于迪拜举办的一场峰会上,阿里董事长蔡崇信确认了苹果与阿里在 AI 领網域的合作,苹果将在中国销售的 iPhone 手机中采用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技术。一时间,阿里云在 AI 领網域获得了来自海内外的双重利好。
形势见好,马云也更频繁地出现在台前。从去年底开始,马云多次在公开场合露面,或是在支付宝和蚂蚁集团的二十周年庆发表演讲,或是身着阿里文化衫与员工打招呼。如今,外界对创始人露面已经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判断,即公司必有大动作。
自确定电商与云计算双核驱动的战略以后,市场一直在等待那个期望的,对阿里价值重估的时刻。Q3 透露出来最多的信号,都指向了蓄势待发,只是过往更偏向 " 辅助位 " 的云计算,这次比电商跑得更快。
01、云智能赶上了早集
DeepSeek 带来了东风,但不是每一个追风口的入局者都有均等的机会。
开源模型被其证明可兼具顶尖性能(如 DeepSeek-V3 超越 Llama3.1)与商业可行性(API 价格仅为闭源模型的 3%),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开源模型的市场空间。据 IDC 预测,到 2026 年,亚太地区(除日本外)60% 的组织将出于创新速度、运营主权、数据透明度和降低成本的需求,使用开源 AI 基础模型。
头部玩家首先享受生态红利,但本质上还是 Qwen 抓住了机会。
Huggingface(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发布的最新开源大模型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均为基于 Qwen 开源模型经过二次训练的衍生模型。其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 9 万,超越 Meta 的 Llama 系列,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群体。
国内的开源模型中,结合调用成本,开源策略,和生态丰富程度等角度,Qwen 基本稳坐第一梯队,所以它能最先 " 接住这波流量 "。
Q3 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为人民币 317.42 亿元,同比增长 13%。财报表示整体收入的增长主要由公共云业务收入的双位数增长带动,其中包括 AI 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同时,AI 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六季度有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阿里云在 AI to B 方面的积累优势逐渐成为它的招牌,通过与众多第三方合作,于垂类场景的应用经验丰富。在保有 To B 优势的前提下,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推动应用侧繁荣。
据 QuestMobile 数据,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中国 AIGC APP 整体月活用户数量超过 1 亿,对比 2024 年 6 月份,月活用户规模实现翻倍。但流量分布情况呈现二八格局,豆包拿走了一半的月活,与位列二三名的 Kimi、文小言差距较大,阿里系的通义位列第七,差距更大。
Q3 至今,阿里 AI to C 相关业务动作开始变得频繁。去年 12 月,媒体报道阿里将旗下 AI 应用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通义实验室仍留在阿里云体系内,调走的是 To C 方向的产品经理及相关的工程团队,调整后通义团队与夸克平级,交由孵化出夸克的吴嘉主管。开头提到的马云现身阿里园区,其中就有夸克所在的 AI to C 团队园区。
在财报发布前的一个工作日,亦有媒体报道,阿里 AI To C 业务近期开启大规模人员招聘,开放招聘岗位达到数百个,其中 AI 技术、产品研发岗位占比达到 90%。
AI 已成为阿里巴巴的当红明星,财报后发布会提问也基本围绕 AI 展开,当下或许是阿里最接近估值重构的时刻,从财报数据到管理层表态,都尽可能多的给出 " 未来可期 " 的暗示。
财报显示阿里本季度的资本性支出达远超预期的 317.8 亿元,同时自由现金流同比下降 31%,主要是由于阿里云对云基础设施投入相关支出的增加。电话会上,CEO 吴泳铭直接表示," 未来三年可能是阿里集团历史上云和 AI 的基础设施投入最大的三年 "。
预期拉满,也是因为新技术产业风向瞬息万变,各家都盯着这块蛋糕,阶段性优势需要尽快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02、竞对追得更紧,电商压力不减
AI 可借技术突破驱动高增长,相比之下,电商这种存量竞争行业没有太多奇迹叙事,只能抠细节。
本季度淘天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5.4%,CMR(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 9% 至人民币 1,007.90 亿元,财报解释为线上 GMV 增长和 Take rate 同比提升所带动。
淘天从去年 9 月起开始对淘宝和天猫商家收取 0.6% 的基础軟體服务费,以拉升平台的货币化率。" 全站推广 " 去年 4 月发布,并在接下来几个季度里致力于提升该产品的渗透率。
自 2023 年组织结构变动,将电商和云计算列为两条主干以后,阿里在 " 让电商再次伟大 " 这个命题里是踩过一些坑的。最典型比如 " 仅退款 " 政策,2023 年底开始施行(彼时主流电商平台纷纷跟进相关条规建设),2024 年下半年宣布调整规则,避免过分倾斜用户。
包括一直持续到 2024 上半年的低价之争,许多战略选择都能看出一些被对手影响的痕迹。淘天仍坐国内电商第一把交椅,但同行也追得很紧。36 氪报道,2024 年抖音电商 GMV 约 3.5 万亿元,同比增幅 30%,其 2025 年目标为 4.2 万亿。
本次财报并未披露 GMV 具体数据,36 氪的数据是去年淘天 GMV 在 8 万亿左右,拼多多为 5.2 万亿。时至今日,货架与内容电商的分野,谁能做到极致低价这类话题被提及的越来越少,《新立场》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电商平台在同一维度内竞争," 差异化定位 " 的重要性上升。
在此背景下," 全站推广 " 对淘天而言颇具革命性。全站推广指通过 " 付免联动 " 机制,打通淘系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之间的壁垒。相比其他电商平台,淘天有更庞大的商家结构和更复杂的用户需求,它很难从现有案例库中找到破局的参考。全站推广是一个初步得到了正向反馈的尝试,通过流量再分配去结构性地调动商家参与,止住了近年变现率的颓势。
怎么走下一步棋,管理层显得比之前更为谨慎。电话会上,阿里电商事业群 CEO 蒋凡表示,国内电商的中长期的目标还是先稳定住市场份额,同时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营商效率。
蒋凡去年 11 月正式出任阿里巴巴新组建的电商事业群(国内、国际电商业务整合而来) CEO。《晚点 LatePost》近日报道,蒋凡在今年春节期间召开的小范围高管会上,确定了 2025 淘天的第一件大事是通过扶持优质品牌和商家做增长。同时,内部认为阿里应该更开放,协助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商家在全网做大。
此前久攻不下的价格心智和内容心智,都已经有平台牢牢占据着生态位,品牌商家已是淘天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差异资源。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种种业务动作,都可视作为扶持品牌铺路,包括打通外部支付与物流,力推 " 全站推广 " 提高中小商家使用便捷性,重视 88 VIP 以实现内部生态的自我强化。
电商行业没有摩尔定律,不会像 AI 那样因为技术突破就换了一套价值网络,它只能通过优化现有体系,改良运营来求取寸进。
03、写在最后
在聚焦主干的叙事下,阿里其他支线业务的功过一定程度上被淡化,比如收入同比下降的菜鸟,或者减亏进度加快的大文娱和本地生活。而本季度在 AI 耀眼的光晕之中,云智能集团更是以一己之力动摇了资本情绪。
但国内外电商作为营收贡献的半壁江山,阿里彻底转向,仍需要零售业务展现持续的造血能力,在双核驱动的架构中成为支撑。
再者,AI 也需要通过电商场景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应用价值。本季度财报多次提到,集团如何通过 AI 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如何将 AI 工具广泛应用于商家的全链路运营,通过算法提升流量分配效率。吴泳铭在电话会中也提到,AI 应用最明显的机会,首先是生活消费入口的 AI 技术改造,比如淘宝。
相互借力是最理想的局面,毕竟 "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和 " 让天下没有难跑的 AI",对阿里而言不是一个取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