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鹏和理想杠上了,欢迎阅读。
上半年喜欢招摇过市的理想摊上事儿了。
前天,理想按照惯例公布上一周的汽车销量,同时把业内新势力的销量弄成表单。一番对比下来,继续是熟悉的配方,自己的销量继续遥遥领先。
于是当然有人就不乐意了。
率先跳出来的是小鹏汽车产品营销总经理黄泓霖,连发朋友圈质疑榜单对小鹏周销量的数据不实,随后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刘毅林也加入了声讨中。
不过他们没有报出自己的销售数据,让人觉得反驳多少有点心虚。
上半年,身居最卷的竞争价格段的小鹏,在调整战略架构和产品布局后,销量依旧同比下滑。
为了止住颓势,小鹏 6 月初推出了重磅新品 SUV — G6 并为其造势,定价仅 20.99 万元,比对标 Model Y 便宜不少。据透露,G6 预售发布的 72 小时内便迅速积累了 2.5 万个订单。
对于执着于打一场翻身仗的小鹏,能够深刻体会他们看到这个榜单的心情。
新能源车这个赛道越来越卷,车企股价的试金石也从爆品切换成真金白银的盈利,小鹏要证明自己,还是要拿出销量和利润的成绩单出来。
压力真是不小的。
01
G6 能否改变小鹏的产品信仰
小鹏亟待一辆可以重新赢得用户的爆款车来扭转运势。
说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也一点都不为过。
去年 9 月份以来,小鹏汽车销量就一直同比下滑。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仅有两个月销量上万。期间小鹏连续推出的 G9,改款 P7i 都没能成为救世主。
上半年小鹏售出 41435 台电动车,仅完成了年初目标的 20.7%。
G9 和 P7i 的接连折戟,说明了小鹏原先的产品策略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
G9 从发布到交付,足足让消费者等了 10 个月。而且 SKU 数量过于混乱,对比只有三款 SKU 的理想 L8,小鹏 G9 的 SKU 竟然多大 8 款。
更奇葩的是,车的主要卖点 XNGP 辅助驾驶、5D 音乐座舱,4C 超快充电池包,均需要另外加钱选装。缺乏诚意的加价赶跑了预定的消费者,后续无论小鹏多使劲儿降价,销量也没有起色。
(来源:公司公告)
定价体系混乱,交付执行周期拖沓是一方面,小鹏固有的产品弊病来自典型的工程师思维。
重研发,只要技术够好,消费者就愿意为更高的价格买单。但面对外部竞争对手的疯狂压价,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执着于打磨产品,对市场温度缺少敏锐感知和正确应对。
正如改款后的 P7i,把配置撑到了天花板,入门版起售约 25 万,然而放在价格战烽烟燎燎的 3 月份,这个价格可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特斯拉的 Model 3 都能把价格压到 23 万元以内,加上一众合资车疯狂清库存,巨大的价格竞争压力摆到 P7i 面前,销量不低迷才怪。
反观靠 L7、L8 逆袭的理想,把小鹏 G9 按在地上狠狠摩擦,同一价格段的中大型 SUV,6 月份理想 L7 的销量是 G9 的 10 倍。
所以对比起来自然可以更加理直气壮了。
并且,相比理想的 " 奶爸 " 情怀,蔚来和高净值客户做朋友,小鹏的产品定位多少有些尴尬。
一直作为主要卖点的自动驾驶,在完全落地和形成使用习惯之前还遥遥无期,更何况许多车企现在也踊跃布局,争夺生态位。
但消费者老少爷们儿,可没那么多情怀和耐心去等待。
公司目前产品矩阵要面对的,是车型占 80% 市场份额里面的竞争对手,如果暂时无法将差异化定位这张牌打好,能够极速纠正的,目前只有向下卷价格了。
这款 G6 问世,伴随着小鹏内部架构调整后的新面貌,从定位、价格、营销上,似乎都有了针对性的改善,这可能要归功于新上任的总裁—王凤英。
自长城汽车前高管王凤英出任总裁以来,针对以往内部管理混乱,互相内耗的现象,先是着手调整销售架构,把原来的 4 个销售大区,调整为 25 个战区,实现了销售的扁平化,才能更快地获得反馈。
接着加快了新品上市节奏。
G6 在今年 4 月份上海车展上正式推出,两月后便启动上市,7 月就要开始批量交付,这将为销售带来及时的增量,保住下半年的业绩。
价格是重中之重,G6 甩出了 20.99 万的起售价,以前的小鹏不可能打出的一个价格。
G6 对标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Model Y,起售最低价比竞争对手便宜了整整了 5 万元,几乎逼出了极致的性价比。G6 搭载了最新的 800V 充电架构,10 分钟能补能 300 公里,最高续航里程 755 公里,高于 Model Y 的 660 公里。
直至 28 号发布前,订单量已达到 3.5 万,而 6 月小鹏汽车一共才卖了 8620 台车。变革推得迅猛,订单蜂拥而至,难怪推出之虞市场会如此兴奋,小鹏港股股价在 6 月份翻了一倍。
但是订单只意味着交了意向金,到底订单最终能转换成多少销量,很快就会知道了。
02
市场不迷信爆款
G6 能够达到多大的高度,小鹏对此寄予了厚望。
小鹏当前给出的 G6 车型 7 月销量预测为 7000 辆,8 月能够达到 8000,长远过万,这个爬坡速度跟今年理想系列相近,大约能给目前带来接近一倍的增量。
但市场并不都是乐观的看法。
根据交银国际的一份沽空报告,为了应对国内新势力的挑战,特斯拉可能在 3 季度再度降价以提振需求,并且当前市场对 G6 预期过高,乐观预期也只能卖到 5-6 千辆的水平。
对于总销量而言,之前在没有频繁降价竞争时,P7 最稳定输出的时候大约就 6-7 千辆,但 20-30 万元人民币区间的竞争格局已经十分激烈,消费者要在 G6/ModelY/ 理想 L7 中选择,G6 的上市可能会挤压 P7 的销量。
去年在电动车补贴延期刺激下,小鹏电动车反而越卖越少,7-10 月连续四个月,公司股价单月跌幅均达到 20% 以上。
投资车企所需要的,是从新品成为口碑爆款,到持续见量,摊平成本带动盈利提升,再到对股价正面影响的路径。
小鹏由于模糊的产品定位和竞争激烈的赛道,一直没能走通这条路。
G9 和 P7i 的交付最终成了小鹏股价的梦魇,眼看着新势力之一的理想单车销量快赶上自己全系销量时,小鹏只能苦苦熬到 G6 上市。
(数据来源:同花顺 iFind,车主之家)
尽管从 G6 上看到了小鹏定价、销售行为上有了一些积极的转变,这些调整能否带来效果,最终还是要反映到收入和盈利上。
能够打出这么低的价格硬刚 Model Y,小鹏似乎把目标更锁定在了拯救销量和份额上,要靠销量来摊平单车成本,才能弥补毛利率的损失。
但特斯拉玩得更明白,Model Y 系列现在同样也打在了历史低价上。根据券商年初测算,33.99 万的 Model Y 毛利率大概为 30%,这 30% 的毛利率就是特斯拉降价的资本。随着锂电成本下降和销量增加,降价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这样的对手,简直就是国内新势力的梦魇。
相比之下,今年 Q1 财报,小鹏收入 40.3 亿元,仅带来 7000 万元的毛利,汽车利润率降到了 -2.5%,受销量的影响持续下滑。二季度很可能继续承压,根据销量表现,这是明显预期得到的,如今市场把看点放在了 G6 开始交付的三季度。
小鹏在 G6 上有没有尝试降低成本?答案是肯定的。
G6 采用了前后一体化压铸技术,PACK 成本可以降低 40%~50%。据何小鹏透露,和过往架构平台研发的车型相比,小鹏 G6 整车综合研发成本降低 50%。
但让最终成本降大幅下来,才是真本事。
毛利高如特斯拉,市场还在担忧是否会为了达成销量目标过度牺牲利润。
目标还任重道远。
小鹏身处在竞争最激烈的电动车赛道里,除了拼销量,还要关心销量能否带来有质量的增长,因此三季度小鹏毛利率能否有预期改善,可能将成为影响公司股价的重要因素。
诞生一辆爆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看交付后口碑能否延续,再之后的每一款车能否承接住口碑。
何小鹏在用自己的方式为 G6 站台,重新走近用户,打造自己的人设和汽车的品牌力。在微博发文透露 "G6 上市后订单非常火爆 " 后,不少网友纷纷建议他去工厂 " 直播拧螺丝 "、" 睡在工厂 ",人家还真去拧螺丝了。
(来源:微博)
可以说真的是非常用心用力了。
但资本和市场的眼里从来只有最终成果,没有取得好成绩之前,车企任何的努力它对它们来说,不值一分钱。
如果努力就有好结果,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那么多失败者了。
翻身仗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但我感觉小鹏最后还是能赢下这场战争的,就凭何小鹏的精神劲。
一起等着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