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在课堂发言,聊个心理学上颠覆你认知的原因,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几天有妈妈问我,小孩不肯在课堂发言是怎么回事,她家小朋友我见过,性格虽然谈不上多么外向,但也不是那种内向羞涩到不敢表达的孩子。
我说,这个问题我修心理学时做过思考,自己孩子也经历过,正好可以聊聊。
不过我能给你的,不是一个答案,只是一个思考角度。
而且,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个源自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可能有点颠覆认知。
硬核阿德勒,研究的是 " 强者心理学 ",但现实生活中永远是弱者多强者少,所以他的观点,你在听的时候,如果发现跟自己认知发生了剧烈碰撞,需要多一点定力。
但我能保证的是,你听完一定会有收获。
不只在孩子教育上有启发,还可能延伸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拥有更清醒的职场心态。
先从我自己说起吧,我就是那个从小不爱在课堂上发言的小朋友,不是表达问题,也不是社恐,就是单纯不喜欢发言这个过程。
首先我需要跟同学们一起争先恐后的举手,等待被老师点名,然后,如果回答得好,老师会神色满意地表扬几句,最后,再让我坐下。
整个过程中,我代表的是期待被选中被评价那个人,而老师代表的是可以选择可以评价的权威。
这感觉,就像一只等待被 " 宠幸 " 的小狗,可能我说得夸张了点,但当时真实的潜意识就是如此。
所以,虽然老师提的问题我几乎都知道答案,但我也几乎从不举手发言。
不过,小时候不发言并不影响我成年后的表达。
进入大学,参加学生会竞选,该发言时我就会发言,进入职场,要表达自己对事务所持立场,我也会娓娓道来。
我很清楚,我的发言是基于自我表达,这种表达与我的目标强相关,而不是为了获得权威的认可。
当妈妈后,女儿进入幼儿园,也遇到了同样问题。
老师在家长交流会上跟我讲,千寻好像不太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呢,其它小朋友都很踊跃地举手,她每次都不举手。
回家我跟千寻聊了聊,发现老师课堂上提的问题,她都一门清。
她以为接下来我就会跟她提要求,要求她上课积极主动发言。
我没有,我说妈妈小时候跟你一样,对主动发言没多大兴趣。【内心 OS:不要说课堂主动发言,我对人群中主动发言都没多大兴趣,我不需要证明自己,只在必要时发言】
然后我跟她模拟了一下我当年的心态,她深以为然。
不过那时候的她还小,听不懂什么心理学,所以我也没聊深,只是共情了她,给出的建议就是:
" 放轻松。想发言就发发言,要没兴趣,不发言也没啥,只要日常表达正常,课堂发言这玩意就不会对成长构成多大影响。"
上小学后,我发现小丫头成长迅速,通过我们日常 " 互怼 ",思维和洞见力都在蓬勃发展,于是跟她聊的内容,就有意无意地在加深。
某一天,又聊到课堂发言的问题,我觉得差不多是时候可以做些深入探讨了,就跟她聊了聊阿德勒心理学上对 " 表扬 " 的阐述。
大部分孩子课堂发言积极,都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
而一些有主见,表达能力也不存在缺陷的孩子,之所以不肯在课堂上发言,恰恰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对 " 表扬 " 的排斥。
颠覆认知的内容来了,大家准备好 ~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潜意识的排斥并没有错,表扬的本质就是 " 有能力的上位者对没能力的下位者作出的评价 "。
如果你会因为被表扬而感到喜悦,说明你是一段权力关系中的下位者。
在教育孩子或者培养下属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到两种方法,一种是批评教育法,一种就是表扬教育法。
你认为哪种更好呢?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后者更好,因为表扬会形成正反馈,批评则会让对方萎缩。
阿德勒不同意,他认为交流应该是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
表扬这种行为其实是俯视的,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评价。
人们会赞美主动帮忙搬东西的孩子,真懂事,真了不起,但一个大男人做了同样的事情,就不会得到这样的称赞。
当老师或母亲对孩子说,做得很好、不错之类的话时,其实无形中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
阿德勒还大胆提出,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这其中并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就像驯兽一样,不论鞭打还是给糖吃,背后目的都是操纵。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赏罚教育,因为它潜意识里就是为了操纵孩子。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反驳:
" 不对,对孩子来说,被父母表扬是非常开心的事,正因为希望得到表扬才努力学习,好好表现,这是一种本能的感情,而不是你说的这种奇怪理论。"
阿德勒认为,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去表扬别人的人,其问题都是把一切人际关系简单理解为权力关系。
你希望被表扬,就是一直在追求人际关系中的横向评价,也就是一直在追求他人认可,去满足他人的期待而生活。
反过来,你去表扬别人,也是在评价他人,要求他人要满足你的期待而生活。
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操控和干涉的权力逻辑。
大家不用急着反对,你可以静下心来品一品,当你表扬孩子某种行为时,是不是多少都有点 " 操纵和干涉 " 的意识,因为下意识觉得他的行为符合了你心目中的标准而表扬,当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标准时,下意识反应就是收回表扬换成批评。
你可能会说,那总不能置之不理吧。
当然不是。
还是以孩子学习为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不应该是为了获得父母或老师的表扬才努力学习,好好表现。
了解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后,我们要做的,就不是去强化表扬或批评在他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力。
而是应该努力帮助孩子建立 " 自己能够学好 " 的自信,帮她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管这种脱离了权力关系的援助叫 " 鼓励 "。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之前分享过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有个很触动人的例子。
导演周轶君在芬兰教育这集里,讲到印象最深是一位芬兰教师分享她对绘画作业的独特处理方式,她从不对作品进行打分,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想法。
" 每个人都可以画画,因为这些画不是为了竞争,所以他们可以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去看待,可以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
▲来源:《他乡的童年》截图
这对于那些从小就被赏罚教育要求不断比较、竞争的人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周轶君在拍摄时,也被深深打动,在镜头前失声哭泣。
我自己也有切身感受 ~
千寻在小学低年级时,英语口语曾经遇到一些困难,总是很难顺溜地朗读长段文章。
那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每天在群里发口语练习视频,读得好的就表扬,搞得她一度心态很崩溃。
那段时间,我感觉她整个人的情绪都是被老师的表扬牵着走的,稍微读得好点,被表扬了,就很开心,过两天发现表扬的人里没有自己,又很低落 .
再后来,我直接把群退了。
我说,妈妈跟老师沟通好了,从今天开始,你不用再发视频到群里,录好的视频妈妈直接私信发老师,有任何问题,老师会在私信上告诉我。
然后,我就陪着她反复练习,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有难点就解决难点,有进步就一起加油鼓劲。
现在口语比以前溜多了,都可以用英语来怼我了。
我跟千寻说,你不用太在意表扬,更不用为了表扬而努力。
自己能力需要依赖他人评价来实现,这是非常不牢固的。
如果你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努力,就等于是从属于一段权力关系,承认自己缺乏能力,你会给自己永远贴上弱者的标签,需要依靠他人来肯定。
一旦他人的评价有所变动,你就会感到焦虑、愤怒、慌乱。
以获得表扬为目的,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弱者的生存方式。
我希望你保持强者思维,以强者的模式去生存。
因为在我心里,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和竞争筛选,而是培养一个独立、有力量、情感健康的真正的人。
今天文章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但这并不重要,我觉得好的内容,其价值就是提供一个开放的思考角度。
其实今天还没写完,比如,假设孩子是因为潜意识里对 " 表扬 " 的排斥而不愿意积极发言,那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其建立一个正常、健康的表达心态呢?
关于如何帮助孩子不为获得表扬而表达,绽放真正的松弛感,自然的自信感,阿德勒心理学里也有阐述。大家如果对这种" 强者心理学 "有兴趣,可以留言告诉我,我就接着来分享。:)
文章封面:《风犬少年的天空》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直播预告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说到孩子的教育,数学学习是一个重头戏!小学数学和奥数学习如何提早规划?怎么选教辅?怎么选目标?
明天早上 8:30,小半爸和逃妈在直播间约你一起来聊 "如何帮孩子做好小学的数学规划?",点击预约,开播可以收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