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喜歡在課堂發言,聊個心理學上颠覆你認知的原因,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前幾天有媽媽問我,小孩不肯在課堂發言是怎麼回事,她家小朋友我見過,性格雖然談不上多麼外向,但也不是那種内向羞澀到不敢表達的孩子。
我説,這個問題我修心理學時做過思考,自己孩子也經歷過,正好可以聊聊。
不過我能給你的,不是一個答案,只是一個思考角度。
而且,你要做好心理準備,這個源自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可能有點颠覆認知。
硬核阿德勒,研究的是 " 強者心理學 ",但現實生活中永遠是弱者多強者少,所以他的觀點,你在聽的時候,如果發現跟自己認知發生了劇烈碰撞,需要多一點定力。
但我能保證的是,你聽完一定會有收獲。
不只在孩子教育上有啓發,還可能延伸到自己身上,讓自己擁有更清醒的職場心态。
先從我自己説起吧,我就是那個從小不愛在課堂上發言的小朋友,不是表達問題,也不是社恐,就是單純不喜歡發言這個過程。
首先我需要跟同學們一起争先恐後的舉手,等待被老師點名,然後,如果回答得好,老師會神色滿意地表揚幾句,最後,再讓我坐下。
整個過程中,我代表的是期待被選中被評價那個人,而老師代表的是可以選擇可以評價的權威。
這感覺,就像一只等待被 " 寵幸 " 的小狗,可能我説得誇張了點,但當時真實的潛意識就是如此。
所以,雖然老師提的問題我幾乎都知道答案,但我也幾乎從不舉手發言。
不過,小時候不發言并不影響我成年後的表達。
進入大學,參加學生會競選,該發言時我就會發言,進入職場,要表達自己對事務所持立場,我也會娓娓道來。
我很清楚,我的發言是基于自我表達,這種表達與我的目标強相關,而不是為了獲得權威的認可。
當媽媽後,女兒進入幼兒園,也遇到了同樣問題。
老師在家長交流會上跟我講,千尋好像不太喜歡在課堂上發言呢,其它小朋友都很踴躍地舉手,她每次都不舉手。
回家我跟千尋聊了聊,發現老師課堂上提的問題,她都一門清。
她以為接下來我就會跟她提要求,要求她上課積極主動發言。
我沒有,我説媽媽小時候跟你一樣,對主動發言沒多大興趣。【内心 OS:不要説課堂主動發言,我對人群中主動發言都沒多大興趣,我不需要證明自己,只在必要時發言】
然後我跟她模拟了一下我當年的心态,她深以為然。
不過那時候的她還小,聽不懂什麼心理學,所以我也沒聊深,只是共情了她,給出的建議就是:
" 放輕松。想發言就發發言,要沒興趣,不發言也沒啥,只要日常表達正常,課堂發言這玩意就不會對成長構成多大影響。"
上小學後,我發現小丫頭成長迅速,通過我們日常 " 互怼 ",思維和洞見力都在蓬勃發展,于是跟她聊的内容,就有意無意地在加深。
某一天,又聊到課堂發言的問題,我覺得差不多是時候可以做些深入探讨了,就跟她聊了聊阿德勒心理學上對 " 表揚 " 的闡述。
大部分孩子課堂發言積極,都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
而一些有主見,表達能力也不存在缺陷的孩子,之所以不肯在課堂上發言,恰恰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裏對 " 表揚 " 的排斥。
颠覆認知的内容來了,大家準備好 ~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種潛意識的排斥并沒有錯,表揚的本質就是 " 有能力的上位者對沒能力的下位者作出的評價 "。
如果你會因為被表揚而感到喜悦,説明你是一段權力關系中的下位者。
在教育孩子或者培養下屬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用到兩種方法,一種是批評教育法,一種就是表揚教育法。
你認為哪種更好呢?
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後者更好,因為表揚會形成正反饋,批評則會讓對方萎縮。
阿德勒不同意,他認為交流應該是既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揚。
表揚這種行為其實是俯視的,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評價。
人們會贊美主動幫忙搬東西的孩子,真懂事,真了不起,但一個大男人做了同樣的事情,就不會得到這樣的稱贊。
當老師或母親對孩子説,做得很好、不錯之類的話時,其實無形中營造了一種上下級關系。
阿德勒還大膽提出,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這其中并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就像馴獸一樣,不論鞭打還是給糖吃,背後目的都是操縱。
所以阿德勒心理學否定賞罰教育,因為它潛意識裏就是為了操縱孩子。
看到這裏,你肯定會反駁:
" 不對,對孩子來説,被父母表揚是非常開心的事,正因為希望得到表揚才努力學習,好好表現,這是一種本能的感情,而不是你説的這種奇怪理論。"
阿德勒認為,希望被别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去表揚别人的人,其問題都是把一切人際關系簡單理解為權力關系。
你希望被表揚,就是一直在追求人際關系中的橫向評價,也就是一直在追求他人認可,去滿足他人的期待而生活。
反過來,你去表揚别人,也是在評價他人,要求他人要滿足你的期待而生活。
這背後其實是一套操控和幹涉的權力邏輯。
大家不用急着反對,你可以靜下心來品一品,當你表揚孩子某種行為時,是不是多少都有點 " 操縱和幹涉 " 的意識,因為下意識覺得他的行為符合了你心目中的标準而表揚,當孩子行為不符合你的标準時,下意識反應就是收回表揚換成批評。
你可能會説,那總不能置之不理吧。
當然不是。
還是以孩子學習為例,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不應該是為了獲得父母或老師的表揚才努力學習,好好表現。
了解到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後,我們要做的,就不是去強化表揚或批評在他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力。
而是應該努力幫助孩子建立 " 自己能夠學好 " 的自信,幫她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既不表揚也不批評,阿德勒管這種脱離了權力關系的援助叫 " 鼓勵 "。
説到這裏,我就想到之前分享過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裏有個很觸動人的例子。
導演周轶君在芬蘭教育這集裏,講到印象最深是一位芬蘭教師分享她對繪畫作業的獨特處理方式,她從不對作品進行打分,而是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和探索自己的想法。
" 每個人都可以畫畫,因為這些畫不是為了競争,所以他們可以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去看待,可以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己。"
▲來源:《他鄉的童年》截圖
這對于那些從小就被賞罰教育要求不斷比較、競争的人而言,簡直就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共鳴。周轶君在拍攝時,也被深深打動,在鏡頭前失聲哭泣。
我自己也有切身感受 ~
千尋在小學低年級時,英語口語曾經遇到一些困難,總是很難順溜地朗讀長段文章。
那時候老師要求大家每天在群裏發口語練習視頻,讀得好的就表揚,搞得她一度心态很崩潰。
那段時間,我感覺她整個人的情緒都是被老師的表揚牽着走的,稍微讀得好點,被表揚了,就很開心,過兩天發現表揚的人裏沒有自己,又很低落 .
再後來,我直接把群退了。
我説,媽媽跟老師溝通好了,從今天開始,你不用再發視頻到群裏,錄好的視頻媽媽直接私信發老師,有任何問題,老師會在私信上告訴我。
然後,我就陪着她反復練習,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有難點就解決難點,有進步就一起加油鼓勁。
現在口語比以前溜多了,都可以用英語來怼我了。
我跟千尋説,你不用太在意表揚,更不用為了表揚而努力。
自己能力需要依賴他人評價來實現,這是非常不牢固的。
如果你是為了得到表揚而努力,就等于是從屬于一段權力關系,承認自己缺乏能力,你會給自己永遠貼上弱者的标籤,需要依靠他人來肯定。
一旦他人的評價有所變動,你就會感到焦慮、憤怒、慌亂。
以獲得表揚為目的,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弱者的生存方式。
我希望你保持強者思維,以強者的模式去生存。
因為在我心裏,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傳授知識和競争篩選,而是培養一個獨立、有力量、情感健康的真正的人。
今天文章可能會引發一些争議,但這并不重要,我覺得好的内容,其價值就是提供一個開放的思考角度。
其實今天還沒寫完,比如,假設孩子是因為潛意識裏對 " 表揚 " 的排斥而不願意積極發言,那我們怎樣做,才能幫其建立一個正常、健康的表達心态呢?
關于如何幫助孩子不為獲得表揚而表達,綻放真正的松弛感,自然的自信感,阿德勒心理學裏也有闡述。大家如果對這種" 強者心理學 "有興趣,可以留言告訴我,我就接着來分享。:)
文章封面:《風犬少年的天空》截圖
文章配圖: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直播預告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
>説到孩子的教育,數學學習是一個重頭戲!小學數學和奧數學習如何提早規劃?怎麼選教輔?怎麼選目标?
明天早上 8:30,小半爸和逃媽在直播間約你一起來聊 "如何幫孩子做好小學的數學規劃?",點擊預約,開播可以收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