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流量」盘活谍战剧?,欢迎阅读。
兼具创新性与质感的剧,或许还在下一部 …
陈哲远、聂远主演的谍战剧《暗夜与黎明》已然收官。该剧以 1950 年前后的上海为背景,围绕第一代人民公安与敌特分子之间的博弈所展开。如果细分《暗夜与黎明》的类型,它是谍战剧的分支——反特,敌暗我明。
《暗夜与黎明》的演员阵容豪华,汇聚了王志文、聂远、倪大红、刘佩琦、王劲松、温峥嵘等多位实力派演员,主打 " 流量 + 戏骨 " 的路子。而此前八月播出的谍战剧《孤舟》,也采取了相似模式,张颂文搭档曾舜晞,所以有不少观众便将两部剧放在一起比较,陈哲远、曾舜晞这样的流量小生开始尝试多元类型角色,担起表演重任。
回顾今年的剧集情况,2024 年可谓实打实的 " 谍战剧大年 "。截至目前,今年已问世了《追风者》《哈尔滨一九四四》《群星闪耀时》《孤战迷城》《孤舟》《暗夜与黎明》在内的多部谍战剧。
相较《暗算》《潜伏》《风筝》等传统谍战剧来说,近年来推出的新谍战剧都表现出了大胆、迫切的转型意图。无论选角还是故事,它们都在有意识地向年轻人靠拢——将主角设定为 " 愣头青 ",以年轻人的自我成长作为叙事主线。而谍战剧作为少数能在商业与口碑上平衡的类型剧,也成为了流量明星转型的香饽饽:有质感,有主旋律,在评奖方面也大有助益。
如此种种,都令谍战剧与年轻人产生了更深的联结。观众对这种联结喜忧参半:流量们入场,主角们的颜值更耐看了,但也让谍战剧变得不那么纯粹,有越来越多的爱情、职场、动作、生活元素融入进来,但元素越多的确越难出经典。
英雄出少年
对谍战剧来说,2017 年播出的《伪装者》算是一个分水岭。剧中胡歌饰演的明台,原本是一个军统特工,由于对自身阵营产生质疑,最终通过自我否定走上了新征途,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明台这个角色,奠定了新谍战剧主角的人物雏形。
在此之前,传统谍战剧中的主角,大多是运筹帷幄、意志坚定的 " 余则成们 ",而《伪装者》却聚焦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特工,讲述他颠覆信仰、重新树立信仰的全过程。
2020 年播出的《隐秘而伟大》,进一步完善了这类角色设定。该剧从一个职场菜鸟切入,逐步拉扯出共产党地下情报网与国民党警察之间的激烈斗争。诚如网友所说," 在寻常烟火气中,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宏大立意。动荡年代,弄堂生活,警局风云,谍海暗涌,还不乏诙谐幽默,我没想到谍战剧还能这样拍。"《隐秘而伟大》成功后,之后问世的《叛逆者》《追风者》等剧,大多也都遵循了类似的叙事框架。新谍战剧由此步入正轨。
传统谍战剧虽然能让观众看得过瘾,但剧中的主角大多离观众非常遥远——他们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有电光火石的反应能力,有在虎狼环伺、刀斧加身时岿然不动的大心脏,是普通人仰望的对象。而新谍战剧从普通人引入,能让生活在 21 世纪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得到更多的认同。
今年三月播出的《追风者》也得益于此。剧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主角魏若来的成长历程,表现小人物在动荡时局下的成长史,交代他如何从一个对党派不甚了解的年轻人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从市场的角度看,谍战剧的 " 英雄出少年 "" 青春化表达 " 也暗合了制作上的流量需求——流量小生出演主角,让原本不吸引年轻人的类型剧,具备了一定的流量属性。
朱一龙主演的《叛逆者》和王一博主演的《追风者》,都给剧集带来流量的同时,剧集也反哺了他们的表演与转型。剧中,他们与实力派演员合作,凸显了他们精进表演的决心。尤其是朱一龙在《叛逆者》中饰演的林楠笙一角,这个角色在剧中有着复杂的内心戏,有惶恐、迷茫、坚定、勇敢、隐忍等情绪上的转变,对朱一龙表演上的要求并不低,但朱一龙还是以较高完成度诠释了角色,令观众刮目相看。
在谍战剧中,流量明星的演技能够得到明显的历练。比如,在《追风者》中,王一博的台词就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往,他说台词有两个毛病,一个是背台词的痕迹过重,另一个是台词功底差,吐字含混不清。而主演《追风者》,他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外,剧中演起爆发力十足的情绪戏,他也能兜得住:多年未见的亲哥哥魏若川死在魏若来的怀里,魏若来泪流满面地抱着哥哥,哥哥的身体变得沉重,开始慢慢地下滑,而魏若来只能手足无措地抱住对方。王一博用这个又抱又拽的动作,释放出了角色心底的恐惧。
但与老戏骨合作,也会放大流量明星的演技短板。一旦鲜肉们接不住戏骨们的戏,他们就会成为剧中突兀的存在。陈哲远在《暗夜与黎明》中整体表现尚可,但某些细节上还有提升空间。比如他饰演的林少白与聂远饰演的路正阳一起坐在街边吃饭。其间,聂远表现得十分接地气,咀嚼、吞咽一气呵成,而陈哲远则吃得不那么自然,沉浸式与接地气是年轻演员需要解决的课题。
杨幂在《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的表演,也因太过外放被评论为 " 浮夸 "。客观来说,她在剧中饰演的关雪一角,本身表演难度较大,与她本人的性格和过往的表演习惯也都有着较大的差距。或许正因如此,在把握角色精准度时才需要格外仔细拿捏。
可见,对于亟待转型的流量明星转型来说,靠谍战剧转型,是一项利益与风险并存的选择。说到底,表演这件事终归是自己成全自己。尽管流量明星正逐步进军谍战剧,但究竟谁能通过谍战剧去偶像化,实现转型,观众心中自有答案。
融合新视点
除了主角人设上的变化外,新谍战剧的突出转变,还在于它的视点变化、内容延伸。
传统谍战剧的视点非常局限,大多着眼于多方政治力量上的博弈:国共两党之间,国民党与日寇之间,共产党与日寇之间 …… 这种博弈虽然具备得天独厚的戏剧张力,但也具有局限性,容易使观众审美疲劳。而新谍战剧却通过融入新视点,丰富了谍战剧的创作思路。
这种新思路,我们可将其统称为 " 谍战 +" 的创作开发。比如,《追风者》作为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的谍战剧,就采取了 " 谍战 + 金融 " 的故事设定,通过引入金融视点,使剧情变得错综复杂,并增加了很多金融行业的智力对抗,拓宽了谍战剧的故事边界。剧中着重展示了 1930 年代的金融风貌与经济变革,交代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金融手段如何被赋予政治属性,进而揭示金融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重要性,令人耳目一新。
相较金融视角来说,职场视角的频繁出现,则为谍战剧赋予了 " 老树发新芽 " 的味道。从《隐秘而伟大》到《叛逆者》《追风者》《暗夜与黎明》,它们都蕴含着一条职场引线——无论是警察局、特务处还是银行、公安局,它们本质上都是职场,有着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对年轻人来说,职场能够提供熟悉的环境与氛围。主角们在职场遇到怎样的领导,会让观众共情,心有戚戚。影视剧的一大作用,就是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正因如此,嵌套职场视角后,新谍战剧可以走出藩篱,为职场人提供新乐子。只不过,相较传统谍战剧来说,新谍战剧的职场戏多少有些小儿科,无法与《潜伏》中的官场厚黑学、亦或是《黎明之前》中的办公室政治相比拟。
另外,创作广度上的挖掘,有时也会让新谍战剧陷入误区。这在 " 谍战 + 偶像 " 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谍战 + 偶像 " 本身并无不可。谍战剧尝试与其他类型元素融合,邀请流量明星、加入更多的爱情线,无非是为了提升谍战剧在年轻观众群体中的话题量。但创作者需要在内容上把握好 " 度 ",因为谍战剧的根本在于展现谍战的紧张、悬疑与智慧对决。莫让偶像元素喧宾夺主,削弱谍战部分的精彩性。《孤舟》曾陷入过争议,剧中,男主角顾易中与肖若彤、张海沫两位女性产生情感关系。有评论认为情感纠葛较多,会影响谍战剧的紧凑性与节奏感。
尽管新谍战剧的创作空间变广了,但它们的表达空间却变窄了——趋向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谍战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一个混沌的世界,它有意识形态上的多元较量,也有价值观上的冲撞对立。革命者们的坚定,建立在他们无数次的动摇上。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理想幻灭、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层层雾霭中,试图寻求一丝天光。比如,柳云龙就曾用《暗算》《风筝》这两部剧,向观众传递了对信仰的叩问:是选择集体还是选择个人?信仰有多至高无上?这种叩问,并非质疑信仰,而是在反思历史与人性,警惕悲剧的重蹈覆辙。
在新谍战剧中,角色身上的这种审慎思想,却被削弱了。这意味着,新谍战剧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易跌入套路化的叙事陷阱:成长型人物、强情节叙事、青春化表达 …… 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具备观赏性,却在深度上浅尝辄止的谍战故事。
结语
青春化表达的渗入与新视角的糅杂,令新谍战剧在商业化的路子上越走越宽。但与此同时,谍战剧的文本魅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切记不要冲淡其独特的内核。
如今,谍战剧的风又吹起来了,但堪称经典兼具创新性与质感的作品,或许还在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