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比亚迪掀了智驾的桌子,余承东炮轰,为何挨骂?,欢迎阅读。
文 / 王新喜
比亚迪掀了智驾的桌子,过去只有少数消费者选择的 " 智驾 ",被比亚迪打成了标配。
在过去,智驾车型动辄要 20 万元以上,但这次比亚迪在全民智驾战略下,把智驾下放到 10 万级别以下的车型了。其全系车型王朝网(秦汉唐宋元)、海洋网(海鸥海豚海狮海豹,外加一个宋 PLUS)的所有在售主流市场产品将搭载高阶智驾技术,其中天神之眼 C 首批上市 21 款车型,覆盖 7 万级到 20 万级,包括在售价格最亲民的海鸥。不仅实现 " 高阶智驾全产品覆盖 ",同时还是以 " 加配不加价 " 的方式推出。
智驾可以说是华为、特斯拉、小鹏等车企的核心标签与竞争力,尤其是华为。在过去,业内公认华为智驾国内第一,比亚迪强在电动化。现在比亚迪这是直接杀入了华为的腹地。
余承东如今坐不住了,在微博公开炮轰,指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 5G,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华为鸿蒙智行是断代领先。
余承东这次炮轰比亚迪,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评论几乎一边倒," 好好做自己,厂商不要带头互相拉踩。"" 这张嘴是负资产。"、" 急了,没格局。" 余承东炮轰比亚迪,为何挨骂?原因就在于,余承东炮轰比亚迪的有点过早了。
首先,比亚迪智驾当下肯定不如华为。比如说比亚迪天神之眼 C 是中低算力的方案,5 毫米波,目前视觉芯片一种用地平线 J6,一种用 Orin , 目前只会支持高速和快速路的领航和自动泊车,天神之眼 B 以上的才有城区领航功能,不过这已经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了。
其次是,什么技术都是从一开始有,凑合能用逐步发展到好用的。正如有网友表示:余总的够用格局小了,怎么判定够用,你家汽车有的是一个激光雷达,有的是三个,哪个是你说的够用,你自家全都好,别人家就不能物美价廉了?
况且比亚迪的汽车保有量很大,在数据投喂上存在优势。其次是它拥有全球最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也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这些明面的条件比一般车企要好的多。
其三,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智驾的护城河会越来越浅,普及率越来越高。比亚迪这张牌可能会加速这个趋势的到来。而 DeepSeek 很可能把智驾的普及速度加快了。岚图、吉利、极氪、比亚迪等 8 家车企都已经接入 deepSeek。
业内均知,汽车自动驾驶的 ADS 控制器,受制于算力性能,无法将大模型部署到车端,deepSeek 的成功,极大降低了端侧推理的算力要求,智驾不一定要堆配置了,看看 deepseek 是怎么做到 1/20 的成本就把 AI 玩明白的,这给比亚迪、小米,华为、小鹏等国产智驾玩家打开了一扇天窗,基于大模型的类人智驾也越来越近了。
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大量厂商都接入了 deepSeek,而比亚迪智驾的一大亮点就是全面接入了 deepseek 大模型,车端 AI 和云端 AI 实现了双循环。
其四,比亚迪这一波有两个大招,其一是第全系标配。在过去,标配智驾,基本是上 20 万以上车型了。第二是:加量不加价。
比亚迪这波打到了很多 20 万以下车主的痛点,在智驾上能被更多消费者体验到,在口碑与体验以及数据优化上存在优势。这打到了华为系车企痛点——智驾难以普及到更广大的消费者。
而加量不加价,才是大杀招。余承东说智驾不能 " 够用就行 ",但是余总忽略了一点,我国 70% 的汽车消费者都是购买 20 万元以下的车,但 2024 年中国售出的车辆只有不到 10% 的有高阶智驾。
华为 ADS ( 乾崑智驾 ) 高阶功能包一次性购买价格为 30000 元,而 华为 ADS SE ( 乾崑智驾基础版 ) 高阶功能包的一次性购买价格 :5000 元 。特斯拉 FSD 买断是 6.4 万。
对于不到 10 万块的车来说,白送个高快领航 +AEB+ 自动泊车,消费者乐意接受。以前华为系把智驾当成独一无二的黑科技,赚的是品牌心智溢价带来的利润,现在比亚迪把智驾打成平民配置,甚至可以说买车送智驾。余承东哪里还坐得住?
当然,不可否认,在业内看来,华为智驾是中国第一名,多数接触过智驾的都能说出华为的「乾崑智驾」和 ADS3.0。但是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普及过程中,会不断稀释溢价,这是余承东需要看清的现实,加上比亚迪拥有全球最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潜力非常大。
加上现在 AI 进展超预期,智驾作为数据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不断突破是必然的,而比亚迪这一波智驾平权,10 万全系配智驾,燃油车的天也塌了。今年所有车企,包括燃油车都很可能将不得不去卷智驾,一如当年功能机转向智能机,iPhone4 时刻,手机镜头的普及。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长安汽车、比亚迪、小鹏汽车在内的十余个汽车品牌提出了智驾平权相关计划,华为乾崑、地平线等供应商企业也在倡议推动智驾普惠。
在目前,华为与赛力斯、北汽、奇瑞、江淮、东风、长安、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存在合作,已有数十款车型搭载了华为乾崑 ADS 智能驾驶技术,其中不乏爆款车型。
而如果对比国内其他新势力的卖车利润,可以知道华为车 BU 赋能车企造车这门生意不比亲自下场造车差。去年 8 月,据凤凰网等媒体报道,问界平均每售出一台车,华为汽车业务部门(原华为车 BU)可获得约 3.67 万元的收益。
百度 AI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华为智驾业务的净利润率为 13.2%,净利润为 551.1 亿元人民币 。此外,华为智驾业务在 2024 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为 4175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34.3%。
不管是赛力斯,江淮,北汽等合作车企才是华为最大的拥趸,真金白银的支持。而比亚迪此举,意味着以后满大街的网约车都是智驾了,华为智驾的溢价空间大概率要被压缩。
余承东的表态 ,对比亚迪也是一个提醒
比亚迪一直以来的战略都是科技为本,成本为王,主打性价比和错位竞争,这一波对华为的冲击是真实存在的。
甚至可以说,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真正目的或就是打击以智驾作为护城河的华为系车型,把华为拉进价格战的泥泞当中,整个市场越来越卷了。
华为在智驾上的溢价被冲击之后,下调定价,其他友商可能要面临冲击。整个市场的利润会越摊越薄。
在新能源汽车领網域,比亚迪与华为一直处于错位竞争的状态,过去上半场是王不见王,各打各的地盘,但现在是,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终于在智能化战场狭路相逢,余承东亲自下场炮轰,意味着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当然这对比亚迪也是一个提醒,智驾最重要的安全,当然王传福过去也强调,比亚迪的智驾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比亚迪体量很大,如果消费者对高阶智驾缺正确认知,一旦出了安全事故,对比亚迪智驾会是一大打击。当然,比亚迪的智驾行不行,安全不安全,市场会给出结论,余承东炮轰的太早了,焦虑心态写在脸上。华为与比亚迪的技术主导权已经打响,未来的双雄竞争,还有的看。
作者:王新喜 TMT 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