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蔚来将与蜂巢组建合资公司,整合大圆柱电池研发,欢迎阅读。
文丨彭苏平
编辑丨李勤 杨轩
囿于资源投入,蔚来在推迟自制电池量产后,又探索了另一条落地路径。
36 氪从多位产业链人士处获悉,蔚来正筹备与动力电池公司蜂巢能源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共同开发大圆柱电池。
据悉,初步计划为,蔚来和蜂巢能源会在马鞍山一起投资试制线,两公司一部分研发人员也将合并,但双方的制造和采购都保持独立。
" 这是一个新的合作模式探索,合资公司主要就是做中试和开发。" 一位接近产业链的人士对 36 氪表示,后续的量产节点可能在 2025 年。
此前车企与动力电池公司合作,主流方案是是财务采购模式,但像宝马等公司拥有核心技术,早期会采用类似代工模式,委托电池工厂进行电池生产。双方共同开发,成果共享的形式,尚无先例。
当然,这个合作模式,也是蔚来自制电池推进受挫之下一个不得已的尝试。
去年,在锂矿和动力电池价格飚涨的背景下,蔚来开始筹备自制电池。今年 2 月,蔚来也举办了电池技术合作伙伴论坛,公司董事长、CEO 李斌在发言中披露,蔚来的电池研发团队已经突破 800 人,每年的研发投入预计超过 10 亿元。
当天,蔚来也宣布了大圆柱电池的生产计划:在合肥建设 40GWh 年产能。
但 36 氪曾独家报道,受经营情况、研发节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蔚来今年暂缓了合肥电池工厂的设备采购,但项目仍在进行之中,只是会 " 按照新的量产时间推进 "。
从零到一的突破从来都不容易,蔚来押注的还是业内鲜有量产先例的大圆柱电池,其研发迟迟未取得进展。此次与蜂巢能源牵手,汇集两方的研发资源,意欲尽快促成大圆柱电池落地。
有产业链知情人士告诉 36 氪,目前蔚来的大圆柱电池 A 样(即原型样件)还在打造中,与蜂巢合作后,会把 A 样导入到蜂巢和蔚来合建的中试线,进行后续的质量验证和开发。
大圆柱电池是业内扎堆布局、却尚未被攻克的技术大山,无论是对蔚来,还是对蜂巢能源,都难言轻松。
圆柱和方形、软包,是单体电池的三种不同形态,大圆柱电池便是现有圆柱电池的进阶版本,通过改变电池的材料、形状和体积等,进一步提升整体性能。
2020 年 9 月,特斯拉率先发布 "4680" 大圆柱,即直径为 46mm、长度为 80mm 的电池,据特斯拉 CEO 马斯克介绍,该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可提升 5 倍,整车续航里程则可提升 16%。
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上限更高,也更适合大规模量产,更重要的是,电池龙头宁德时代长期在方形电池领網域占据统治地位,大圆柱电池是有机会突破其防线的另一条路径。
特斯拉之后,LG 化学、松下、亿纬锂能、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国内外电池厂商都跟进推出这一产品。" 没有电池公司不做 4680。" 新加入造电池阵营的蔚来也不例外。
不过,大圆柱电池的开发和量产并不容易。
引领风潮的特斯拉进度最为靠前,其计划在 2022 年量产 4680 电池,却未达预期,当下只小规模产出了一批。它的两家供应商:松下和 LG 化学,前者宣布大圆柱电池的量产时间推迟至 2024 年,后者则没有明确计划,只表示在今年年底前会建设一条大圆柱电池产线。
而国内电池供应商,尽管有不少已经展出了大圆柱产品,但也还没有实现量产。一位大圆柱电池研发人员曾对 36 氪评价道,绝大多数厂家的电池都还没开发完全,很多都是只有一个外壳,性能上不一定能满足客户需求。
大圆柱电池面临从电芯工艺、设备采买到产线搭建,甚至量产应用等一系列困境。以已经小批量出货的特斯拉为例,其就卡在了能改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干法工艺、极耳焊接等工艺难题上。
对于刚刚开始布局自制电池的蔚来而言,这显然难度更大。与技术和工艺更为成熟的电池公司合作,整合资源,减轻投入压力,不失为一条路径。有接近蔚来电池研发的人士告诉 36 氪,蔚来与外部电池公司的合作去年就在谈了," 几乎聊了个遍。"
此次敲定合作的蜂巢能源,起源于长城汽车,是一家近两年新崛起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今年上半年其在国内电池装机量达 2.34GWh,排名第七。
蜂巢能源的标签产品是方形 " 短刀电池 ",但它也储备了大圆柱电池的技术,今年上海车展上就展示了一套 "46950 电池 ",据称能量密度高达 300Wh/kg,可支持 4C 快充。
大圆柱电池的生产相对特殊,追求极高的生产效率,设计产能上限通常可以超过 "100PPM(每分钟 100 颗)",而当下的方形电池为 60PPM。
也就是说,大圆柱电池工艺优势只有大量生产才能被发挥。蔚来跳出自己的体系,与蜂巢能源合作,显然也有利于做大规模,提升效率。
可以说,在自制电池这条路上,资源短促之后,蔚来终于看清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