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今年春运,他们还在坚持坐绿皮火车,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显微故事,作者 | 燕子,编辑 | 卓然
" 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烤鱼片 ",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这样的叫卖声。
在移动的绿皮车厢里,推着小车的乘务员如同走街窜巷的卖货郎,给枯燥的旅途增添了不少烟火气。
最近,电视剧《南来北往》的热播,唤醒了很多人关于绿皮火车的记忆。
作为铁路出行的 " 鼻祖 ",绿皮火车曾是人们赖以远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近年来,随着高铁和动车的应用,以及私家车的普及,虽然绿皮火车的车次和数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人群,绿皮火车提供了经济实惠的出行选择;对于飞机、高铁无法直达的地区,绿皮火车则是人们顺利出行的重要保障。
春运期间,绿皮火车更是分流了相当一部分旅客的输送任务。
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每一段旅程,每一个座位,都承载着滚烫生活的印迹和普通百姓的人生百态。
本期显微故事要讲的就是春运期间坐绿皮火车出行的乘客故事,他们之中有刚刚大学毕业,在火车上不眠不休," 特种兵 " 式旅行的年轻人,也有候鸟式打工,舍不得买 " 高级票 " 的底层劳动者,还有因为买不到高铁票,踏上绿皮火车怀旧的中年人。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01 年轻人的 " 特种兵之旅 ",3000 公里,30 个小时,2 天不睡
正月初六早晨八点多,晓君在凛冽的寒风中,坐上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
说是 " 坐 ",其实是 " 站 "。赶上春节返程的高峰,晓君没有买到坐票。这就意味着,她将一路站到北京。
哈尔滨到北京全程 23 个小时,她站了 23 个小时。虽然中途偶尔会有人下车腾出空位,但很快就被下一站上车的人填满,晓君几乎没怎么坐下来过。实在太累了,她就靠在别人座位边上,站着眯一会儿。
图 | 春运期间的北京火车站
晓君是广东人,刚刚大学毕业。年前,她和同学从广州启程,坐了 30 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哈尔滨旅行。
打卡了冰雪大世界、索菲亚大教堂、东北虎园等网红景点,去雪乡深度体验了北国风光后,他们从哈尔滨返程去北京,打算在北京玩几天后再回广州。
晓君说自己是个 " 穷驴 ",从上大学开始,每年寒暑假她都要去旅行,但她从来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向来都是绿皮火车出行。坐火车她也尽量选择夜班车次,这样就可以省下住酒店的钱。
大多数时候都是有座位的,这次赶上春运,是她站的时间最长的一次。
到北京时已经凌晨一点多了。晓君和同学没有找地方住,而是直接去了天安门广场,等着看升旗,这样又省下一晚住宿费。
" 算起来,我们从广州出发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到北京,以及从北京回广州,坐绿皮火车的所有费用加起来人均才一千块。"晓君颇有些得意地说。
和晓君一样 " 特种兵 " 式出行的还有阿成。
26 岁的阿成是沈阳人,在浙江的一家工厂打工。年前,他从上海坐高铁回沈阳,年后返程时因为没有买到直达票,又舍不得买全价机票,他辗转好几个区间的绿皮火车,从沈阳到山海关,在山海关倒车到北京,又从北京坐车到上海,折腾了两天一夜才回到浙江。
为了应对漫长的旅程,阿成上车之前买了很多泡面、火腿肠和零食,装在一个方便袋里拎着。
上车之后,他把行李安置好,怀里抱着方便袋坐了一路。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多,方便袋里的东西逐渐减少。等到方便袋空了,他也到终点站了。
图 | 绿皮火车车厢里等待下车的旅客
在那段不停转车、坐车的时间里,方便袋一直如影随行。它如同记录时间的沙漏,见证着阿成旅程的进度。
02 银发族的 " 省钱之旅 ",敢留 30 万给孙子买房,舍不得买高铁票
在坐绿皮火车返程务工的旅客中,禇阿姨是比较年长的一位。
她今年 66 岁,在北京打工六年了。
禇阿姨是辽西人,从她家到北京有直达的高铁,全程三个小时,单程票价不到三百,但她一次也没有坐过。
图 | 在北京站下车准备奔赴工作岗位的人们
她打工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一家洗衣店,店里承接的是酒店的床品清洁业务。
阿姨和工友们做的是流水线的活,清洗、挂单、熨烫、收纳,每个流程都有专人负责。
禇阿姨负责的是挂单的工作,就是在机洗、烘干的程式结束之后,把床单、被罩、枕套之类的东西从洗衣机里拿出来挂上。
在二十多个工人里,禇阿姨的年纪是最大的。虽然快七十岁了,但她干的活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少。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每天挂单量都在 1000 套以上。
因为手脚麻利,干活勤快,老板很器重她。前几年洗衣店生意不好连续亏损,老板遣散了好几个年轻人,却把她留下了。
" 像我这个岁数出来打工,能有人要就不错了,有人要就得好好干。"对现在的状态,禇阿姨很知足。
禇阿姨家在乡下,老伴和儿子、儿媳在家务农,孙子也到了结婚的年纪。
之所以这么大岁数出来工作,是因为前几年儿媳妇说要去日本打工挣钱,儿子没啥意见,但她不同意。
为了能让儿媳妇留在家里,褚阿姨决定自己外出打工贴补家里。60 岁那年,她毅然踏上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成为一个大龄北漂。
洗衣店提供食宿,禇阿姨每月工资五千多,她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几乎全部攒了下来。打工六年,她攒了 30 万,准备给孙子结婚买房用。
这个春节回家,禇阿姨给晚辈们发了 5000 多块钱的红包,但没有一个人给她。
村里人都羡慕她这个年纪还能找到工作 " 挣大钱 ",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天起早贪黑有多辛苦,但她不怕苦。
" 我的身体还不错,趁着还能干得动,老板也不嫌弃我,我打算再打几年工,攒点私房钱。儿子、儿媳现在对我和老伴都不错,但等到干不动了,谁知道会怎样呢?还是得自己赚点钱才有底气。" 禇阿姨回了条微信上的信息说道。
03 中年人的 " 回忆之旅 ",体验儿时记忆里的烟火气
因为没买到回家的高铁票,这个春节,林悦也成了绿皮火车上的一名旅客。
算起来,她已经有十几年没坐过绿皮火车了。以往过年回家,她要么自己开车要么坐动车或者高铁。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她无法再忍受绿皮火车的漫长和拥挤。
但是今年,当她踏上绿皮火车的那一刻,居然有种久违的亲切感。
林悦记得,刚来北京那年,她坐的就是这样的绿皮火车。赶上春运的时候,火车过道和车厢连接处都挤满了人,就连厕所门口也被人围堵起来。
图 | 《南来北往》剧照
每个要如厕的人都要拨开人群,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那扇有 "WC" 标记的门。
令人称奇的是,即便如此拥挤,售货的小推车却总是能在水泄不通中成功突围,穿梭于各节车厢之间。
" 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烤鱼片 ",这是独属于绿皮火车的叫卖声,也是林悦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在林悦看来,喧嚣的绿皮火车就像一个嘈杂的大院,天南海北的旅客就像大院里的邻居们,大家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聊天、打扑克、做游戏,分享彼此的食物和生活琐碎。
那些可能一辈子只见一次的陌生人,给彼此的旅程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温暖。
图 | 凌晨的北京站东街,依然车水马龙
2024 年的这个春节,林悦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时光穿梭机,恍惚之间又是少年。
和林悦一样感觉到时空逆转的还有大伟。
40 岁的大伟是北京人,因为媳妇是东北人,每年春节,他都要和她一起回东北看岳父岳母。和林悦一样,大伟夫妇也是因为没买到高铁票,坐上了绿皮火车。
平日里大伟并不是一个特别健谈的人,但在绿皮火车上,他却很乐意和周围的人聊天。
" 绿皮火车就像一个热闹的市井,在这里,你会遇到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人生。每次坐绿皮火车我都挺享受的,一点也不觉得煎熬。
坐飞机或者高铁大家更注重隐私,为了表现自己的‘高素质’,人们都尽量避免说话。
高高的座椅靠背像是一道严实的屏障在宣誓主权,告诉周围的人,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绿皮火车就不一样,它的座位设计是一组一组相对的,大家围着小桌子面对面坐着,再漫长的旅程也会有人和你分享,不愁没人和你一起打发时间。" 大伟说。
这次去东北,大伟对面坐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
男子说他和舅舅在北京的一个工地打工。前段时间因为舅舅生病住院,他在医院照顾了十来天,基本没怎么睡过觉。
他很想快点到家,好好睡一觉,但他舍不得买高铁票。高铁票两百多,绿皮火车才几十块钱。家里有妻子还有两个孩子,他想把车费省下来给老婆孩子买礼物。
大伟知道,在这趟列车上,还有不少跟眼前的男子一样的打工人。
他们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四处奔波。他们不是买不起高铁票,只是挣钱不易,想把血汗钱省下来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在他们看来,朴实的绿皮火车或许和朴实的他们更为相配,就算你扛着破旧的编织袋,提着满是尘土的行李箱,穿得不那么光鲜,也不会有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在所有的交通工具里,或许只有绿皮火车才是 " 大肚能容 " 的那一个。
它穿过崇山峻岭,穿过漫长的岁月,把一拨又一拨的旅客送到他们想要抵达的地方。
04 尾声
还有几天,为期 40 天的春运就要结束了。
据交通部门预测,2024 年春运流动人员数量或将达到 90 亿人次,同比增长高达 50%,为历年之最。这其中,80% 为自驾出行。
图 | 刚从绿皮火车上下来的旅客们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出行方式日新月异。或许有一天,绿皮火车终将被彻底取代,成为博物馆和照片里才能看到的老物件,但在当下,它仍然不可或缺。
春运期间,它见证了亿万个家庭的迁徙与团圆,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情感寄托,连接着故乡与远方,过去与未来。
即使现在很多人已不再乘坐绿皮火车出行,但那些以字母 K、T、Z 开头的火车,依然是大家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