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追赶到超越:显示技术的中国身影,欢迎阅读。
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国产供应链成为了产业更新大背景下一个热门的 " 细分话题 "。相比备受关注的芯片制造,过去几年,国内的高科技制造业在很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面板就是其中之一。
几天前的 TCL 华星全球显示生态大会,TCL 华星发布了多款基于前沿显示技术研发的新产品,以及 WHVA、柔性 OLED、3D 光场显示等前沿技术领網域研发成果,涵盖 TV、电竞显示器、车载屏、折叠屏等多个应用领網域。让人一度忽略,面板在十多年前也曾有过受制于人的苦恼。
中国大陆在面板产业的突围始于金融危机期间,2009 年,全球一半的彩色電視機都是 Made in China,但作为核心零部件的面板却是仅次于石油、铁矿石、集成电路之后第四大进口物资消费品。
在决策层授意下,沐浴着家电下乡的政策春风,长虹、康佳、TCL 等九大电视企业南下宝岛台湾,分两次与友达、奇美签署了交易总金额 44 亿美元,总量超 1200 万片的采购合同。没想到大陆厂商主动释放的善意却换来了友达等厂商联手韩企一块涨价,面板价格抬高了 30% 以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 三星带头,大家一起涨价 " 一直是面板产业公开的秘密,国内在面板上的短板也促使一系列行业扶持政策的诞生。
伴随《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 2010 年继续组织实施彩色電視機产业战略转型产业化专项的通知》等檔案出台,解决面板卡脖子问题摆上了台面。
经过长达十年的追赶,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 LCD 面板生产国,在 MircoLED、OLED 等新技术路线上,也和三星、LG 两大老牌列强杀的有来有回。
同一时期,国产面板也陆续跻身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供应链,不久前发布的小米 14 手机,就搭载了 TCL 华星的 LTPO 显示屏。在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产品里,国产零部件已经深入到了各个环节。
从追赶者到领导者,面对日益细分的下游需求和多元的技术路线,中国的面板产业也需要一本新的参考教材。
从边缘走向中央
2016 年,消费电子产业最大的甲方苹果正式加入 AMOLED 阵营,三星拿下苹果的独家供应。之后很长时间里,三星都是 iPhone 旗舰款 AMOLED 螢幕的独家供应商。
这是昔日中国面板产业的一个缩影:虽然拥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但长期只能栖身于中低端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最高的产品上,长期由三星和 LG 两大韩企垄断。
国内企业长期栖身于中低端产品线,有追赶者天然落后的因素,更多也因为规模受限,在残酷的行业周期内无力与韩企对垒。
面板具有极强的周期性,高世代产线建设期间,产能会出现紧缺,面板涨价;而产能饱和后又会出现过剩,面板价格下跌;新的高世代产线开始建设时,又会出现紧缺,面板涨价。这也是产业界常说的 " 液晶周期 "。
对面板企业来说,想要跟上技术迭代的节奏,既需要合理规划产能,最大程度对冲行业周期的影响,又需要在技术路线上冷静判断果断押注,可以说既是体力活,又是腦力活。
过去三十年,中国面板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两个重要里程碑,TCL 华星扮演的角色都至关重要。
TCL 华星诞生的契机,就是为了解决国内面板被卡脖子的问题。
TCL 董事长、创始人李东生曾总结过 TCL 当年布局上游面板的三个考量 [ 1 ] :
一是受韩国三星成功超越日本企业的启发;
二是当时国内‘缺芯少屏’的瓶颈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困扰,TCL 选择突破‘少屏’问题的成功概率更高;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投资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
2009 年,TCL 与国资背景的深超科技合资成立深圳市华星光电公司,即 TCL 华星的前身,并用不到 18 个月建成了一条 8.5 代面板生产线。通过这条宝贵的产线,TCL 拿到了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入场券,缺芯少屏的历史也就此作古。
TCL 华星深圳 t2 研发中心及产线俯瞰
如李东生判断,金融危机后的日韩企业,投资能力大幅度下滑。2010 年至 2015 年间,夏普只新增一条 LCD 产线,三星和 LG 也仅各新增一条产线。同一时期,以 TCL 华星为代表的企业却在大规模扩产。
在这个过程中,TCL 华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一步步掌握了 LCD 市场的话语权。
如果把 TCL 华星视为一家单纯的面板供应商,那么它的确可以止步于此。但作为高科技制造业的一员,从生产制造深入到前沿技术领網域的探索,是 TCL 华星乃至中国面板产业的必经之路。
2014 年,TCL 华星发起成立了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广东聚华先后与 LGC、住友化学等世界企业进行了广泛合作,旗下的 " 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 是我国显示领網域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相比蒸镀路线,印刷工艺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面板寿命也相对提高——这是国内面板产业从大到强的一个缩影。
在 LCD 格局趋于稳定,新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时,TCL 华星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也开始与日韩企业走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时至今日,TCL 华星的客户遍及索尼、三星等知名电视品牌,也包括小米在内的众多智能手机品牌,以及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车市场。
从数字上看,TCL 华星在全球 LCD 市场稳居前三,电视面板份额位列全球前二,在 55 吋、75 吋、98 吋等细分领網域,产品份额都做到了全球第一。
从无到有,从大到强,这是观察中国制造业发展一个绝佳的横截面。那么,TCL 华星做对了什么?
TCL 华星做对了什么?
东亚经济体在电子产业你追我赶的过程里,产业链的起伏往往伴随着终端品牌的兴衰。
日本面板横扫全球的时代,也是索尼夏普电视称霸市场的年代。后来三星和 LG 作为韩国代表队脱颖而出,夏普的龟山屏销声匿迹,也有韩国电视品牌在全球市场超越日本品牌的大背景。
一度风靡全球的索尼特丽珑电视
上游产业链的突破永远需要下游终端市场份额的承载,在国内也是如此。
TCL 华星为代表的面板产业的崛起,也离不开国内消费电子产业后来居上的历程。在电视、筆記型電腦、手机等主要终端应用中,国内品牌大多经历了一个市场份额从小到大的过程,如今的新能源车也在复刻这一点。
不过,将面板产业的沉浮绑定于产业政策与下游应用,也很容易让人忽视市场主体本身在期间扮演的角色。
在历史的进程之外,TCL 华星用超过十年的不懈探索,为高科技制造业提供了一本产业更新的参考教材:
和其他面板企业不同,由于 TCL 本身多元化的终端产品业务,使得 TCL 华星在诞生之初,就天然的覆盖了产业链的更多环节。
李东生在 TCL 的传记《万物生生》中,也曾谈及这一点:
在 2010 年前,TCL 的业务集中在彩色電視機、手机、家电、音响等智能终端产品领網域,其中彩色電視機是核心业务。即便在(TCL 华星)" 无人光顾 " 的最坏情况下,(TCL)也足以消化掉一座面板工厂的产能。
在下游需求频繁变换的背景下,TCL 华星既可以更敏锐的感知消费市场的变化,又能够依靠 TCL 本身的终端份额对冲周期影响。时至今日,TCL 华星都是面板行业唯一从投产到现在,没有年度亏损的企业。
同时,TCL 华星的发展也与 TCL 的全球化布局紧紧绑定。在国内企业中,TCL 是较早进行全球化探索的企业。
1999 年,TCL 就进入越南市场,成立了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在漫长的过程中,TCL 搭建了一个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的全球化体系,最大程度上为上游的供应链提供了宝贵的弹性与韧性。
但核心依然在于,TCL 华星并没有停步于大规模生产能力,而是时刻紧随技术变化趋势,在各个技术路线上都有布局。
目前,韩国企业已经战略性撤出 LCD 生产转向 OLED/MircoLED 等前沿技术领網域,但在 OLED、量子点、MiniLED/MircoLED 等新的技术路线上,TCL 华星几乎都有涉足。
今年的 TCL 华星显示生态大会上,TCL 华星就发布了印刷 OLED 技术首次跨入筆記型電腦的代表产品:14 吋 2.8K 印刷 Hybrid OLED 笔电显示屏。这款面板实现了量产级 240PPI 的技术突破,拥有 2.8K 高分辨率以及 DCI-P3 99.7% 的色網域覆盖率。
在 MicroLED 和量子点这类前沿技术领網域,TCL 华星的专利积累也一直位居全球前列。
在 2020 年,TCL 华星就曾展示过 MicroLED 显示产品,虽然尚未量产,但在 uLED 巨量转移等技术难题上,中国公司已经走在了前面。
2020 年 TCL 华星展示的 MicroLED 显示产品
TCL 华星的崛起密码,可以用《万物生生》中的一句话概括:在成就制造大国的时代,规模取胜是通常的路径。而在迈向制造强国的时代,要在关键技术和材料领網域突破创新,能力是关键。
当 TCL 华星走上台前
今年 10 月的小米发布会上,小米展示了 14Pro 采用的 2K 分辨率 LTPO OLED 螢幕,像素精度则达到了 522PPI。其他品牌的几款代表性旗舰机型,也同样搭载了 LTPO OLED 面板。
所谓 LTPO,指 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直译过来是 " 低温多晶氧化物 "。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面板的驱动方式,即 TFT 背板技术方案之一。
LTPO 结合了 LTPS 与 IGZO 方案的优势——既可以做到更广的刷新率范围,又能够保持更低的功耗水准。举例来说,OLED 面板最低的刷新率往往只能达到 10Hz,但 LPTO 技术可以把这个数值直接降低到 1Hz,显著降低功耗。这也是为什么 LTPO 方案最早被应用于 Apple Watch 5 上。
LTPO 方案最早被应用于 Apple Watch
随着手机螢幕的峰值亮度和刷新率范围越做越高,功耗也就成了不得不权衡的指标。而 LTPO 的大范围应用,也是近年来面板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需求越来越走向细分,尺寸早已不是唯一的参数。
同样是显示器和筆記型電腦面板,图形设计师更重视色彩的管理,游戏玩家看重刷新率,办公人群对功耗异常敏感。
伴随着这种趋势,TCL 华星也慢慢脱离了零部件生产商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以 " 显示 " 为核心的品牌。
就像很多消费者购买筆記型電腦,只认准 CPU/GPU 的型号,反而不在意电腦本身的品牌。从某种角度看,是否采用了 TCL 华星的面板,已经成为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同时,每年的 TCL 华星显示生态大会,也成为了面板行业未来技术演进的某种风向标。借由今年 TCL 华星显示生态大会,我们可以一窥国内种子选手对未来的思考:
首先是多元化的产品组合。
TCL 华星的产品布局可以概括为全尺寸、全品类、全形态,针对下游五花八门的需求,TCL 华星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目前,TCL 华星已经在许多品类上实现市占率排名第一,如 8K 产品、电竞显示器、LTPS 高端笔电等等。
在中大尺寸方面,TCL 华星完成了电视、筆記型電腦、显示器等应用的布局。
商业显示方面,互動式电子白板、数字标牌、拼接屏等多种大中小尺寸的面板技术,TCL 华星都有覆盖。
新兴应用方面,车载屏、AR/VR、智能手表 / 手环等领網域,TCL 华星也有相应的布局。
TCL 华星不久前发布的 " 云曦笔电屏 "
其次是长期的供应链伙伴关系,既包括上游原材料国产化,中游产业链的格局重塑,也包括下游合作伙伴的联合应用开发。从面板到产业链,从产品组合到产品生态,TCL 华星一直保持着有序攻坚。
近两年来,TCL 华星已累计投资超 35 亿人民币,在上游材料和设备领網域与超过 1000 家供应合作伙伴,打造多元化供应链。
这也是 TCL 华星在显示生态大会上提出的 " 屏宇宙 " 的内涵:TCL 华星不只是一个零部件的供应商,而是以面板为核心,成为整个产业链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最后是对底层技术的长期耕耘。
2021 年,TCL 华星就与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旨在攻克高性能氧化物 TFT 材料工艺、Mini/Micro LED 补偿电路设计、OLED 发光材料等显示领網域的关键技术。
在 Mini LED、Micro LED、柔性 OLED、印刷 OLED 等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上,TCL 华星都储备了足够多的技术与专利。
无论产业的未来如何行进,以先进技术构建产业链生态、面向技术底层不断探索、用开放的心态做大自己的朋友圈,永远是成功的基石。
TCL 华星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证明中国公司可以依靠技术能力在全球市场塑造影响力,中国面板产业未来的发展,也一定会有属于 TCL 华星的篇幅。
参考资料
[ 1 ] 万物生生:TCL 敢为 40 年,秦朔
[ 2 ] 光变,路风
[ 3 ] 京东方崛起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北京行政学院,李中
[ 4 ] 激荡 40 年:中国液晶面板产业自主奋进之路,木棉
[ 5 ] IGZOTFT 究竟是什么?拯救夏普财务的王牌,廖恒德
作者:远川研究所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