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英睿达X9 Pro评测:难得的原厂品质移动磁碟,欢迎阅读。
【【【前言:手机遍地的时代,为什么我们需要 " 移动 磁碟"】】】
众所周知,如今在消费电子领網域,"U 盘 " 早已成为夕阳产业。其实这并不奇怪,对于只是有基础随身数据存储需求的用户来说,手机就完全可以替代 U 盘的作用,甚至读写速度可能还要比大多数的 U 盘更快。
与此同时,各种社交軟體、网盘 App 的在线存储和檔案分享功能,也在极大程度上地削弱了一般消费者对于 "U 盘 " 的需求。更何况比起 U 盘,网盘的分享和群发功能更适合于小型、非涉密檔案的快速传播和保存,反而还更方便和安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U 盘 " 所代表的个人随身离线存储设备,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方面,智能手机使用的媒体传输協定,完全不适合进行随机读写的操作。特别是在传输大量小檔案时,速度会变得非常之慢,根本达不到手机内部闪存、或是其 USB 接口应有的水准,严重拖累了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在线存储虽然方便、但并不够安全,不适合传输需要保密的资料。而且云端存储的速度会受制于网络条件,特别是对于像长视频、高像素照片之类,动辄几十甚至几百 GB 的资料来说,要想使用网盘进行一次性的备份或移动,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正因如此,近年来一种被称为 " 移动 磁碟" 的产品开始异军突起,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用户的重视。它在使用方式上近似 U 盘,但在性能、安全性上却又远胜普通的 U 盘,达到了 PC 磁碟 的标准。
不过 " 移动 磁碟" 与 PC 的内置 磁碟 一样,也会有闪存品质、主控算法差异,甚至是外壳工艺和散热设计等方面不小的差异。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测试英睿达的 X9 Pro,一款当下并不常见、真正 " 原厂 " 移动 磁碟 的原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产品解析:原厂闪存 + 原生设计,尺寸和品质是亮点】】】
说实在的,在提到 " 移动 磁碟" 这个产品类别时候,它在许多朋友的心目中可能指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架构。
其中一种 " 移动 磁碟",本质上指的是将 PC 使用的 M2 NVMe(以前也有用 mSATA)磁碟,塞进一块外置硬碟盒里。
这种产品的好处是价格往往比较便宜,而且理论上消费者可以自行更换内部的 磁碟,以获得更大的存储容量。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外置盒与 磁碟 上会各有一颗主控,数据也需要经过两层 " 转接 " 来进行传输,所以一旦安装不稳固、接触不良,内部的 磁碟 就可能会损坏或出现数据丢失。而且两块 PCB 的架构也会让产品变得更大更重,并且丧失一定程度上的防尘性能。
相比之下,英睿达 X9 Pro 则使用了另外一种 " 原生 " 的移动 磁碟 设计理念。也就是使用一块专门的 NVMe to USB 主控,不依赖转接,只在一块 PCB 上实现全部的功能。
这样的设计带来了很多显著的好处,第一点就是使得其体型比 " 转接型 " 的移动 磁碟 要小得多。英睿达 X9 Pro 连带外壳在内的整个盘体,就只有 36.5 克,长 6.5 厘米、宽 5 厘米,厚度约 1 厘米。所以无论是放在口袋、还是包里,甚至是吊在钥匙串上,都没什么负担。
其次,因为不需要像转接型的移动 磁碟 那样顾虑到可开启的外壳。英睿达为 X9 Pro 设计了一个基于硬铝材质、可承受 7.5 英尺高度跌落,并支持 IP55 级防尘耐水的盘体。
可以看到,X9 Pro 的盘体表面使用了金属磨砂材质,并且在侧面和底部都有 " 加强筋 " 造型,以进一步提升耐压和抗冲击指标。
在传输接口和内部方案上,X9 Pro 选择的是目前较为常见的 USB3.2 Gen2 标准,也就是大约 10Gbps 的外部带宽。考虑到 20Gbps 的 USB3.2 Gen2*2 接口几乎要比雷电 4 还罕见,所以 X9 Pro 的接口规格确实没什么问题。
最后,也是我们前面就讲到的关键点,在于 X9 Pro 直接使用了一颗慧荣 SM2320G 主控,实现了 NVMe 转 USB3.2 的原生控制。同时它还搭配了镁光的 176 层原厂闪存颗粒,比起许多品牌使用杂牌 M2+ 转接盒的产品,起码在基本的品质层面还是要靠谱得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性能测试:理论读写可达千兆,实测写入性能惊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对英睿达 X9 Pro 的性能实测环节。
yu 此前测试过的英睿达 M2 磁碟 一样,X9 Pro 也可以使用 Crucial Storage Executive 这款軟體来进行状态查看、固件更新等操作的。不过考虑到可移动的使用场景,我们这次在测试过程中仅仅使用它事先更新了 磁碟 的固件到最新版本,并未开启额外的缓存加速(Momentum Cache)功能。
CDM 磁盘测速
AS 磁碟 磁盘测速
AIDA64 全盘读取
从多个测速軟體的测试结果来看,X9 Pro 在实际场景下的持续读取速度基本可以稳定在 950MB/s-1050MB/s,持续写入则是在 750MB/s-900MB/s 的范围,明显快于绝大多数的副厂 USB3.2 移动 磁碟。而且即便是全盘跨度上的读取,中后段也并没有出现掉速。
当然,考虑到 X9 Pro 的实际使用场景,我们并没有用单一的大檔案去测试它的写入性能,而是准备了一组超过 500GB、内含超过 6000 个檔案,且有大有小的视频素材檔案夹来作为测试素材。
以结果来说,X9 Pro 用时 19 分 23 秒完成了全部数据的写入,平均传输速率达到了 485.7MB/s。考虑到我们使用的是混合写入的超大体量测试,这个成绩就连我们的视频编辑也啧啧称奇,感叹其速度已远超他们此前在用的某款可替换 M2 磁碟 的移动存储产品,也比 2.5G 内网 +NAS 的数据交换效率更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结语:大厂的技术力,让随身存储更快更安心】】】
说实在的,我们并不认为像英睿达 X9 Pro(还有定位更高、满血 20Gbps 的 X10 Pro)这样的产品,会是家用消费者用得到的设备。
毕竟无论是它的耐压、防尘耐水设计,还是实测千兆级别的读写速度,亦或是小巧便携的尺寸,这些都决定了它注定是定位 " 专业级生产力 " 的一款产品。基本上,只有那些确实有超大檔案随身存储和快速备份 / 传输需求的用户,才会对这样的高端原厂移动 磁碟 有明确的需求。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恰好就是这样的用户,那么如今在市场可能还真找不到很多比 X9 Pro 在品质上更靠谱,在速度和安全性上也更令人放心的同类产品。
毕竟正如我们此前测试 T700 时所说的那样,当几大原厂闪存厂商普遍都将精力放在了企业级市场,在消费级领網域新品更迭越来越慢的时候。还能兼顾消费级产品的镁光 / 英睿达,可能就是当前消费者能够买到、极少数 " 原装大厂 " 的存储产品,甚至可能都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