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广东VS江苏,谁才是未来的“经济第一省”?,欢迎阅读。
2024 年,广东 GDP 已 36 年蝉联全国第一,同为经济大省的江苏排名第二。
公开数据显示,广东 GDP 为 141633.81 亿元,江苏为 137008 亿元,两省差距为 4626 亿元。
但一个显著事实是,江苏从 2020 年开始,经济增速一直是连续超过广东:
2020 年江苏 3.7%,广东 2.2%;2021 年江苏 8.6%,广东 8.0%;2022 年江苏 2.6%,广东 2%;2023 年江苏 5.8%,广东 4.8%。
而 2024 年,两省 GDP 增速差距继续增大为江苏 5.8%,广东 3.5%。
很多人对此乐观表示,江苏如果一直保持如此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反超广东,抢走全国 GDP 第一的宝座,成为 " 经济第一省 "。
可在城市研究室看来,从目前来看,江苏想短时间超越广东,有点难。
一、广东经济近年放缓的原因
广东经济增速为何连续 5 年被江苏超过,不是冰冷的数字就可以说清楚的,但可以结合不同维度来分析一下。
广东、江苏都是经济大省,均是 " 勇挑大梁 " 的存在,城市结构和产业发展上各有特点,也成为整体经济增速的 " 晴雨表 "。
广东其实也很类似,比如高度依赖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四个万亿城市,约占全省经济的七成,可以视为广东的 " 领头羊经济 "。
但可谓 " 成也是萧何,败也是萧何 "。
2024 年,广东经济增速为 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0%。其中,深圳以 5.8% 的增速挑起大梁,经济增量达 1898 亿元,占全省增量的 " 半壁江山 "。
广州和佛山增速分别为 2.1% 和 1.3%,增加值分别为 308 亿元、38 亿元,经济增量有限;东莞虽有 4.5% 不俗增速,但 412 亿元的增量依然难以弥补广佛的经济滑坡,导致广东整体经济失速。
此外,广东的腰部城市惠州、珠海、中山发展相对滞后,2024 年 GDP 分别为 6136 亿元、4479 亿元、4143 亿元,距离万亿目标仍有差距。
而经济排名靠后的云浮、河源等粤西和粤北城市 GDP 均不足 2000 亿元,广东几乎都懒得提。
相比之下,江苏的城市发展更为均衡,而且许多即将迈入 " 万亿俱乐部 "。
江苏有五个万亿城市: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是全国万亿城市最多的省份。
2024 年江苏 13 市 GDP 数据
眼下,徐州(9537.12 亿元),距离 " 万亿俱乐部 " 仅一步之遥,扬州(7809.64 亿元)正在跃跃欲试,按照两市发展速度,很有可能让江苏万亿城市数量在未来两年增加为 9 个。
此外,江苏的 " 十三太保 " 模式下,各市经济发展也较为均衡,而且排名最后的城市都可以 " 单挑 " 广东多个腰部城市。
比如排名最后的连云港 2024 年 GDP 达到 4663 亿元,已超过广东排名第六的珠海(4479.06 亿元)……
在产业方面,广东和江苏的制造业体量相当,但产业结构却与江苏并不相同,发展境况也并不如意。
长期以来,广东一直是 " 一超 + 双雄 " 格局。
具体来说,就是电子产业一家独大,总量约 4.5 万亿元;电气和汽车位居第二、第三位,分别达到 2 万亿元和 1 万亿元,而其他产业规模均不足万亿。
遗憾的是,这些年来的广东汽车产业,不仅燃油车行业式微,新能源车也未能在换挡期抓住发展机遇,产业动力严重不足。
2023 年,广州生产汽车 317.9 万辆,总产值 6407 亿元,而同期上海整车产量仅为广州的 2/3,总产值却是广州的 1.2 倍。
城市产业中,基本也是靠珠三角区網域城市 " 扛大梁 ",粤西和粤北城市产业始终未有大的起色。
相比之下,江苏的产业结构则呈现 " 双雄 + 多强 " 格局。
不仅电子和电气产业规模超 2 万亿元,钢铁、化工等六个产业也达到万亿级别。
江苏 " 十三太保 " 也纷纷围绕万亿产业各显神通,比如南京聚焦軟體和信息服务、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无锡定位物联网和集成电路产业、连云港发展石化产业。
更重要的是,随着江苏在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布局深入,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有 41 家在苏州落地,常州等地也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
两省还有一个最大不同点:外贸依存度。
2024 年,广东进出口总值 9.11 万亿元,江苏为 5.62 万亿元。广东虽然外贸数据高于江苏,但也体现出经济对外贸的高度依赖。
早年经济环境和风细雨时,外贸是广东的核心竞争优势,可随着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外贸环境持续恶化,经济对外贸的依赖过高自然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也成为广东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撇开简单的数据,广东相比江苏,还是有着明显优势。
二、江苏 VS 广东,依然有着差距
首先是两省的税收就不是一个体量。
由于 2024 年广东和江苏国税收入尚未出来,暂时只能以 2023 年数据作比较。
2023 年广东的国税收入达到 2.16 万亿元,而江苏只有 1.55 万亿元,广东的税收是江苏的 1.4 倍;同期个税,广东为 2365 亿元,江苏只有 1262 亿元,不到广东的一半。
2023 年,广东财政净上缴数额约 8596 亿元,江苏财政净上缴数额约 5057 亿元。
还有一个令广东人 " 耿耿于怀 " 的数据:2023 年,广东向国库上缴了 1158 亿统筹调剂金,江苏为 117 亿,广东几乎是江苏的 10 倍。
" 统筹调剂金 " 说白了,就是广东上缴了很多钱去 " 平衡 " 那些财政不佳的省市资金调配。
养老金上缴方面,广东 2023 年上缴了 1158 亿元,差不多是江苏的 6 到 7 倍。
广东养老金上缴额显著高于江苏,主要因其年轻人口更多、社保基金结余充足,反观江苏则由于老龄化率高(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17%,广东约 9%),上缴有限。
广东上交养老金比例相当于 15 个地区的总和。图片来源:说财猫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此,江苏民间对于自己相对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偏低的养老金,也一直有着吐槽,而且争议很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东确实比江苏更 " 年轻化 ",发展潜力也相对较大。
其次,相比江苏,广东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更具潜力。
《2024 中国区網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广东区網域创新能力已连续 8 年保持全国第一,江苏排在第二;该报告中,广东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个指标上都排名全国第一,知识创造指标也仅次于北京。
虽然广东和江苏都是制造业大省,但广东多为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兴、美的、格力、大疆、立讯精密等创新型的科技企业为主;江苏的龙头企业恒力、盛虹、沙钢多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型企业数量和创新程度要弱于广东。
并不是说传统产业不重要,但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虽然江苏的企业创新能力也不遑多让,但从长远来看,广东的产业更新潜力似乎更大。
这点其实已直接体现在两省的上市公司和市值数据上。
截至 2024 年,广东 A 股上市公司约 800 家(总市值 15 万亿),江苏约 600 家(总市值 7 万亿)。
数据来源:wind 制图:南财智库研究员
这说明尽管江苏在 GDP 上逐渐接近广东,但广东的企业和个体户赚钱能力依然很强。
还有一点可能少有人注意到,广东相对江苏,人口优势极为明显。
2023 年,广东的常住人口为 1.27 亿,而江苏只有 8526 万人,广东的人口规模是江苏的 1.5 倍。
广东一直是生育大省,2024 年广东新出生人口 113 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去年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
反观这几年的江苏,新出生人口从未达到百万,2023 年仅为 40.98 万。
与 " 能生 " 的广东相比,江苏的主要原因还是各地持续老龄化,而广东人口结构却不断年轻化。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最年轻的 30 座城市,广东一省占了十多个,而江苏却有 4 城入围全国最 " 老 " 的城市。
坊间因此也出现了 " 二十岁的珠三角,四十岁的长三角 " 的戏称。
不难想象,随着总人口基数的下降,未来将进入人口存量时代,广东在人口生育率上比江苏更有优势,显然会给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持续的动力。
最后还有个极为重要的背景:广东是全国唯一 " 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完毕 " 的省份," 隐性债务 " 在全国第一个清零。
2024 年,随着中央下拨 10 万亿大化债,首批 2 万亿化债资金在几个主要债务省份开始消化,其中江苏就拿下 2511 亿,唯独广东、上海两地 " 两手空空 "。
原因在于,广东的 " 隐性债务 " 在 2022 年就已率先清零。(但根据广东政府公报,截至 2023 年,广东政府债务余额仍超 2 万亿)
这也充分说明,逐渐摆脱债务负担的广东,未来发展也会更快 " 轻车上阵 "。
可既然是客观分析,也并非就此断言,江苏就绝无可能超过广东。
三、江苏有着反超优势
江苏最大的优势便是背靠上海,毗邻浙江的区網域优势,是长三角地区资源最为丰富,地理也最为优越的经济省份。
这也使得江苏先进制造业国家队集群数量、" 小巨人 " 企业、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境内上市企业等方面均不逊色于广东。
根据 wind 及相关公开报道,广东目前坐拥 17 家世界 500 强企业、52 家中国 500 强企业、65 家独角兽企业、870 多家境内上市企业、1900 多家小巨人企业、76000 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而江苏目前拥有 3 家世界 500 强企业、40 家中国 500 强企业、80 家独角兽企业、近 700 家境内上市企业(仅次于广东)、1480 多家小巨人企业、以及超过 7 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仅次于广东)。
江苏的县網域经济也是其发展的最大特色,全省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千亿 GDP 大县,昆山、江阴更是跃升至 5000 亿元量级。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24 年,江阴市 GDP 突破 5000 亿元,成为继昆山之后的第二个 5000 亿大县。
在全国 60 个左右千亿 GDP 大县中,江苏一省就占了 21 席,而广东则为零。
江苏县網域经济发展,得益于早年的苏南模式。
这一模式从乡镇企业起家,后以各类开发区为依托,形成了以镇網域经济和县網域经济为特色的发展路径。
相比之下,广东的珠江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曾经的 " 四小龙 " 纷纷撤县设区设市,但因为交通及产业资源等问题,县網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即便是江苏最弱的县级市,放在广东也能位列前茅。
县網域强,地区经济就强,居民也敢消费。
2024 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4.79 万亿元,增长 0.8%;江苏为 4.77 万亿元,增长 4.6%。
换句话说,江苏不仅在经济增速上超过了广东,消费能力也在不断赶超,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经济信心和实力。
此外,广东是依靠多个特区快速发展,并一直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至今。
江苏虽然没有特区,但各地拥有众多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税收优惠、体制改革等方面享有特殊政策的开发区。
全国 233 个国家级经开区、178 家国家高新区中,江苏就分别以 27 个、18 个双双均稳居全国第一。
对比之下,广东分别只有 8 个、14 个。
这种享受特殊政策的园区,不仅让江苏享受到不输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也让园区经济成为江苏各地产业发展的重要的一环。
比如苏州,就是通过 14 家国家级开发区不断赋能产业转型、提升,才成为了万亿级的 " 最强地级市 ",而江苏大多城市的产业也基本是同样路径发展起来的。
……
其实,谁才是 " 经济第一省 " 的争论,或许是个 " 伪命题 "。
落后省份希望追上跑在前面的几名,稳居前列的省份又想进一步拉开差距,这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充满韧性的直接体现。
无论省还是市,在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指引下,都在你追我赶,不敢懈怠。
今年你超过了我,明年我又超过了你,始终是城市经济活力的正常形态。
我们期待的是,当所有省份经济都红火起来,未来可以更多去关注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率,以及更多民生服务投入等内容。
毕竟,冷冰冰的数字背后藏着无数人间烟火,而那才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